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教材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灾难,拿到手就觉得头大。首先,字体大小不统一,有些地方突然变小,让人不得不眯着眼睛去辨认,尤其是那些需要记忆的专业术语部分,简直是折磨。其次,图文混排混乱不堪,本应配合文字的插图位置总是错位,有的甚至直接被裁掉了一半,严重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色彩运用上,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可言,黑白灰的单调就不说了,偶尔出现的彩色插图也显得廉价且失真,比如对名画的复制,色彩失真得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看原作的介绍。更不用提那些表格和图示,线条生硬,信息密度过高,根本没有给读者留出思考和消化的空间。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适应这种混乱的视觉体验,但效果甚微,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跟印刷错误做斗争。如果只是想快速浏览一遍知识点,可能还能凑合,但对于需要深入理解和反复研读的艺术概论这种学科来说,这样的物理呈现方式无疑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我真希望编辑能在设计环节多下点功夫,毕竟,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载体来呈现,现在的这个状态,实在是对不起它所承载的知识。
评分政治科目的编排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典型的“应试化”倾向,但又做得不够彻底。它试图紧跟时事热点来讲解理论,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是成人高考,时效性很重要。然而,它对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处理得非常生硬。很多理论的阐述仿佛是硬生生地把官方文件和新闻稿件摘抄过来,缺乏对核心思想的深入解读,更别提如何将这些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考点和答题框架。我期待的是一种结构化的政治理论学习指南,能清晰地告诉我哪些是必考点,什么样的问法需要什么样的表述角度。但这套书中的政治部分,更像是一本时事评论的合集,知识点散落在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中,需要我花费极大的精力去“淘金”,把零碎的信息点重新组织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更需要的是清晰的“骨架”来支撑知识的血肉,而不是一堆没有明确指向性的论述材料。
评分英语部分的学习体验,同样是褒贬不一,尤其是在对成人高考这一特定群体需求的把握上。我们报考专升本,往往意味着离开校园已久,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试技巧的训练才是重中之重。这套书的英语部分,似乎是沿用了面向高中生的教材框架,在基础词汇和语法点的讲解上显得过于基础,对于很多已经遗忘了大部分初级知识的考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反而显得拖沓。而真正拉开差距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技巧指导却又显得过于笼统和空泛。阅读部分的选文题材比较老旧,与当前考试的出题风格脱节,而且对于长难句的分析方法介绍得不够细致,无法提供立竿见影的解题策略。写作部分更是缺乏针对性的模板和高分句型积累,只是泛泛而谈,给出的范文也显得过于平庸,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总而言之,在英语这个拉分科目上,它没能提供足够的“干货”来帮助我们高效突破瓶颈。
评分关于附赠的那些“赠品”,我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凑数行为。所谓的“赠品2”似乎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而不是真正的学习辅助工具。那些小卡片或者小册子,印刷质量粗糙得让人难以置信,边缘毛边清晰可见,里面的内容也是一些极其简略的知识点提炼,很多都只是照搬教材里的某些段落,没有进行二次加工或优化。更气人的是,有些赠品的内容与主教材的知识点甚至存在轻微的偏差,这在需要精确记忆的考试复习中,无疑是制造了额外的困扰——我到底该信教材还是信赠品?如果真的想要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不如增加一些历年真题的解析,或者高质量的模拟试卷,那才对考生有实际的帮助。现在这些附赠品,我拿到手看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完全没有用到我的复习计划中去,感觉像是占了书本的篇幅,却没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增益。
评分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它对不同科目的知识点的侧重程度,简直是天平两端。艺术概论的部分,内容堆砌感非常重,仿佛是把历年来所有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塞了进来,缺乏逻辑上的梳理和提炼。很多基础概念的阐述非常晦涩,用了太多晦涩的学术“黑话”,却鲜有深入浅出的解释或现实案例的支撑,读起来佶屈聱牙,让人提不起精神去啃那些干巴巴的理论。但转到后面的音乐和书画部分,情况又变得更糟。像是被压缩了一样,很多重要的流派、代表人物和关键作品的介绍,寥寥数语就带过了,信息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全套”的承诺。尤其是在音乐史的部分,时间线索非常模糊,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缺乏清晰的过渡和比较,让人感觉知识点是零散的碎片,而不是一个连贯的历史长河。这种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失衡,让我在复习时总是感觉“这儿好像少了点什么”,需要不断地去翻阅其他资料来填补空白,大大降低了自学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