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修訂版) |
| 叢書名: | |
| 作者: | 錢亦平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56600885 |
| 齣版年份: | 2017年1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353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58元 |
| 實際重量: | 680g |
| 新舊程度: | 全新正版 |
錢亦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主任(1995—2001)、藝術管理係主任(2003—2006)。研究領域:作品分析、體裁學、麯式發展史。學習和工作經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58—1965)、本科(1965—1970)、研究生班(1979—1982,導師錢仁康),上海人民廣播電颱(1971—1979)、莫斯科音樂學院訪問學者(1990—1991,導師瓦·尼·赫洛波娃)。1993年起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0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共培養博士13位、碩士36位,其中9人次獲上海市研究生學位論文成果奬。齣版著述和教材十餘部,涉及音樂史學、音樂分析學、音樂體裁學、音樂形態學等領域。《音樂作品分析》課程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首批百門。精品課程”,《音樂作品分析教程》(錢仁康、錢亦平著)和《音樂作品分析簡明教程》(亦平著)分彆於2003年和2011年被評為上海市教材一等奬;《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錢亦平、王丹丹著)2007年獲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鍾奬首屆理論評論奬三等奬和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三等奬;2011年獲“第六屆上海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2012年學術論文《20世紀下半葉音樂語言特點及結構類型》獲得“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奬文章類二等奬”;獲2013年度上海文藝人纔基金“文藝人纔奬”。
王丹丹,女,文學博士,1975年齣生於上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傢協會成員,上海市青年文學藝術聯閤會成員,中國西方音樂史學會和音樂分析學會會員。現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教學和研究領域為:音樂作品分析、西方音樂史、音樂學寫作。已齣版教材和專著7部,代錶作《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外國音樂簡史》《歐洲音樂簡史》(修訂版)、《西方音樂史習題集》《巴赫<b小調彌撒>音樂風格研究》等。與錢亦平教授閤作的專著《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曾獲得2004年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科研成果評奬“教材一等奬”、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三等奬、2007年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鍾奬首屆理論評論奬三等奬:《歐洲音樂簡史》(修訂版)2008年獲得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稱號。代錶性學術論文《西方音樂體裁發展概要及體裁研究的意義》《音樂與詩》《崇高心智的“言說”藝術——被低估的“音樂修辭學”》《重復言說的音樂藝術——變奏手法的修辭內涵》刊登於全國中文藝術類核心期刊《中國音樂學》和《音樂藝術》。重要科研項目有:教育部科研項目《麯式發展史綱要》(2007)及上海市教委創新科研項目《歐洲音樂形態結構的修辭學研究》(2013年重點項目),2008年獲“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師”稱號,2010年獲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稱號。
前言
修訂版前言
章緒論
一、音樂的體裁
二、西方音樂發展史和西方音樂體裁的發展
三、音樂的形式
四、體裁與麯式
第二章中世紀的音樂體裁及形式
節中世紀的單聲宗教體裁
1.格裏高利聖詠
2.附加段
3.繼敘詠
4.聖母悼歌
5.聖母頌歌
第二節中世紀的宗教劇
教儀劇
第三節中世紀的單聲世俗體裁
一、中世紀的世俗詩歌
二、雲遊詩人和流浪藝人的歌麯
三、遊吟詩人及其歌麯體裁
(一)法國南部與北部的遊吟詩人
(二)法國南部遊吟詩人的詩歌體裁形式
1.坎佐
2.西爾旺特
3.田園戀歌
4.破曉歌
5.對話歌/辯論歌
6.挽歌
四、法國北部遊吟詩人的詩歌體裁形式
1.維勒萊
2.迴鏇歌
3.敘事歌
4.行吟歌體
五、意大利的詩歌體裁形式
1.勞達贊歌
2.巴拉塔
六、西班牙的詩歌體裁形式
1.坎蒂加
2.維良西科
七、德國的詩歌體裁形式
第四節中世紀的多聲音樂體裁
1.剋勞蘇拉
2.經文歌
3.孔杜剋圖斯
4.打呃歌
5.弗羅托拉
6.卡農麯
第五節“新藝術”時期的體裁
1.麯
2.追唱歌
3.輪唱歌
4.埃斯坦比耶
第三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體裁及形式
節聲樂麯
1.尚鬆
2.維拉內拉
3.牧歌
4.彌撒麯
第二節器樂麯
1.前奏麯
2.變奏麯
3.托卡塔
4.利切卡爾
5.坎佐納
6.幻想麯
7.田園麯
第四章巴洛剋時期的音樂體裁及結構
節聲樂體裁
1.正歌劇
2.清唱劇
3.康塔塔
4.受難麯
5.藝術歌麯
第二節器樂體裁
1.奏鳴麯(
2.室內樂
3.協奏麯
4.序麯
5.古組麯
6.隨想麯
7.創意麯
8.賦格
9.管風琴眾贊歌
第五章古典及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體裁及結構
節歌劇
1.大歌劇
2.意大利諧歌劇
3.法國喜歌劇
4.德奧歌唱劇
5.英國民謠劇
6.西班牙薩蘇埃拉
7.輕歌劇
8.樂劇
第二節交響麯
第三節交響詩
第四節特性小麯
1.無詞歌
2.音樂的瞬間
3.即興麯
4.船歌
5.夜麯
6.敘事麯
7.進行麯
8.小夜麯
9.狂想麯
10.練習麯
11.搖籃麯
12.幽默麯
13.新事麯
14.傳奇麯
15.嬉遊麯
16.遣興麯
17.間奏麯
18.阿拉伯風格麯
19.練聲麯
20.諧謔麯
21.迴鏇麯
第五節舞麯
一、西班牙舞麯
1.帕薩卡裏亞
2.夏空
3.凡丹戈
4.波萊羅
5.哈巴涅拉
6.霍迭
7.塞吉迪亞
8.薩拉班德
二、葡萄牙舞麯
福利亞
三、法國舞麯
1.小步舞麯
2.加沃特
3.布雷舞麯
4.帕斯比耶
5.繆塞特
6.方陣舞
7.沙龍舞
8.盧爾
9.利戈頓
10.吉格
四、意大利舞麯
1.帕凡
2.帕薩梅佐
3.塔蘭泰拉
4.福爾拉納
5.西西裏舞麯
6.薩爾塔雷洛
7.加亞爾德
8.庫朗特
五、德奧舞麯
1.阿勒曼德
2.圓舞麯
3.加洛普
4.連德勒
六、波蘭舞麯
1.馬祖卡
2.波洛奈茲
3.庫亞維亞剋
4.奧彆列剋
5.剋拉科維亞剋
七、捷剋舞麯
1.波爾卡
2.富裏安特
3.索塞卡
4.斯科契
八、俄羅斯舞麯
1.戈帕剋
2.特列帕剋
3.列斯津卡
4.伊斯拉美
5.卡瑪林斯卡亞
九、英國舞麯
1.對舞
2.蘇格蘭舞
十、挪威舞麯
哈林
十一、匈牙利舞麯
1.恰爾達什
2.維爾本科斯
十二、阿根廷舞麯
探戈
第六節音樂會序麯
第七節近代組麯
第八節音樂劇
參考文獻
後記
《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修訂版)》講述瞭西方自中世紀至近現代的重要音樂體裁,分為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剋、古典及浪漫主義時期四大部分,涉及聲樂、器樂多種體裁形式,由錢亦平和王丹丹兩位教授閤作完成,是西方音樂體裁研究的經典教材性著作。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本身就透露著一種古典的嚴謹氣質,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正典”的份量感。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它在討論“形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強迫癥般的精確性。比如,它對“變奏麯”這一形式在不同時代下的結構變化進行瞭橫嚮和縱嚮的對比研究,從巴赫的《哥德堡變奏麯》到勃拉姆斯後期的變奏,每一種變奏手法背後隱藏的作麯傢意圖,都被剝絲抽繭地展示齣來。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對音樂的“內部邏輯”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我過去聽音樂會時,總覺得交響詩很自由奔放,但這本書卻能幫我找到隱藏在看似自由之下的結構綫索,原來即便是最“浪漫”的音樂,也離不開嚴謹的形式支撐。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教授”如何去“閱讀”音樂本身,培養瞭一種批判性的聆聽視角,非常適閤想從愛好者升級到深度鑒賞者的讀者。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於作者在資料整閤和邏輯建構上的巨大功力。它絕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音樂欣賞入門讀物”,而是紮紮實實、有理有據的學術梳理。我注意到,在探討歌劇的“正劇”與“喜歌劇”的邊界消融時,作者引用的文獻和案例分析都非常精準到位,這讓我得以跳齣過去那種非黑即白的傳統認知。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一些“邊緣”體裁的關注,比如室內樂和清唱劇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地位變遷,這些往往是其他通史類著作容易一帶而過的地方。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挖掘這些體裁內部的張力和生命力,使得整個西方音樂圖景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尤其是在提到浪漫主義後期對麯式規範的突破時,那種“舊瓶裝新酒”的掙紮與創新,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那些段落,仿佛能感受到作麯傢們在既定框架下尋求自由錶達的巨大思想鬥爭。這本書的學術厚度毋庸置疑,但行文又不失溫度,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
評分說實話,我手裏收藏瞭不少關於西方音樂史的書籍,但很多都是側重於某一段時期或某一類作麯傢的宏大敘事。而這本修訂版,恰恰彌補瞭我在“體裁”和“形式”這一核心技術層麵的知識空缺。它對古典主義時期奏鳴麯式各個部分的內涵與功能解構得尤為精妙,簡直像一本音樂建築學的藍圖解析。讀完後,我再迴聽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那些看似簡單的重復和對比,背後蘊含的結構邏輯一下子變得清晰可見,那種“恍然大悟”的喜悅是難以言喻的。作者的筆觸在宏觀趨勢和微觀結構之間切換自如,既能描繪齣整個世紀的風格流變,也能聚焦到某一個引子或呈示部的結構變化上,這種平衡感拿捏得極好。對於想要真正掌握西方音樂的“骨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和深度閱讀的良伴,值得反復品讀和參照。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斷地在想,一個作者要對西方音樂體裁的演變有著怎樣深刻的理解,纔能寫齣如此條分縷析的作品。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顛覆認知”的地方,在於它對不同音樂時期審美取嚮的深度解讀如何反作用於體裁的構建。例如,從巴洛剋時期的“裝飾性”到古典主義的“清晰性”,這種審美傾嚮如何直接影響瞭協奏麯中樂隊與獨奏樂器的關係處理,以及樂章布局的調整,作者描繪得非常清晰。它沒有滿足於僅僅介紹“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演變”。這種探究背後的驅動力,即哲學、社會和技術層麵對音樂形式的塑造,是這本書的亮點。它成功地將音樂史從孤立的藝術史中抽離齣來,置於更廣闊的人文背景中進行考察,讀來讓人覺得充實而有啓發性,完全擺脫瞭傳統音樂史書的沉悶感,充滿瞭曆史的張力。
評分這本音樂史的脈絡梳理得實在太清晰瞭!我一直覺得西方音樂史浩如煙海,各種流派和風格交織在一起,讓人望而生畏。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盞明燈,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枯燥的年代劃分和作麯傢羅列上,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一步步走進不同體裁和形式的“內部結構”。比如,它對奏鳴麯式的演變,從早期的結構鬆散到古典時期的嚴謹對稱,再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情感張力釋放,剖析得入木三分,讓你在聽巴赫的賦格和貝多芬的交響樂時,不再是“聽個熱鬧”,而是真正理解瞭音樂織體是如何被編織和解構的。作者的敘述語言很有畫麵感,即便是復雜的對位法技巧,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這對於非專業齣身,但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關聯性探討,音樂不僅僅是音符的組閤,更是時代精神的投射,這一點從文藝復興的復調藝術到後來的序列主義,都被拿齣來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分析,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對西方音樂的整體發展有瞭一種宏觀而又細緻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