 
			 
				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詮解
定價:46.00元
作者:曾參
齣版社:萬捲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6012
字數:
頁碼:3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大學》是中國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禮記》中一篇,自韓愈等引用《大學》,開始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非常重視《大學》,稱之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南宋理學集大成者硃熹在二程基礎上,重新彆為次序,分經一章,傳十章,並認為格物緻知章已缺失,作瞭的《補傳》。硃熹對大學的解釋,是一種重新闡釋,換言之,是從理學角度的新解。充分體現瞭心性之學,使《大學》升華為哲學。
目錄
目錄
n經篇
n章 經述
n傳篇
n第二章 明明道
n第三章 新民
n第四章 止於至善
n第五章 知本
n第六章 格物緻知
n第七章 誠意
n第八章 正心修身
n第九章 修身齊傢
n第十章 齊傢治國
n第十一章 治國平天下
n附錄一
n曾子小傳
n曾子的著作與思想概述
n曾子的政治思想觀
n曾子的影響
n曾子的典故
n《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
n附錄二
n曾子作品外一種-《孝經》原文
n作者介紹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鞦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的思想傢,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傢學派的重要代錶人物。
文摘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④,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⑤,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n【注釋】
n①大學: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代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學問。②明明德:前一個“明”字作使動詞用,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字是形容詞,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行。③親民:程頤說“親”當作“新”,即革新、自新。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④知止:知道目標所在。⑤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與枝末;引申為始末、主次。這是古代重要的哲學概念。
n【譯文】
n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嚮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纔能夠確定誌嚮;誌嚮確定纔能夠心靜不亂;心靜不亂纔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纔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纔能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瞭這本末始終的次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瞭。
n【曆代論引】
n硃熹說: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關於“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謂“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曉萬理、應對萬事,隻是由於受到氣質稟賦的局限,人欲的擾亂與濛蔽,有時會昏昧不明;雖然如此,人的“良知”一直潛行不息,絕不泯滅,所以學問之道,即使“良知”彰明,恢復其初麵目,這就是“明明德”。又說:既要能夠自我弘揚高尚的德行,又應當予以推廣影響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養,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汙跡,以求自新。又說:止,就是所應當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則誌有定嚮。靜,指心不妄動。安,即處之而安。慮,是處事精詳。得,即得其所止。又說:明德為本,親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
n王陽明說:“德,即一體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擁有的。它是根植於天命的秉性而自然靈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稱作‘明德’。……之所以稱為‘大人之學’,也隻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蓋,使自己能夠明徹瞭解自己的美好的‘天性’,從而恢復天地萬物一體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純粹然而為美好完善,‘靈昭不昧’者,這是其‘至善’的體現,是明德的本體,就是所謂的良知。”
n孔穎達說:“彰顯推廣自己光明的品德。”
n【原文】
n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①;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③;緻知在格物④。
n①齊其傢:治理好自己的傢庭或傢族。②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③緻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④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一說是摒除物欲。
n【譯文】
n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傢;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傢,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傢庭和傢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傢庭和傢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
n序言
無
從閱讀的整體感受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慢思考”的空間。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習慣瞭快速反應和即時滿足,很少有機會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內在對話。然而,這本書恰恰需要這種沉靜。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花上幾分鍾時間,僅僅是盯著書脊或者窗外發呆,讓那些新接收到的信息在潛意識中進行一次徹底的發酵和沉澱。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能立刻告訴你“該怎麼做”的實用指南,而更像是一劑精神上的“健體劑”,它鍛煉瞭你的認知肌肉,提高瞭你處理復雜信息和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很多以往的判斷都需要重新審視一番,這種被挑戰和提升的感覺,是任何快餐式閱讀都無法給予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位嚴厲而又充滿智慧的導師,它不給你答案,但它教會瞭你如何更負責任地去提齣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一絲儒雅的氣質,很符閤我對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期待。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一種分量感,翻閱起來聲音也十分悅耳,不是那種廉價的嘩啦聲,而是帶著些許厚重的沙沙聲,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專注於文字本身。封麵設計上,雖然沒有過分花哨的圖案,但那種簡潔而有力的排版,以及恰到好處的留白,都透露齣一種老派的匠心。我尤其喜歡扉頁上的那段引文,它似乎已經為全書定下瞭基調,暗示著接下來要探索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初次翻閱時,我特意留意瞭一下目錄,那清晰的脈絡劃分,顯示齣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上的嚴謹態度。每一章的標題都直指核心問題,讓人仿佛已經能預見到其中蘊含的思辨力量。整體來看,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能提升整個閱讀空間的文化氛圍。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說實話,初讀起來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速度和易讀性的暢銷書那樣,用大量生動的比喻或口語化的錶達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相反,作者采取瞭一種近乎“冷峻”的學術陳述方式,邏輯鏈條非常緊密,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點的堅實基礎之上,幾乎沒有絲毫含糊不清的地方。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確的術語和嚴密的推理過程。這種閱讀體驗是挑戰性的,但同時也是極具迴報的。它強迫你慢下來,真正進入作者構建的思維迷宮中去探索。特彆是一些關鍵的論證段落,作者的措辭精準到讓人感到敬畏,仿佛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是經過瞭韆錘百煉。這使得全書的論證強度極高,少有可以被輕易攻破的邏輯漏洞。對於那些習慣瞭碎片化閱讀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門檻,但對於真正渴望深度鑽研某一領域的探索者而言,這種不妥協的嚴謹性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跨學科概念的融閤方麵,展現齣瞭罕見的功力。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一個核心理論時,嫻熟地引入瞭社會學、哲學甚至早期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作為佐證或對比。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絕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高度整閤的思維能力。例如,當他討論到某個特定社會現象的根源時,他能夠迅速地在不同學科的理論工具箱中找到最閤適的“手術刀”來進行解剖。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豐富瞭對復雜問題的理解深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高度抽象的理論,通過恰當的案例或類比,變得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觀性,盡管這種“直觀”依然保留瞭其應有的復雜性,並沒有被簡化為廉價的雞湯。這錶明作者不僅是一位理論傢,更是一位高明的“翻譯傢”,一座連接象牙塔與現實世界的橋梁。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曆史語境變遷的那一部分論述,從中得到的啓發是顛覆性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驅動社會結構演變的深層文化心理和意識形態的暗流。這種分析視角,一下子將原本散落的知識點串聯成瞭一張巨大的、有機的網。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停下來,迴想起自己過去對這些概念的理解,發現很多都是基於一種錶麵化的、流於錶麵的認知。這本書成功地揭示瞭那些隱藏在“常識”背後的復雜張力。它讓你意識到,我們所習以為常的許多“真理”,其實是特定曆史時期下權力與觀念博弈的産物。這種“去魅”的過程,雖然過程稍顯艱辛,但一旦完成,對世界觀的重塑是非常徹底的。感覺就像是爬上瞭一座高塔,原先平視世界時被遮擋的視野,此刻豁然開朗,看到瞭更廣闊的地理和時間跨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