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传统作曲技法 |
| 丛书名: | 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 |
| 作者/主编: | 赵晓生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39644059 |
| 出版年份: | 2013年7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04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78.00元 |
| 实际重量: | 9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
《传统作曲技法》内容分八编:旋律写作、节奏集合模型、为一至两件乐器写作、模仿写作、前奏曲写作、歌曲写作、奏鸣曲写作,共24章。
序一(杨立青) 序二(陈铭志) 再版说明(赵晓生) 绪论 编旋律写作 章旋律基本形态 节 动态 第二节 句法 第三节旋幅 第四节装饰 第二章调式 节 五声调式 第二节 汉族七声调式 第三节 中古七声调式 第四节 大小调式 第三章综合调式 节 五声调式的综合 第二节七声调式的综合 第三节 综合层次 第二编节奏集合模型 第四章节奏集合模型的构成 第五章节奏的离与合 节 分解 第二节 综合 第三节 层次 第四节组织 第三编为一至两件乐器写作 第六章为独奏乐器写作 节 单线条中的多层次 第二节 为木管乐器写独奏曲 第三节 为弓弦乐器写独奏曲 第四节 为中国乐器写独奏曲 第七章为两件乐器写作 节 为两把小提琴写作 第二节 为其他组合的二重奏写作 第四编模仿写作 第八章巴洛克风格模仿写作的对位法则 第九章古组曲模仿写作 节 阿勒曼德 第二节库朗特 第三节 萨拉班德 第四节 小型舞曲 第五节基格 第六节 古组曲写作 第十章古奏鸣曲模仿写作 第五编前奏曲写作 第十一章前奏曲写作概论 第十二章单一材料型的前奏曲 节重复型 第二节贯穿型 第三节 交换型 第四节衍生型 第十三章对比材料型的前奏曲 节主次型 第二节派生型 第三节 结合型 第四节分离型 第五节贯一型 第六编歌曲写作 第十四章为独唱歌曲写作 节 词曲关系 第二节 歌曲与伴奏的关系 第七编变奏曲写作 第十五章变奏概论 第十六章装饰性变奏曲 第十七章性格性变奏曲 第十八章和声性变奏曲 第十九章结构性变奏曲 第八编奏鸣曲写作 第二十章奏鸣曲式概述 第二十一章呈示部写作 节主部主题 第二节 副部主题 第三节副部扩充 第四节连接部 第五节 小结尾 第六节前奏与引子 第二十二章展开部写作 节概论 第二节单一材料型 第三节 阶段发展型 第四节 复合重组型 第二十三章再现部与尾声写作 节再现部写作 第二节尾声写作 第二十四章布局与组织 节 布局 第二节 组织 第三节套曲 结语 后记 附录一谱例索引 附录二表索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没有丝毫的赘述或空泛的赞美,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着明确的教学意图。作者的叙述方式是那种典型的学院派风格,精确、冷静,但又处处流露出对音乐艺术的深切敬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研讨。无论是对特定时期作曲家技法特点的概述,还是对某一小节进行详细的横向或纵向分析,都做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对于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专业术语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清晰明确的表达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避免了因语言晦涩而产生的挫败感。它提供的知识框架结构非常稳定,让人在学习庞杂的音乐知识时,能始终保持清晰的认知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享受,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书皮的色彩搭配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让人一翻开就忍不住想深入探索。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专业人士的严谨。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五线谱和理论图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和临摹的乐理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相比起那些内容堆砌但装帧粗糙的教材,这本的质感瞬间提升了学习的体验,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每次翻阅它,都会被它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所感染,仿佛置身于一座古典音乐的殿堂之中,学习的动力也因此被极大地激发。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参考价值简直是“超值大礼包”。虽然我这里谈论的主要是书本本身,但其内容所蕴含的引导性极强,它巧妙地指引读者去聆听和研究那些与讲解内容高度相关的经典范例。通过这本书,我拓宽了自己音乐听单的范围,很多以前被我忽略的作曲家和作品,现在都成为了我深入研究的对象。它不仅是一本教会你“如何写”的书,更是一本启发你“该听什么”的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辐射性,它能激活你对整个音乐史和作曲实践的兴趣链条,让人在学习技巧的同时,同步完成了对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用最朴素的话讲,读完这本书,你对音乐的“敬畏心”都会不一样。
评分作为一名备考研究生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教材选择的重要性,而这本无疑是为高阶学习者量身定制的“硬通货”。它的难度设置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础的调式和弦开始,稳步攀升到复杂的复调结构和曲式分析,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非常严密,没有明显的知识断层。尤其是关于早期音乐风格和晚期浪漫主义和声处理的对比章节,分析得极为精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音乐视野。我甚至发现,书中的一些论述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对一些被反复讨论的经典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提升我们在考场上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层次是极其有帮助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旁边耳提面命,指引你避开学习过程中的那些思维误区。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传统作曲技法背后的逻辑和美学思想。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和声进行或对位法时,都会结合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具体的音乐片段进行佐证,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的规则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复杂变奏和配器手法时的详尽说明,很多以前困扰我的技术难题,通过这本书的层层剥茧,茅塞顿开。它不是那种只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更好”,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对于培养独立创作能力至关重要。读完某一章节,我常常会合上书本,立刻拿起笔来尝试模仿和实践,这种即时的反馈和掌握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