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雷维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教材9787562176749

正版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雷维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教材97875621767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维模 著
图书标签:
  • 简谱
  • 乐理
  • 音乐教材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雷维
  • 实用简谱
  • 第3版
  • 9787562176749
  • 音乐入门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76749
商品编码:29859847669
页数:246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  
丛书名:  
作者/主编:雷维模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9787562176749  
出版年份:2016年4月     
 
版次:  第3 版
总页数:  246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22 元
实际重量:  28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

《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是在上一版基础上的修订,其中部分不太严谨的文字、错音、漏音等得以修改、更正、填补。此外,《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又多了一个重要特色,即随书发行一张CD光盘,内含附录Ⅲ中的17首歌曲及伴奏音频,这将对读者从感性上理解《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的理性知识,提供直观的体验。

作者简介

雷维模,四川武胜县人,四川音乐学院扬琴毕业。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理事、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早年在西充县的小学、中学工作7年,担任过语文、数学、化学、音乐课教学。其后供职于南充地区杂技团、南充地区艺术馆等单位。曾任南充地区音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抒情歌曲编辑部主任,四川省文化馆理论信息部主任,四川省音协第四、五届理事,育才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指导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副主任及该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专家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国数十家音乐报刊和广播电台、电视台发表歌曲四百余首、音乐文论近百篇,获“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励若干。《五十六个民族一个中华》《中国,欢乐的海》《丝路驼铃》《芦沟晓月》《大山里长大的吊脚楼》《在小河淌水的地方》等几十首作品收入《中华百年歌典》等多家出版社的二十多种歌曲专集,有的还收入大、中、小学音乐教材。2001~2010年十年间,在成都、重庆成功举办三次个人作品音乐会。出版有《丰收的中国》《中国的节日》《滑溜溜的山路溜哟溜》《雷维模声乐作品选》等个人作品集。音乐著述有高等学校音乐教材《中国民族音乐概要》、学前教育本科教材《儿童歌曲写作》及《童声合唱》《实用简谱读法》等。此外,还为多家出版社选编《20世纪中国名歌》《20世纪中国影视剧歌曲》《20世纪外国名歌》《红烛颂·绿叶情》《祖国颂》《放歌90年》以及《抒情歌曲选》(丛书)、《抒情歌曲精选》《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中老年喜爱的歌》等各类歌曲专集五十多本。



初版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节 音的高低 
音名 唱名 大音阶 
读谱练习一 
第二节 音的长短 
四分音符 二分音符 全音符 
读谱练习二 
八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 三十二分音符 
读谱练习三附点音符 
读谱练习四 
休止符与附点休止符 
读谱练习五 
第三节 音的强弱 
节拍 节奏 三种基本拍子 
读谱练习六 
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 
读谱练习七 
连音符切分法与切分音 
读谱练习八 
第四节 反复法反复记号 
读谱练习九 
第五节 #、b与□——变化音 
读谱练习十 
第六节 常用记号及其书写位置 
读谱练习十一 
第七节 速度力度表情术语 
读谱练习十二 
第八节 关于调的常识 
调·大小调式 
五声性·中国调式 
演唱歌曲如何定价 
读谱练习十三 
第九节 音值组合法 
第十节 乐谱书写常识 
读谱练习十四 
第十一节 学习视唱 
读谱练习十五 
第十二节 多声部视唱 
读谱练习十六 
附录Ⅰ 群众演唱歌曲12首 
中国朝前走 
中国的节日 
什么是耻辱什么是光荣 
五十六个民族一个中华 
快乐中国 
瓦西里的故事 
槐花早早开 
采桑山歌 
我的中国心 
妈妈格桑拉 
中国,欢乐的海 
轻点声 
附录Ⅰ 音乐知识 
一、五线谱简介 
二、中外声乐体裁 
三、声乐表演形式 
四、演唱法及其分类 
五、关于音乐欣赏 
附录Ⅲ CD光盘17首歌曲目录 
修订后记



第3版《实用简谱读法》正文部分一共有十二节,其中至十节将基本乐理知识与简谱读法融为一体,为读者快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并认知简谱提供了帮助;第十一、十二节主要是视唱练习板块,此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检验前一阶段对简谱读法的学习成果,并为读者进行音乐实践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该书自1993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不衰。新版是在上一版基础上的修订,并随书发行一张CD光盘,内含附录III中的17首歌曲及伴奏音频,这将对读者从感性上理解本书的理性知识,提供更直观的体验。





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璀璨交汇:探寻《和声学基础教程》的奥秘 书名:《和声学基础教程》 作者: 著名音乐教育家 音乐理论家 联合编著 出版社: 权威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语: 跨越时空,触及音乐的骨骼与灵魂。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带领读者构建坚实的音乐分析框架,释放无限的创作潜能。 --- 第一部分:绪论与基础构建——透视西方音乐的逻辑框架 本书伊始,并未急于深入复杂的技巧,而是精心构建了学习和声学的理论基石。我们将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审视西方音乐体系的演进,理解功能和声(Functional Harmony)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核心哲学。 第一章:音级、音程与调性基础的再认识 本章旨在纠正读者在初步接触和声学时可能存在的概念模糊。我们深入探讨等音关系(Enharmonic Equivalence)在调性转换中的作用,区分“写谱”与“听觉感受”的差异。重点阐述了调式(Modes)与调性(Tonality)的区别,尤其是大小调体系确立的标志性特征。详细解析了导音(Leading Tone)在构建和声张力与解决中的不可替代性,并引入了对不同音律(如十二平均律)在实际演奏与理论推导中的细微影响的讨论。 第二章:三和弦的结构、转位与功能 三和弦是和声的最小单元。本章将传统的三和弦理论提升至分析层面。我们不仅学习构建主、属、下属和弦(Tonic, Dominant, Subdominant Triads)的规则,更专注于它们在特定调性环境中展现的功能倾向性。详细辨析了三和弦的第一转位与第二转位(First and Second Inversions)如何改变和声的重心和流动性,尤其是在声部进行中,转位和弦如何服务于旋律线条的平滑过渡。此外,还引入了如何通过听觉训练来快速辨识和弦转位的方法论。 第三章:七和弦的丰富色彩与张力构建 七和弦的引入,标志着和声色彩的显著深化。我们系统梳理了属七和弦(Dominant Seventh Chord)的核心地位及其解决规则,强调其解决不仅是音高的回归,更是功能性的完成。随后,扩展至主要三和弦的七和弦(如I7, IV7, ii7),分析它们如何增加织体的厚度而不破坏基础功能。本章的难点在于对非功能性七和弦(如减七和弦的特殊处理)的初步介绍,旨在为进阶学习铺设桥梁。 --- 第二部分:和声的运动规律与语汇扩展 在掌握了基础和弦后,本书着重于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音乐段落。 第四章:和弦的连接与进行 和弦连接是和声学的核心命题。本章摒弃了机械的“规则堆砌”,转而强调声部进行(Voice Leading)的逻辑美感。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平稳的声部进行(Stepwise Motion),以及何时、为何要使用跳进(Leaps)。重点分析了不同和弦组间的强进行(Strong Progressions)与弱进行(Weak Progressions)的听觉差异,并引入了序列进行(Sequences)的概念,展示如何在保持调性统一性的前提下,实现和声材料的扩展。 第五章:二级属和弦与副属和弦体系 这是理解功能和声张力变化的关键章节。我们详细阐述了二级属和弦(Secondary Dominants)的构建原理——它们是如何暂时“借用”其他调性的属和弦,从而增强对目标和弦的导向性。本书特别强调了导向性的强弱,区分了V/V、V/ii等常见副属和弦的色彩差异。同时,对副属和弦的转位在声部进行中的灵活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理解,这些“外来”和弦是调性内部张力管理的工具,而非突兀的装饰。 第六章:调性外的和声色彩——借用和弦与模进 本章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我们探讨了借用和弦(Borrowed Chords),特别是从关系小调借用和弦(如大调中的iv)对音乐色彩产生的微妙影响。随后,深入剖析了模进(Modulation)的技法。本书不仅教授了如何使用共同和弦法(Common Chord Modulation)实现平稳过渡,更着重分析了半音程连接法(Chromatic Mediants)和属七和弦转位法在快速转换调性中的应用,训练读者捕捉和声中的“方向感”。 --- 第三部分:织体、不协和音与风格实践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提升音乐的复杂性和表现力,并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音乐创作与分析中。 第七章:不协和音的引入与解决 不协和音是音乐张力的主要来源。本章系统区分了非和弦音(Non-Chord Tones)的类型:经过音、邻音、倚留音、预付音、先击音等。本书的核心在于教会读者如何系统地“解决”这些不协和音,使每一次紧张的出现都服务于整体的和谐流动。特别关注了在不同声部(旋律声部与内声部)中,处理不协和音的细微差别。 第八章:织体与配器法的初步探索 和声不仅关乎音的组合,更关乎声音的布局。本章讨论了和弦的展开与收缩,分析了四部和声(Four-Part Harmony)的经典布局规则,以及如何通过和弦的扩大(如五部、六部和声的模拟)来丰富织体。重点探讨了在不同织体(如齐奏、分解和弦)下,同一组和弦进行所产生的听觉效果差异。 第九章:进入浪漫主义的和声语汇初探 在对古典和声体系的深入理解之上,本章适度引入了扩大和声(Chromaticism)的元素。讨论了增六和弦(Augmented Sixth Chords,如意大利式、德国式、法国式)的独特功能——它们是通向远关系调性的强有力工具,以及它们与属和弦的密切关系。同时,简要介绍了增三和弦在色彩渲染中的运用,为读者理解十九世纪音乐的复杂性和表现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结语与学习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听懂、看懂、并能运用和声语言的音乐人。通过大量的古典音乐实例分析,结合严谨的逻辑推导,读者将能摆脱对和声规则的僵化记忆,真正理解音乐背后的“为什么”。学习和声学,即是学习音乐的语法,掌握了这门语法,创作的自由之门便会向你敞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退休后的音乐爱好者,我的记忆力大不如前,学习新知识总需要反复琢磨。这本教材的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导非常清晰,不像有些书,前一页还在讲基础,后一页突然就跳到了复杂的变调记号,让人措手不及。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读完之后你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什么。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自我检测”环节,这让我可以随时检验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而且,书中字体虽然是简谱的标准符号,但整体的视觉设计非常友好,没有那种压迫感。它真正做到了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本书,是我近年来学习音乐相关知识中,体验感最好的一本教材,非常推荐给所有想要扎实掌握简谱的朋友。

评分

这本《正版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音乐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星。我之前学过一些乐理知识,但一碰到五线谱就头大,更别提什么复杂的节奏型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从最基础的音符识别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入各种难点。它的配图清晰明了,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示一下子就明白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感,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引导你理解简谱背后的逻辑。我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切分音的读法感到非常困惑,翻阅了市面上好几本教材都不得要领,直到看到这本书里对那个特定音符的解释,结合它提供的练习曲,我瞬间茅塞顿开。教材的实用性也体现在大量的例题和习题上,而且配套的解析非常到位,让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对”。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降低了我学习音乐的门槛,让我重拾了对音乐的热情。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有些犹豫,毕竟市面上教材更新换代很快,担心这个“第3版”会不会有些过时。然而,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它在保留了简谱核心原理的稳固性的同时,针对当代音乐教学的趋势做了很多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它对一些现代节奏型和常用和弦标记的讲解,非常贴合现在流行的歌曲谱例。我给我的学生推荐了这本书,他们反馈说,以前觉得简谱就是给初学者用的,但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到中级水平的演奏需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非常高,内页纸张结实,即使用力写笔记也不会洇墨。作为一本教材,能把实用性和耐用性做到这个份上,确实值得称赞。它真的能帮助学习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迁移的简谱阅读能力体系。

评分

我之前在音乐培训机构上过几期简谱速成班,但老师讲得太快,我总是跟不上节奏,感觉知识点像走马灯一样晃过去。后来决定自己买本书静下心来钻研,最终选了这本《正版实用简谱读法第3版》。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沉稳”。它不像一些速成读物那样追求速度,而是用一种近乎严谨的态度,把每一个符号的意义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附点音符和休止符那里花费的篇幅,通过大量的对比练习,让你深刻理解时间价值的分配。而且,它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基本的合奏概念,虽然不是专门的合奏教材,但读懂了这本书,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声部在乐谱上是如何相互配合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读”,更是在教你“理解”音乐的结构。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的乐器爱好者,主要接触的是一些民间的曲子,过去都是靠“听”来模仿,效率很低,而且很多时候容易走形。想系统学习一下简谱,但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就是针对特定乐器的,通用性不强。这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给我的感觉就是“大白话”和“实战”的完美结合。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历史渊源或者晦涩的理论,而是直接聚焦于“如何快速、准确地读谱”。书中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字号大小、行距、符号的间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不同速度和力度标记的处理方式,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恰恰是演奏出音乐“灵魂”的关键。通过这本书的练习,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层次都提升了,不再只是机械地弹奏音符,而是开始能“听见”谱面背后的情感流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