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薑正成 中國財富齣版社 9787504759696

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薑正成 中國財富齣版社 978750475969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正成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化史
  • 曆史
  • 薑正成
  • 中國曆史
  • 國學
  • 文化傳承
  • 中華文明
  • BF重溫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裕京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財富齣版社
ISBN:9787504759696
商品編碼:2986697145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3-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 作者 薑正成
定價 38.00元 齣版社 中國財富齣版社
ISBN 9787504759696 齣版日期 2016-03-01
字數 頁碼 276
版次 1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麵對這樣的曆史變化,麵對中國文化的這種走嚮,我們作為中國人應當感到自豪,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嚮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曆史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瞭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我們數典忘祖,對本國文化一知半解,又怎麼去繼承和弘揚呢?所以,值此民族復興之際,青年朋友們應該認真學習傳統文化,不僅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更要學習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踐行古人崇尚的道德品質,纔是新時代的中國人。


   作者簡介
薑正成,江蘇人,1957年5月齣生,1982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有過非凡的人生經曆,長期從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業工作;曾成功策劃齣版瞭“青春有約”係列、“青少年讀史嘗鮮”係列作品,著有長篇偵破小說:《紅顔》《紅眉》《紅乳》;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愛心企業傢俱樂部副會長、北京526圖書聯盟副會長,北京圖強文化齣版有限公司總經理。

   目錄

傳統倫理道德
禮義廉恥 / 002
五倫 / 002
三綱五常 / 003
孝悌 / 00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006
剋己復禮 / 007
忠恕 / 008
中庸 / 009
修齊治平 / 009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 010
內聖外王 / 010
三從四德 / 011
第二章
古代哲學流派及人物
儒學 / 014
理學 / 015
心學 / 016
道傢 / 018
玄學 / 019
墨傢 / 021
名傢 / 022
陰陽傢 / 024
縱橫傢 / 025
法傢 / 026
兵傢 / 028
孔子 / 028
/ 029
莊子 / 030
董仲舒 / 032
王充 / 032
何晏 / 033
王弼 / 035
嵇康 / 036
周敦頤 / 038
張載 / 039
程頤 / 040
硃熹 / 041
陸九淵 / 043
王守仁 / 044
李贄 / 046
王夫之 / 048
戴震 / 049
嚴復 / 050
第三章
重要曆史事件
田單復國 / 054
竊符救趙 / 055
巫蠱之禍 / 056
佛教入國 / 057
黨錮之禍 / 058
牛李黨爭 / 060
會昌滅佛 / 061
陳橋兵變 / 062
靖康之變 / 064
釣魚城之戰 / 065
四大汗國 / 066
硃元璋治貪 / 067
土木之變 / 068
張居正改革 / 070
薩爾滸之戰 / 071
曾國藩與湘軍 / 072
洋務運動 / 073
第四章
史傢與史學名著
左丘明與《 左傳 》 / 076
司馬遷與《 史記 》 / 077
劉嚮與《 新序 》《 說苑 》 / 078
班固與《 漢書 》 / 079
劉知幾與《 史通 》 / 080
司馬光與《 資治通鑒 》 / 082
鄭樵與《 通誌 》 / 083
袁樞與《 通鑒紀事本末 》 / 084
顧炎武與《 日知錄 》 / 086
趙翼與《 廿二史劄記 》 / 087
錢大昕與《 廿二史考異 》 / 088
章學誠與《 文史通義 》 / 089
崔述與《 考信錄 》 / 090
第五章
古代文史常識
周朝的宗法分封製 / 094
周代諸侯的等級 / 094
古代的禪讓 / 096
天乾地支 / 098
古代官員的俸祿 / 099
三省六部製 / 100
九品官人法 / 101
八旗製度 / 102
曆代兵役製度 / 102
太尉 / 104
禦史大夫 / 104
三公九卿 / 105
大理寺 / 106
洗馬 / 107
東廠、西廠 / 107
錦衣衛 / 108
軍機處 / 109
達魯花赤 / 109
五刑 / 110
察舉與徵闢 / 110
孝廉 / 111
賢良方正 / 112
古代的圖書館 / 112
學費為何稱“束脩” / 114
科舉製度 / 115
科舉四宴 / 115
八股文 / 116
書院 / 117
第六章
古籍常識
《七略》 / 120
三洞四輔 / 121
三藏 / 121
正史 / 122
雜史 / 123
彆史 / 123
野史 / 124
紀傳體 / 125
編年體 / 126
紀事本末體 / 126
典誌體 / 127
會要體 / 128
學案體 / 129
起居注 / 130
實錄 / 131
方誌 / 132
類書 / 132
叢書 / 133
校勘四法 / 134
雕版印刷 / 135
善本 / 136
百衲本 / 137
內府本 / 137
十三經 / 137
二十四史 / 138
《二十二子》 / 139
《 永樂大典 》 / 139
《 四庫全書 》與七閣 / 140
第七章
古代文學常識
六書 / 144
訓詁學 / 145
賦比興 / 146
古體詩 / 147
近體詩 / 147
詞 / 148
詞牌 / 149
賦 / 150
變文 / 151
傳奇 / 152
話本 / 153
諸宮調 / 154
散麯 / 155
元雜劇 / 155
南戲157
駢體文 / 158
筆記小說 / 159
章迴小說 / 160
建安風骨 / 161
田園詩 / 163
山水詩164
宮體詩 / 165
新樂府運動 / 166
花間派 / 168
西昆體 / 168
婉約派 / 169
豪放派 / 170
江西詩派 / 171
永嘉四靈 / 172
颱閣體 / 173
古文運動 / 174
前七子、後七子 / 176
公安派 / 177
江左三大傢 / 178
桐城派 / 179
講史小說 / 180
神魔小說 / 181
世情小說 / 182
纔子佳人小說 / 183
公案小說 / 184
譴責小說 / 184
詩言誌 / 186
美刺 / 187
溫柔敦厚 / 187
文以載道 / 188
第八章
詩詞名句
自然風光 / 190
述誌抒懷 / 191
愁恨悲歡 / 192
鄉思離情 / 194
友情、愛情 / 195
哲思理趣 / 197
憂國憂民 / 198
邊塞軍旅 / 199
閑情逸緻 / 200
懷古詠史 / 201
詩文創作 / 202
第九章
古代音樂戲麯常識
八佾 / 204
五音 / 204
《韶》《武》 / 204
樂府 / 205
儺 / 206
百戲 / 206
古琴 / 207
編鍾 / 207
箜篌 / 208
古箏 / 209
琵琶 / 209
笛子 / 210
洞簫 / 211
二鬍 / 211
《 高山流水 》 / 212
《 梅花三弄 》 / 212
《 陽關三疊 》 / 213
《 秦王破陣樂 》 / 213
《 夕陽簫 鼓》(《 春江
花月夜》) / 214
《 漢宮鞦月 》 / 215
《 陽春白雪 》 / 215
《 漁樵問答 》 / 216
《 鬍笳十八拍 》 / 217
《 廣陵散 》 / 217
《 平沙落雁 》 / 218
《 十麵埋伏 》 / 218
《 霓裳羽衣麯 》 / 219
“梨園”一詞的由來 / 220
梨園行的祖師爺 / 220
京劇 / 221
生旦淨醜 / 222
青衣 / 222
老生 / 223
銅錘花臉 / 224
跑龍套 / 225
摺子戲 / 226
票友、票房 / 226
西皮、二黃 / 227
說學逗唱 / 228
第十章
建築園林
傳統的祭祀建築 / 232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 / 233
北京四閤院的典型布局 / 234
古代的街和坊 / 235
明堂闢雍 / 236
十三陵的選址和布局 / 238
中國古代的城牆 / 239
傳統建築的屋頂形式 / 240
影壁的種類和特點 / 241
牌樓的形式和功用 / 242
颱榭的形式和功用 / 243
第十一章
古代禮儀常識
“五禮” / 246
古代的祭禮 / 248
帝王封禪 / 249
古代的禮器 / 250
古時喪葬習俗 / 251
“五服” / 253
服喪 / 254
冠禮 / 255
笄禮 / 257
古代的婚聘六禮 / 258
跪拜禮 / 260
古人的行輩 / 261
參考文獻 / 263
後 記 / 265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想要溫習傳統文化、豐富思想、追求上進的學生、上班族及傢長等
  學習傳統倫理,有益於心靈的滋養和人格的完善;瞭解古代藝術,有益於培養培養高雅情趣,豐富文化生活;熟習文史掌故,有益於增長知識,文采斐然。踐行古人智慧,做新時代的中國人。

   文摘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指三條綱領和五項永恒的原則。這是儒學的基本道德規範。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是漁網上的大繩,與綱相對的是目,目是網眼。舉起綱,網眼就張開。目對綱,是服從的關係。把君主、父親、丈夫稱為綱,就決定瞭臣子、兒子和妻子對於他們的服從的關係。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儒學的基本道德準則。儒學認為這五條原則是永恒不變的,所以稱之為“常”。
  “仁”是儒傢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傢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硃熹集注》:“仁者,心之德,愛之理。”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傢高道德規範,提齣瞭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
  仁的內容包含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應該互存、互助、互愛,故其基本含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義,是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五常”之一。《中庸》講:“義者,宜也。”《硃熹集注》講:“義者,心之製,事之宜也。”就是說,做事遵循內心的道德約束,去做應該做的,就是義。孔子將“義”作為個人去就取捨的標準,提倡“見得思義”“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一觀念深為後世儒傢贊賞,繼而被發揚光大。
  禮,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五常”之一。其初是祭神的儀式,後來內涵擴展,指等級社會中體現尊卑貴賤的行為規範和儀式製度等。“禮”的範圍甚廣,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韆”,舉凡祭神、宮寢、服飾、車馬、儀仗及婚喪嫁娶,乃至舉手投足間,都有具體的規定,以體現貴賤有彆、尊卑有序。根據傳統的說法,周公製禮樂,奠定瞭以禮為治的教化傳統,而孔子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除瞭倡導以禮治國,更加注重修身。“不學禮,無以立”“剋己復禮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內涵。作為封建“五常”之一,“禮”對人的視聽言動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頗受今人詬病,覺得是對人性的扼殺、摧殘,而“吃人的禮教”也因而成瞭的文學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比皆是。但在新時代,我們可以賦予“禮”新的內涵。
  智,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五常”之一。這裏的“智”,不是佛傢之頓悟,也不是科學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彆是非、善惡的能力。儒傢學者認為,具備瞭這種道德智慧,纔能成為君子。如孟子認為,“智”為“是非之心”,人隻要盡心,進一步充實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繼而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孔子則將智、仁、勇三者並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將其視作君子的美德。《禮記?中庸》對孔子的概括,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天下之達德”。
  信,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五常”之一。“信”,即誠實、不欺。“信”被儒傢視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起碼準則。孔子教授弟子,“忠信”並提,他說:如果人沒有“信”,就如同馬車沒有車輪,不能遠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與朋友交往時守信與否”,意思是,我和朋友交往守信瞭嗎?“信”還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國傢的層麵上,他認為,在“足食”“足兵”與“取信於民”三者間,首先要“取信於民”。他說:“沒有糧食,不過死亡,但人生自古誰都免不瞭一死,而國傢一旦不能取得國民的信任,就無法立足。”這種以誠信立國的觀念,除瞭儒傢,法傢等門派也有主張。如的商鞅變法,其樹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當然,相對於法傢“南麵立木,下設黃金”,儒傢的“信”更側重於君子品德的修為。到瞭漢代,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信”被列入“五常”。“誠實”“不欺”作為一種社會公德,從此便被普遍認同瞭。
  三綱的思想淵源是孔子講的一句話,即“君要像個君主的樣子,臣要像個臣子的樣子,父要像個父的樣子,子要像個子的樣子。”也就是,君、臣、父、子要按照禮製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職責。董仲舒在孔子關於君臣、父子關係的主張之上,又加上瞭夫妻關係,並且淡化瞭君主、父親、丈夫的職責和義務,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從的地位,還將這三條綱領確定為實行王道仁政的三條綱領。董仲舒認為這三條綱領是根據天意製定的。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的總稱,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們總稱為“五常”,並且認為王者如果能夠認真實行這五常的道理,就能夠得到天的保佑和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統治擴大到遙遠的地方,使百姓享受安樂和幸福。
  從宋代硃熹始,三綱五常聯用。從上述可知,三綱五常的觀念,源自先秦,經孟子發展,成為五倫。到瞭漢代,孟子的五倫思想轉型成為三綱五常,成為瞭漢代禮教文明的綱紀準則,這一思想影響瞭中國兩韆多年的文明曆史與政教製度。
  ■孝悌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扶養、順從、送終、守靈等。中國人重孝道,將其視為一種傳統美德。孝的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當時的甲骨文中已齣現瞭“孝”字)。到瞭西周,隨著宗法製度建立,孝的觀念被不斷加強。實際上,國人奉行孝道,還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靈魂”,認為先祖的在天之靈能保佑或降禍於子孫,所以孔子曾這樣解釋“孝”的具體內容:“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亦始終將“孝”作為其人生哲學的基點,其門下也以“孝”為仁之本。到瞭漢代,統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張“以孝治天下”,連官員的選拔也要“孝”字當頭。像我們熟知的“孝廉”就是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此後曆朝曆代都製定各種製度,來保證這一道德規範的實行。例如,至親亡故,要奔喪、守喪;如果不孝,重者會被定罪,給以極嚴厲的處罰。古代流傳下的關於孝行的文本像《孝經》、正史中的《孝義傳》及《二十四孝》等,記載的都是如何實行孝道。在今天看來,有些內容不僅迂腐,而且不近人情,像“葬父”“臥冰求鯉”乃至尋死等,這些在古代青史留名的事,在今天看來並不足取。
  盡管如此,“孝”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道德,已深入人心,雖然到瞭現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喪、守靈、戴孝及對團圓的講求等,仍是不可動搖的。
  悌,儒傢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的宗法關係。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傢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齣則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所主張的處世原則。
  孔子的弟子子貢曾經請教說:“有沒有這樣一個原則,它是我們終身都應該遵守執行的?”
  孔子說:“有的,那就是寬恕。”寬恕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彆人。
  與這個原則相伴隨,孔子還主張: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也要幫助彆人達到;不願意彆人以某種方式對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這種方式對待彆人。
  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說過,他的所有主張中貫穿著一個基本原則。其他學生都不理解這個原則是什麼,隻有曾參理解。曾參說,就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忠恕”原則的錶現之一。
  孔子認為這個原則,是實行仁義的重要途徑。如果每個人都從這裏入手,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仁義道德的人。這個原則放在當代,就是要設身處地地替彆人著想。一個人要辦什麼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處在這樣的地位,將會怎麼做?這樣思考問題,就可能使問題得到比較正確的處理。
  因而,儒學提倡的這個原則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

   序言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古韻新聲:一部讀懂中華文明的智慧之書》 內容梗概: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探索之旅,旨在以宏觀的視角、細膩的筆觸,為讀者勾勒齣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圖景。本書並非對某一具體曆史事件或人物的綫性敘述,而是通過梳理中華文明的核心脈絡、價值體係、思想精髓及其在當代的傳承與演變,展現其獨特而深刻的魅力。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深入探尋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源泉,理解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以及行為模式的深層邏輯。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一種“不落窠臼”的方式,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文化碎片重新整閤,構建起一幅立體而鮮活的文化全景圖。它不拘泥於“四大發明”或“四大名著”式的陳舊框架,而是著力於揭示那些更為根本性的文化基因。從早期先民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融閤,到諸子百傢思想的激蕩碰撞;從儒傢仁愛、道傢逍遙、法傢嚴謹等主流思潮的形成與發展,到佛教傳入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造與影響;從詩經楚辭的浪漫情懷,到唐詩宋詞的意境深遠;從山水畫的寫意精神,到書法藝術的綫條之美……本書將這些看似分散的文化現象,都歸結到中華文明獨特的哲學觀、宇宙觀、人生觀之中,從而揭示其內在的統一性和生命力。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生動、鮮活,避免枯燥的理論說教。它將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深刻的引述,將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讀者將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品味曆史的厚重,觸摸文化的溫度。本書的敘述並非簡單羅列事實,而是注重對文化現象背後的邏輯和意義進行深入解讀,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從而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核心內容與探討方嚮: 1. 宇宙觀與自然觀的根基: 本書將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如“天人閤一”、“道法自然”、“陰陽五行”等核心觀念。它會分析這些觀念如何影響瞭中國人民對宇宙的認知,對自然界的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體現在瞭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建築藝術、醫藥養生等方方麵麵,構成瞭中華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 2. 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演進: 本書將追溯中華民族主流人生觀的形成,重點解讀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入世精神,道傢“無為而治,返璞歸真”的超然智慧,以及佛教“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普世情懷。它會分析這些價值觀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準則、社會倫理,以及對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本書會著重探討“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以及“忠、孝、節、恕”等傢庭與社會關係中的重要道德規範,並分析它們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作用。 3. 思維方式與錶達藝術: 本書將揭示中華文明獨特的思維模式,例如“中庸之道”的平衡哲學,“辯證思維”的對立統一觀,“整體思維”的聯係性視角。這些思維方式如何體現在中國人的決策過程、人際交往,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同時,本書將深入品析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如書法中的氣韻生動、繪畫中的意境傳神、音樂中的五音和諧、文學中的象徵與暗示等。這些藝術形式並非僅僅是美的展現,更是中華民族獨特審美情趣和哲學思考的載體。 4. 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 本書將審視中國傳統社會獨特的傢族製度、宗法觀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情世故、等級秩序。它會分析“君臣父子”等社會關係準則如何維係瞭古代社會的穩定,以及這些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的演變與挑戰。本書將探討“傢國同構”的理念,理解“傢”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重要性,以及“情”在中國人際關係中的特殊地位。 5. 文化傳承與時代更新: 本書不會止步於對傳統的解讀,更會關注中華文化如何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吸收、融閤、創新。它將分析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如何麵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如何在艱難的探索中尋求自身的定位與發展。本書會探討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性地轉化,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它會探討傳統哲學思想如何為解決當代社會問題提供啓示,傳統藝術如何激發新的創作靈感,傳統價值觀如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閱讀價值與讀者收益: 本書將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刻、係統的理解中國文化的方式。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建立對中華文明的整體認知: 告彆碎片化的瞭解,建立起一個完整、清晰的中華文明圖景。 洞察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邏輯: 理解中國人民的深層思想根源,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與溝通。 提升文化鑒賞能力: 深入品味中國傳統藝術的精妙之處,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獲得人生智慧與精神滋養: 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提升個人修養,豐富人生境界。 深刻理解當代中國: 隻有深入理解其文化根脈,纔能更深刻地認識當下的中國,理解其發展方嚮與內在驅動力。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希望係統瞭解中國文化的初學者,還是對中國文化有一定基礎的深入研究者,亦或是希望更好地理解中國這個國傢及其人民的外國朋友,都能從中獲益匪淺。它是一扇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一次滌蕩心靈的文化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從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入手。《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迴避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復雜甚至略帶爭議的話題,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帶領讀者去探索和理解。書中對於“中庸之道”的解讀,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沒有將“中庸”簡單地理解為“摺中”,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中國哲學和政治實踐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處事方式和行為準則。同樣,對於“集體主義”的探討,作者也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概念,而是結閤瞭中國曆史上的社會結構、傢庭觀念以及人際關係,展現瞭這種價值觀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在探討這些觀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穿透力,它讓我們明白,這些古老的思想,並不是早已被塵封的曆史遺物,而是至今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理性的思辨,它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和哲學有著持續關注的讀者,我發現《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這本書在內容安排和信息傳遞上,都展現齣瞭一種彆具匠心的設計。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或者對某個學派的片麵介紹。相反,它非常注重將各種文化元素有機地聯係起來,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文化畫捲。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時,是如何將繪畫、書法、園林藝術、建築風格等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並且追溯其背後所體現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觀。書中的一些段落,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中“留白”的意境,或者中國傳統園林中“移步換景”的巧妙構思,都進行瞭非常透徹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古代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此外,這本書對於中國人的“時序觀”的闡述也十分到位,它不僅僅是關於節氣和農事,更是將這種時間觀念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緊密地結閤起來,展現齣瞭一種獨特的東方智慧。它沒有給我一種“填鴨式”的灌輸感,而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文化對話,讓我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和感悟。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閱讀相關的書籍總是會覺得有些晦澀難懂,或者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有些吃力。直到我接觸到《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這本書,纔真正感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在處理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宏大主題時,顯得遊刃有餘,沒有給我任何壓迫感。它不是那種試圖麵麵俱到、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式著作,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漫步於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我特彆欣賞它在闡述一些復雜概念時的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比如在講到儒傢、道傢、法傢等思想流派時,它並沒有深入到那些精深的理論細節,而是提煉齣瞭它們最核心的觀點,並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讓這些思想變得鮮活起來。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清晰地揭示齣這些思想流派是如何影響瞭中國社會的結構、政治製度以及普通人的行為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在講述“孝道”時,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義上,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中國傢庭關係和社會倫理中的復雜性,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不同側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但又不失深度,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生硬的學術術語,也沒有故作高深的故弄玄虛。它真的做到瞭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深深的眷戀,覺得它們不僅僅是放假休息的特殊日子,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閱讀《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於這一點有瞭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作者在處理這些節日時,並沒有簡單地講述它們的來曆和習俗,而是著力去挖掘它們背後所承載的中國人對於傢庭、社會、以及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寄托。例如,對於春節的闡述,它不僅僅是關於團圓和祝福,更深入地探討瞭“年”的象徵意義,以及中國人對於告彆過去、迎接未來的這種集體情感。在講述元宵節時,它也沒有僅僅停留在花燈和猜燈謎,而是將其與上元節的祈福文化、以及古代社會的一些曆史事件聯係起來,展現齣節日背後多層次的文化意義。我特彆贊賞書中在探討這些節日時,所錶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它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簡單的習俗,其實是凝聚瞭中國人幾韆年來的情感、信仰和智慧。這本書的語言樸實而富有感染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些熱鬧的節日氛圍之中,也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溫情和力量。

評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BF-重溫傳統-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本來沒抱太大期望,以為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文化普及讀物。但讀完之後,不得不說,它確實給我帶來瞭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枯燥的曆史名詞或哲學概念,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能引起共鳴的方麵入手,比如節氣、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等。通過這些“小切口”,它層層遞進,逐漸展現齣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一些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那些古老而溫馨的場景。而且,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更重要的是去解讀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價值觀念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比如,在講到“天人閤一”的理念時,它並非空洞地闡述,而是結閤瞭農耕文明的特點,以及古人對四季變化的觀察和順應,讓我們深刻理解瞭這種思想是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的。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讓“傳統文化”這個看似遙遠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也更加生動有趣。它不是一本需要“啃”的書,而是一本可以“品”的書,讓我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重新認識和理解我們自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