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勇 译,方勇 注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哲学
  • 先秦
  • 名著
  • 全注全译
  • 思想文化
  • 文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鑫陆博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528
商品编码:29849045272
丛书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1
字数:3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古代诗意散文集。
  本书以国内百年来学界公认的专业版本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保证了文字的准确可靠。注释翻译由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内著名《庄子》研究专家方勇教授独力完成,注释精要易解,译文流畅优雅;完美地再现了《庄子》33篇汪洋恣肆,瑰丽神奇的文章华彩与神游八表、与天不老的哲学启迪。相信广大读者徜徉在经典语言优美丛林的。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肢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精彩书摘

  《庄子》:
  既使我与若辩矣①,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②?其或是也③,其或非也邪④?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黠暗⑤,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⑥?何谓和之以天倪⑦?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⑧;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⑨,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⑩,所以穷年也⑾。忘年忘义,振于无竟⑿,故寓诸无竟。
  【注释】 ①若:你。
  ②而:你。
  ③或是:有一人对。
  ④或非:有一人不对。
  ⑤人:他人。黠暗:暗味不明的样子。
  ⑥彼:指下文的“天倪”。
  ⑦和:调和。天倪:自然的分际。
  ⑧无辩:用不着争辩。
  ⑨化声:与是非纠缠在一起的话。相待:相对待。
  ⑩曼衍:游衍自得。
  ⑾“化声之相待”五句:此五句当移至“何谓和之以天倪”前。穷年,谓享尽天年。
  ⑿振:振动鼓舞,这里有“逍遥”之意。竟:又作“境”,境界。
  【译文】 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果真是对的吗?我果真是错的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是对的吗?你果真是错的吗?是有一个人对,有一个人错呢?还是双方都对,双方都错呢?我与你都不知道,那么别人就更会糊涂而昧于所从了,我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的观点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我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我的观点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我都不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不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既然如此,那么你我与他人都不能相互了解,是在等待天倪吗?什么叫做以天倪来调和一切是非呢?即:是便是不是,然便是不然。“是”假使果真是“是”,那么“是”与“不是”就是不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然”假使果真是“然”,那么“然”与“不然”就是不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化声是相敌对而成的,若要使它们不相敌对,就应该用天倪来加以调和,任其游衍变化,这样就可以享尽自己的天年。忘掉岁月与义理,就能逍遥于无物无是非的境界,因此也就能终身寄寓于无物无是非的境界了。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④?吾待蛇虫付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注释】 ①罔两:影外之阴,或谓影外之影。景:通“影”,影子。
  ②曩:从前。
  ③特:独立。
  ④所待:即所待者,指形体。
  ⑤蚶:蛇鳞。蜩:指蝉。
  【译文】 罔两问影子说:“刚才你在行走,现在又停下来;刚才你坐着,现在又站了起来;你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志操呢?” 影子说:“我因为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依赖形体而动,犹如蛇依赖腹下鳞皮而行、蝉依赖翅膀而飞吧?我怎么知道所以这样的原因呢?又怎么知道所以不这样的原因呢?”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①,栩栩然胡蝶也②。自喻适志与③,不知周也。俄然觉④,则蘧蘧然周也⑤。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⑥。
  【注释】 ①昔者:夜间。昔,通“夕”。
  ②栩栩然:形容蝴蝶飞舞得轻快自如。
  ③自喻:自乐。适志:快意。
  ④俄然:突然。
  ⑤蘧蘧然:忽然觉醒的样子。
  ⑥物化:指一种泯灭事物差别,彼我浑然同化的和谐境界。
  【译文】 夜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了蝴蝶,它飞舞得轻快自如。自己觉得快乐极了,竟然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
  突然醒来,就惊觉自己原来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在世人的眼光中看必定是有分别了。这就叫做物化。
  ……

前言/序言

  一、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最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现在所见《史记》中,并无此说。此外,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司马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也提到庄子字子休。可见,庄子字子休的说法大约到唐代才出现或流行开来,但就今天所能看到的材料,这种说法的依据还不得而知。至于庄子正式号“南华真人”是始于唐玄宗,但梁代梁旷著《南华论》,以及唐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中已经称其为“南华”。“南华”这一称号的来历说法不一,北宋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认为是取“离明英华”之义,清宣颖在《南华经解》中则认为是由于庄周曾隐于曹州的南华山之故。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庄子是“蒙人”,但他并未明指是何国之“蒙”。《庄子·列御寇》中说庄子居宋,汉人也一般认为庄子为宋人。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书·艺文志》“庄子”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髑髅赋》:“吾宋人也,姓庄名周。”由于战国时的宋在汉代属梁,因此有的隋唐学者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便认为庄子为梁人,如《隋书·经籍志》、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等,即有这样的说法。
  庄子的生活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中期,但其确切的生卒年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确凿证据,已无法考证,只能根据与庄子大约同时的人物来进行推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那么庄子应当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近人马叙伦《庄子年表》据《庄子》中对魏文侯、武侯都称谥号,对惠王则是先称其名,又称其为王,从而推断庄子出生于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也在惠王初年,这是很有道理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子》中描述他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槁,面孔黄瘦,受人讥嘲,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但《秋水》、《列御寇》中都曾描述他断然拒聘的故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曾记载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却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虽然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庄子门徒为抬高庄子地位而杜撰的,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庄子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度,以及视富贵荣华如敝屣的生活态度。
  庄子也曾经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但决非出于他的主动选择,可能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出的退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周尝为蒙漆园吏”,关于“漆园吏”的说法不一,据推测可能是专管种植漆树的小官。《庄子》书中也多次提到漆的生产和使用,如《人间世》“漆可用,故割之”,《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此外,《庄子》书中也常引述一些工匠的故事,值得注意,如《养生主》“庖丁解牛”,《人间世》“匠石之齐”,《达生》“梓庆削木为镰”等等,这说明庄子是比较熟悉当时下层工匠劳动情况的。
  庄子向来认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因此与之来往的朋友极少,即使有门徒可能也数量不多,正如朱熹所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但也有例外,便是惠施,他可谓是庄子平生唯一的契友,《徐无鬼》中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不禁感伤,以“匠石运斤”的故事表达自惠子死后,自己“无以为质”、“无与言之”的寂寞心情。妻子去世也要鼓盆而歌的庄子,却对惠子的死感到如此遗憾,足见二人情谊之深。但是庄子与惠施不仅在现实生活上存在距离,在学术观点上也相互对立,他们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多次针锋相对的辩论上,这些辩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而无用”(《逍遥游》)的争论、“人故无情”(《德充符》)的争论、濠梁“鱼之乐”(《秋水》)的争论。这些辩论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到他们在认识的态度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因此更富有艺术家的风貌,而惠子则偏于知识论的判断,因此带有更多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肱箧》,以诋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他并非仅仅是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并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二、《庄子》其书

  ……
  六、历代的庄子研究

  战国时的荀子对庄子已有所批判,但却往往对庄子学说加以改造、发挥,以为己用。《吕氏春秋》对庄子思想和内容就多有引用,西汉前期的淮南王刘安、司马迁都对庄子有所研究,秦汉辞赋、经学也都吸纳、改造了部分庄子思想,以为己用。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对庄子大加倡导,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庄子的思想行为为标榜。魏晋注《庄子》者甚多,郭象之前便有几十家,其中为世所重者有崔譔、向秀、司马彪、孟氏诸家的注和李颐的集解。郭象注则以其精纯而为世人所贵,流传至今,其馀诸人的注解,或佚失,或仅残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和他书注文及类书之中。东晋南北朝佛教盛行,般若学与儒、道互相渗透,使此时的庄子学带有浓重的佛化色彩,许多名僧研究庄子思想,如慧远早年“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高僧传·慧远传》),支遁作《逍遥论》等。东晋道教亦迅速发展,其理论往往通过改造、发展老庄思想而成,许多道教理论家对《庄子》进行了积极阐释,如葛洪曾著《修订庄子》十七卷,当是一部以道教理论来修正庄子学说的专著。
  隋唐两代,道教地位陡然提高,尤其唐朝出于神化“李”姓的目的,对老子大加崇拜,这在唐玄宗时达到了高潮,他不仅大力提高老子的地位,也对其后继者庄子、列子大加推崇,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加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并在科举之中对道学加以重视,促成了唐代庄子学的盛行。隋唐两代,关于庄子的著作可以考知的有二十多种,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陆德明的音义和成玄英的疏。陆德明《庄子音义》三卷,广集并审订了汉魏六朝众多学者为《庄子》所作之音义,并于这些旧音义之外自作音义,可谓为汉魏以来所取得的治《庄》成果作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总结,许多宝贵的庄子研究资料因此而得以保存。唐初道士成玄英作《庄子注疏》,在继承郭象注的基础上,既吸取了佛教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又承因了道教的一些思想信仰,他从训释字词入手,进一步对语辞章句进行梳理贯通,弥补了郭象只重义理不重训释的不足,因此可谓是一部吸纳、融合魏晋六朝多种思想学术精华而又有所进益的著作。
  宋明时期儒、道、佛三家并立而以儒为尊,故宋明庄子学表现出明显的儒学化,以儒评庄,引庄入儒是宋明两代庄子学的最大特点。此外佛、道两家的学者也对庄子学贡献颇大。宋明时期重要的文入学者包括理学家,都对《庄子》进行过评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宋濂、杨慎、归有光、李卓吾、袁宏道、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其中王安石、苏轼对后世庄子学影响极大,而宋明理学虽试图划清与道家的界限,也还是不免吸纳了道家的思想理论与思维方法。宋明佛教特别是禅宗,不但大胆吸收了庄子思想,还积极参与了阐释庄子思想的活动。宋明道教以其与道家的独特关系,对庄子学贡献甚大,许多道教学者都撰有庄子学专著,如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等。
  清代庄子学结合了义理阐释与文章学研究两方面,如林云铭《庄子因》、宣颖《南华经解》、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等,取得了很大成绩。乾嘉之后的庄子学受乾嘉学风的影响,又大量引进了训诂、考据等方法,如卢文昭《庄子音义考证》、王念孙《庄子杂志》、俞樾《庄子平议》、孙诒让《庄子札迻》等,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晚清还出现了一些集合众家研究成果的著作,如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皆是。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受到种种冲击之后,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新兴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学者,因此近代庄子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以传统的训诂校勘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马叙伦《庄子义证》、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释》、胡远溶《庄子诠诂》、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杨树达《庄子拾遗》等;另一种则吸收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成果进行新的阐释,如苏甲荣《庄子哲学》、郎擎霄《庄子学案》、叶国庆《庄子研究》等,为庄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庄子》三十三篇原文,以中华书局1986年5月重印《诸子集成》中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
  方勇
  二○一○年一月

《庄子》:道家思想的瑰宝,人生智慧的源泉 导论 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经典著作灿若星辰。《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超凡脱俗的哲思、汪洋恣肆的文风,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品格乃至审美情趣。本书旨在深入解读《庄子》这部不朽的经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感受其超越世俗的生命境界。 《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是战国时期宋国人。他出身贵族,却蔑视权贵,不仕不禄,以“漆园吏”为业,生活清贫,却精神丰盈。庄子一生著作甚丰,但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真经》。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七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思想精华,最为重要。《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集合了庄子弟子及后学的思想,内容更为驳杂,但同样闪烁着道家智慧的光芒。 《庄子》的语言,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它不像儒家经典那样严谨说理,也不似墨家那样直白论证,而是以寓言、比喻、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其想象力之丰富,文笔之生动,情感之充沛,令人叹为观止。读《庄子》,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奇幻瑰丽的想象世界,那些飞天遁地的神人,那些能言善辩的动物,那些汪洋恣肆的宇宙景象,无不展现着作者非凡的创造力。 《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难以用几句话概括。然而,若要探寻其核心,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关键: “道”的哲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的观念,并将其进一步深化。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道”不为任何外在事物所限制,超越了任何名相概念。庄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强加干涉,不违背自然。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主张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造作。 “齐物论”: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从宏观的天下国家,到微观的一草一木,都遵循着“道”的规律。然而,人们由于自身的认知局限和主观意识,常常将事物划分等级,产生是非、美丑、贵贱、得失之分。庄子提出的“齐物论”,就是要打破这种人为的二元对立,认识到万物在“道”的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和价值。他通过“庄周梦蝶”、“朝三暮四”等寓言,说明了主观认识的相对性和幻灭性,劝导人们超越物我、是非的界限,达到一种“物化”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 这是《庄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逍遥”并非指漫无目的的游荡,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逍遥,是因为被名利、情欲、是非、得失等外物所束缚。只有摆脱这些束缚,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道”融为一体,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他笔下的鲲鹏展翅九万里,大鹏扶摇而上,就是这种精神自由的象征。 “养生主”: 庄子并非主张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一种超然物外的生存智慧。他提倡“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累,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从而达到“全生保真”的目的。在《养生主》中,他以庖丁解牛为例,说明了掌握事物规律,顺势而为,就能游刃有余,避免不必要的损耗。这是一种智慧的养生,也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安时处顺”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他认为,人生的得失、祸福,往往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吉凶,也没有绝对的得失。关键在于一种豁达的心态,能够“安时处顺”,接受自然的变迁,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庄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丰富的想象力: 庄子笔下的世界,常常超越现实的逻辑,充满了奇幻的色彩。他描绘的“朝菌”、“蟪蛄”、“朝歌之戏”,与“鲲鹏”、“神龟”、“巨木”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宇宙的宏大与生命的渺小,以及精神的无限可能性。 生动的比喻和寓言: 庄子善于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来阐述抽象的哲理。从“井蛙之见天”,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再到“狙公分肉”,每一个故事都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这些寓言不仅使得枯燥的哲学变得鲜活有趣,而且极富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汪洋恣肆的文风: 庄子的文章,语言汪洋恣肆,气势磅礴,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他的文字,时而如狂风骤雨,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高山流水,变化万千。这种独特的文风,使得《庄子》的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文学家模仿的典范。 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庄子》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明清的“公安派”等,都深受庄子思想和文学风格的熏陶。从诗歌到散文,从小说到戏剧,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都可见到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庄子》的智慧,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庄子关于“无为”、“逍遥”的思想,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应重视内心的充盈与精神的自由。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豁达面对人生起伏: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庄子“安时处顺”的哲学,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理解事物的变化与转化,不因一时的得失而沮丧,不因暂时的困境而绝望。 尊重自然,和谐共处: 庄子对自然的推崇,以及“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他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庄子“齐物论”的思想,鼓励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被他人观点所左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结语 《庄子》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生智慧的源泉。通过阅读《庄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拓展视野,提升境界,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本书的阅读,必将开启您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您领略道家思想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目前摆在我书桌上的是一本侧重于烹饪科学的工具书,它与《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注全译丛书》的古典气质可谓是南辕北辙,一个关乎舌尖上的精确化学反应,一个探究精神世界的逍遥游。但这本烹饪科学的书,其结构和逻辑之清晰,实在令人赞叹。它不像一般的食谱那样只是告诉你“放多少克盐”,而是深入讲解了美拉德反应的温度区间,面筋在不同水合状态下的表现,以及乳化过程的微观原理。全书以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说明复杂的化学过程,语言专业但易于理解,让每一个步骤都变得有据可循,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经验”。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非常实用,通过对几种常见烹饪失败案例的逆向工程分析,教会读者如何避免错误,如何根据食材的特性灵活调整配方。这本书的出现,将烹饪从一门手艺提升到了一门可以被量化和理解的科学,体现了对事物本质探究的普适性,这种对“真”的追求,也许才是所有优秀书籍共通的精神内核。

评分

手边的这本现代科幻小说,简直是想象力的狂欢,它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未来世界观,与《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古典气息形成了天壤之别,但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放慢下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边界问题。最让我惊叹的是其对于科技设定的严密逻辑性,每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背后,似乎都有着一套自洽的理论支撑。小说中大量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得读者能够完全沉浸在主角的视角下,体验那种面对未知时的迷茫、探索时的兴奋和抉择时的挣扎。书中的哲学思辨不像古代经典那样需要反复揣摩,而是直接、尖锐地抛出关于“存在”和“自由”的拷问。读完后劲十足,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忍不住仰望星空,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号适中,排版疏朗,非常适合沉浸式阅读。

评分

我最近正在啃的一本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的厚重著作,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对细节的考究程度,与《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注全译丛书》这个名字所暗示的扎实基础工作,想必是相似的。这本书洋洋洒洒数百万字,详尽梳理了从乔托到提香等大师的艺术风格演变,以及背后的宗教、政治和社会驱动力。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详实的文献和考古证据之上,绝无半点臆测或轻率之词。尤其对光影处理、透视法等技术革新的历史背景分析得极为透彻,读来让人叹服其学养之深厚。书中对那些著名画作的局部特写分析更是入微,仿佛将读者直接带入了佛罗伦萨的画室,亲眼目睹艺术家如何调和颜料、下笔勾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让人理解艺术是如何作为特定时代精神的载体而存在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收获的知识深度也是非凡的,是对人类创造力的一次深度致敬。

评分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与《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这个书名所暗示的哲学深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者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高度。这本画册汇集了江南几大私家园林的精品案例,每一页都配有高清的摄影图片和详细的造园理念解析。我特别喜欢它对“移步换景”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亭台楼阁、山石水榭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书中的文字部分,行文流畅,文笔细腻,用词考究,完全不是那种生硬的建筑术语堆砌。它不光告诉你“如何建”,更告诉你“为何这样建”,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对于自然、对于居所的情感寄托。看着那些曲径通幽、曲折有致的路径设计,我就能想象出古代文人雅士在其中漫步沉思的场景,那是一种身心休憩的哲学体现,和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也许在“回归自然本真”这一点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用纸考究,手感温润,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品的尊重。

评分

这部《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虽然我手头上暂时没有这本书,但光是这名字,就能勾勒出它深邃的文化底蕴。我最近沉浸在另一本关于古代哲学家的传记中,那本书侧重于记录那位先贤一生的跌宕起伏和思想演变。作者用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青石板气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辩论的描写尤为精彩,那种唇枪舌剑、智慧交锋的场面,即便是通过文字呈现,也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关于“无为”思想在治理实践中的应用那一章,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多个侧面的历史案例进行剖析,引人深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朴实而不失文采,结构严谨,引用的史料也非常扎实,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思想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它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古代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坚守其精神家园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