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民族文化

铜仁民族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财,杨秀琴 著
图书标签:
  • 铜仁
  • 民族文化
  • 文化研究
  • 地方文化
  • 少数民族
  • 历史文化
  • 民俗
  • 社会学
  • 人文地理
  • 贵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5802
商品编码:298667096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铜仁民族文化

定价:23.00元

作者:王财,杨秀琴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165802

字数:252000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铜仁民族文化》打破深奥文化哲学“四环”结构,将深厚的铜仁地域文化深入浅出、匠心独运、条分缕析为:厚重如山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奇妙多姿的生态文化、渊源深厚的佛教文化、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深入骨髓的仁义文化、繁荣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大核心篇章。其章法布局缜密,体现了“形散而神聚”“多而不杂”“错落有致”的写作风格;在内容层面上,充分挖掘和发挥铜仁地域文化的记忆与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与凝聚功能,诉求传承铜仁地域文化知识,弘扬的铜仁地域文化。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提高了人文素养,促进了个性发展,实现了基于地域文化学校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其次,严格按照教材编写的术语、数据、编图、事实、概念、原理、步骤几大关键要素展开每一章节内在层次结体的编撰,体现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心理逻辑和铜仁地域文化内在逻辑的契合。再次,按照行文的文化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分析、筛选、组合,并实地田野作业调研求证,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升华理论”的再循环提升工程。进而以细腻的笔法,糅合故事性阐述,为学生体验文化、欣赏文化创造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文化需求,满足个性需求,推动了铜仁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弘扬工作。

目录


作者介绍


王财,男、土家族、贵州省德江县人,现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教学之余进行教学、教材与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市级的教学科研论文及教学设计评选中获奖或在核心期刊发表。2009-2011年参加了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的研究”,担任执行组组长。课题获国家二等奖,个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2015-2016年参加省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铜仁民族民间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
  
  杨秀琴,女,土家族,贵州思南人,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市级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研工作。近年先后主持完成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民间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一以铜仁市为例”、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铜仁本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铜仁市委重大决策问题研究课题“铜仁市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等,主编出版《贵州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报告》、“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应用文写作》,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多项省厅级课题,多次被评为教师、党员、班主任。个人论文、辅导学生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市厅级奖励。

文摘


《铜仁民族文化》: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跨黔北山地和黔东低山丘陵地,一般海拔800米以下。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的铜仁市,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市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设169个乡镇(含办事处),175个居委会、2699个村委会。全市国土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7.2万人,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市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分为碧江区、万山区和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江穿城而过,直下洞庭。
  铜仁市人文历史绵长厚重。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融合,29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造就了绵长厚重的人文历史。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现铜仁境内原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的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多达40余人,其中有11人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投入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陈天星、徐龙骧、席正铭等军政要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养育了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龙世昌等。铜仁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大家,严寅亮题书的“颐和园”三字享誉中外。
  铜仁自然环境润物宜人。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之间。以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成为本市东西部的分水岭,全市高海拔2572米,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喀斯特地质学的天然百科全书。全市属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044.7-1266,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17.6℃,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毫米,无霜期275-317天,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润物宜人。
  铜仁自然资源丰腴富饶。境内有沅江、乌江两大水系,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1条,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1条,年径流总量127.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26.15万千瓦。已发现40多种矿种,主要有锰、汞、煤、钾、磷、铅、金、大理石、重晶石、紫袍玉带石、国画石等。锰矿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可望达到3.5亿吨,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含钾页岩预测储量50亿吨;页岩气预测储量1.2万亿立方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材料、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已形成以锰矿、煤矿开发和金属锰、铁合金、工业硅生产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体系。辖区内有野生动物400余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黑叶猴等29种;有以植物“活化石”珙桐、珍稀的贵州紫薇以及梵净山冷杉等为代表的木本野生植物资源600余种;有以天麻、杜仲、银杏、金银花等为代表的药用植物2000多种。油茶、梵净山绿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和思南黄牛、沿河山羊等土特产在外享有很好的声誉。
  铜仁旅游资源独特多姿。独特的地理地貌、优美纯净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特色,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穿境而过的乌江、锦江合称“一山两江四文化”。全市有梵净山、佛顶山这两个自然保护区;九龙洞、沿河乌江山峡、石阡温泉群这三个风景名胜区;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等。梵净山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自然保护区、中国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中国傩文化发源地、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国家4A级景区六大桂冠,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6万~12万个,大鲵、珙桐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乌江穿越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四县,形成“百里乌江画廊”;发源于梵净山的百里锦江,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城区,并将城区一分为三,与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珍贵的文物古迹、雕梁的亭台楼阁等,构成了一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画廊。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是民族文化瑰宝。铜仁是的革命老区。1934年,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铜仁创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8大红色根据地之一,有周逸群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铜仁,投资环境日益优化、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党中央、和省委、省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全市秉持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综合生态观发展,抢抓贯彻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历史性机遇,紧扣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立足“一山两江四文化”的资源禀赋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战略,着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围绕“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品牌,致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在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大道上昂首阔步。
  ……

序言



梵净山下,锦江之畔——一部关于生命、信仰与传承的叙事 这并非一本关于地域志的冰冷陈述,也不是一部关于民族风情的浅显描绘。它是一曲献给大自然的悠扬歌谣,是对生命顽强不屈的赞歌,是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碰撞激荡的火花,更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坚守、生生不息的灵魂的深情回眸。 故事的开端,并非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而是从一片沉默而古老的土地开始。这片土地,被层峦叠嶂的山峦温柔环抱,被蜿蜒流淌的江水静静滋养。她的名字,或许在历史的尘埃中有些模糊,但她的脉搏,却与大地的心跳一同搏动。这里,有参天的古木,它们用生命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流转;有潺潺的溪流,它们将远古的歌谣低语传递;更有那隐藏在山野深处的灵气,滋养着万物,也孕育着独特的生命形态。 在这样一片充满生机与神秘的土地上,生命以其最原始、最纯粹的方式展现着活力。我们或许会跟随一只栖息于参天古树的鸟儿,观察它如何在四季更迭中寻觅生存之道,如何用婉转的歌喉唤醒沉寂的山林。我们或许会潜入清澈见底的溪流,感知鱼虾在水中自由嬉戏的灵动,感受水草在暗流涌动中的摇曳生姿。这些生命,虽然渺小,却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生命图景。它们不曾被人类的喧嚣所打扰,兀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存史诗,展现着大自然最朴素、最动人的力量。 然而,这片土地并非只是自然造物的乐园。在这里,人类的足迹同样深刻而悠远。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耕耘、繁衍,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的生活方式,并非简单的物质索取,而是与自然的深刻连接。他们学会倾听风的声音,理解雨的语言,感受土地的温度。他们的生存智慧,并非源自书本的教条,而是来自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自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 或许,我们会看到一位年迈的老者,他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的眼神却依然清澈而睿智。他曾无数次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熟悉每一寸土地的习性,懂得每一株植物的药用价值。他向年轻一代讲述祖辈的故事,讲述那些关于生存的智慧,关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之道。他的话语,如同古老的谚语,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又或许,我们会遇到一群年轻的母亲,她们用温暖的双手抚育着孩子,她们的歌谣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她们的双手,不仅仅是在劳作,更是在传承。她们将朴素的生活哲学,将对生命的热爱,将对家庭的责任,如同最珍贵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丰富而独特。他们相信,在这片山川之间,存在着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他们用最真诚的情感,去祭拜那些看不见的守护者,去祈求自然的恩泽。他们的信仰,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融入生活的点滴,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慰藉,是收获喜悦时由衷的感恩。 我们或许会目睹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在那一刻,古老的歌舞再次响起,悠扬的鼓点敲击着心房。人们穿上色彩斑斓的服饰,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他们用舞蹈表达对丰收的喜悦,用歌声赞美自然的馈赠,用集体的力量凝聚彼此的情感。在那些旋转的舞步中,在那些高亢的歌声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对生命最原始的赞美。 这不仅仅是关于节日的喧嚣,更是关于传承的仪式。在每一次的歌舞中,古老的传说被重新演绎;在每一次的祭拜中,先人的智慧被重新审视。这些仪式,是他们与过去对话的方式,是他们向未来传递的信号。它们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火种。 然而,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并非总是宁静祥和。它同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而来,古老的生存方式,古老的精神信仰,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或许会看到,曾经熟悉的自然景观,因为人类活动的扩张而发生改变。曾经赖以生存的河流,可能因为污染而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曾经宁静的山林,可能因为开发而失去了往日的原始。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破坏,更是对人类自身生存根基的动摇。 更重要的是,古老的智慧,古老的信仰,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年轻一代,被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所吸引,与祖辈的精神世界,可能渐行渐远。那些曾经凝聚着民族力量的仪式,可能变得只剩下形式;那些曾经滋养着心灵的智慧,可能变得难以理解。 这是一种深刻的矛盾,也是一种普遍的困境。如何在拥抱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丢失自身的文化根脉?如何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守护精神的家园?这不仅是这片土地上面临的挑战,也是当下许多地区共同的课题。 这部叙事,便是对这一系列深刻问题的追问与探索。它试图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着内心纯净、守护着精神家园的个体与群体。它关注那些,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能够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从传统中寻找慰藉的人们。 它描绘的,或许不是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在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与智慧。它可能是关于一个孩子,如何在家人的引导下,重新认识并珍视祖辈留下的手艺;它可能是关于一位艺术家,如何将古老的图腾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它可能是关于一个社区,如何通过集体努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 这部作品,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里面盛满了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传承的各种滋味。它包含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在变化中不变的精神追求。它不是在评判,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呈现,在引导读者去感受,去思考。 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去聆听风的声音,去感受水的脉搏,去体味那些深藏在土地里的故事。它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最终,它想传递的是一种信念: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生命的力量,文化的根基,精神的传承,都是我们抵御风浪、走向未来的最坚实的依靠。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所承载的一切,都将是这场关于生命与传承的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华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铜仁民族文化》时,我并没有期待会读到什么惊世骇俗的内容,只抱着一种了解的心态。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议论,而是以一种流水般的叙述,将铜仁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描绘,那种精巧绝伦的设计,那种代代相传的匠心,都让我赞叹不已。比如,书中对侗族木建筑的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智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并非孤立地呈现文化,而是将其置于当地的社会环境、历史变迁中,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都有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的地方。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拿到《铜仁民族文化》这本书,我的期待值并不算太高,毕竟“民族文化”这个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宏大叙事和历史堆砌。然而,翻开书页的瞬间,我便被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对铜仁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观察者,他(或她)没有用宏大的笔触去描绘政治历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聚焦于那些构成民族文化基石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当地饮食文化的细致描写,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技巧,再到餐桌上的礼仪,都仿佛能勾起我的味蕾,让我对那里的生活产生了真实的联想。还有关于婚姻习俗、丧葬仪式等方面的介绍,虽然是相对严肃的议题,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人情味和对生命历程的尊重。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回避文化冲突和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呈现了铜仁民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

评分

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精神漫游,完全打破了我对“民族文化”的刻板印象。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学院派的、略显枯燥的学术论述,没想到《铜仁民族文化》却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温度的方式呈现了她的魅力。书中的叙述者,像是你身边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造作。他(或她)的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技艺、民间传说,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所打动,那些已经渐渐消逝或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比如,关于当地一种古老的织布技法,以及其中蕴含的家族传承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之于民族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符号,更是内在的精神血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文化洗礼,对“少数民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差异,而是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和智慧结晶。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地方特色的事物情有独钟,而《铜仁民族文化》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地理区域的文化介绍,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探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例如,书中对苗族银饰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其精美的工艺,更深入地探讨了银饰所承载的家族荣耀、社会地位,以及在婚嫁、祭祀等重要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这种由物及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些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书中对当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描写也十分精彩,青山绿水间,孕育出了多少动人的传说和不朽的歌谣。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的记录者,他(或她)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触摸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脉搏。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对这片土地的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仿佛是一杯温热的普洱,初入口微涩,而后回甘绵长。我一直对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地方文化充满好奇,而《铜仁民族文化》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和民族志,更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气息。读着那些关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他们精美的服饰纹样,到悠扬的山歌,再到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故事性的笔触,将这些文化元素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民族形象。尤其是一些关于节庆习俗的描写,比如芦笙节的热闹、侗族大歌的空灵,都让我心驰神往,恨不得立刻亲身去体验一番。书中对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的结合也描绘得恰到好处,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相得益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打开了我认识铜仁民族文化的一扇窗,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