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

1103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琵琶
  • 华乐
  • 中国传统音乐
  • 乐器
  • 文论
  • 音乐史
  • 民族音乐
  • 古典音乐
  • 音乐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1181
商品编码:29868430356
丛书名: 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
开本:8开

具体描述

商品名: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
出版社:上海音乐
出版日期:2016-06-01 
版 次:第I版
类 别:(略) 
商品标识:2193285  定 价:138.00元
作 者:编者:袁静芳//李光华|总主编:乔建中
ISBN:9787552311181
开 本:8开 开 
页 数:517
内部标识:3632822  总序中国琵琶艺术(代序)概论话说琵琶琵琶发展史略琵琶史略文献历史研究汉唐时期西域琵琶的输入和发展汉代琵琶起源的史料及其分析考证
古代丝绸之路与中国琵琶唐代琵琶杂考一一正仓院的“秦汉”琵琶敦煌曲谱研究解译敦煌曲谱的***把钥匙一一“琵琶二十谱字”介绍唐传日本《南宫琵琶谱.手弹》译解敦煌琵琶谱的解渎(佛本行集经。忧波离品次》琵琶谱符号考一一暨论敦煌曲谱的翻译论敦煌曲谱的琵琶定弦宋·元·明琵琶曲史料拾零(浦东琵琶谱》年代考鞠士林何时人也?一一《闲叙幽音》谱早于华氏《琵琶谱》吗?(弦索十三套》派生出来的几种伪乐谱我国琵琶艺术的两个高峰时期
风格流派研究琵琶的历史演变及传派简述琵琶艺术的发展历史及近代琵琶流派简述从《十面埋伏》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瀛洲古调派琵琶流支及风格述论瀛洲古调派与琵琶艺术浦东派琵琶初探浅谈平湖李芳园传派琵琶艺术特点平湖派琵琶艺术美学思想初探北派琵琶的分支一一山东派琵琶艺术乐人乐事资料 ————————————————————————————

——————————————

袁静芳、李光华、乔建中主编的《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精选1962年至2015年间从多角度论述琵琶乐谱、形制演变、风格流派、演奏创作艺术的学术论文62篇,收录自近代琵琶大师沈肇州到“80后”青年琵琶演奏家的196位乐人,同时集辑1900年至2016年与琵琶有关的大事记,琵琶专著、文论、论文、曲谱索引以及琵琶发展史简表。本书全方位展示琵琶艺术的魅力。


翰墨丹青,弦歌不辍:一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维探索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乐器或某一时期的音乐典籍,而是一部旨在宏观梳理和深度剖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脉络的综合性著作。它立足于广阔的历史视野,力求描绘出一幅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音乐全景图。 第一部分:历史的河流与音乐的演进 本书开篇即溯源至上古时期的乐律萌芽,探讨了“八音”之说在礼制构建中的作用。我们深入考察了周代雅乐的制度化过程,分析了其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中的核心地位,并引入了大量出土文物和古籍文献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彼时音乐的庄重与肃穆。 继而,笔锋转向春秋战国时期,着重阐述了“士”阶层对音乐观念的革新。诸子百家对音乐的论述——从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老庄对自然之音的推崇,构成了中国早期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石。此部分详述了宫廷燕乐、民间歌舞以及新兴的“滥觞”乐器,如编钟、编磬的制作工艺与音色特点。 秦汉大一统后,音乐的融合性显著增强。本书细致梳理了汉代雅乐的重构,以及“丝竹”乐器的逐步普及。特别是对汉代乐府制度的探讨,揭示了官方收集民歌对后世词曲发展的深远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西域音乐元素的传入,及其如何丰富了中原的音乐语汇。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文化交融与高峰并峙的时代。我们详细分析了“清商乐”的衰落与“燕乐”的兴盛。唐代,尤其是盛唐,是本书的重点考察对象之一。不仅描绘了霓裳羽衣曲的恢宏气象,更侧重于对“教坊”和“梨园”机构的研究,探讨了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体系。书中插入了对唐代工尺谱(如《唐大曲》残谱的解读尝试)的分析,力求从理论上复原彼时的音乐形态。 宋代,市民阶层的崛起催生了更具世俗化和个性化的音乐形式。我们聚焦于“词”与“曲”的结合,如宋词的演唱与“燕乐大曲”的精致化。对宋代“诸宫调”及早期戏曲音乐萌芽的分析,勾勒出中国音乐从典雅向通俗过渡的关键转折点。 元、明、清三代,戏曲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书用较大篇幅探讨了“南曲”与“北曲”的地域差异与艺术成就,对昆曲、弋阳腔等主要声腔体系的板式结构、伴奏乐器编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比较。在清代,西乐的少量传入及其对传统乐律学理论的冲击,也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被纳入探讨范围。 第二部分:乐律学与记谱法的演变 本卷致力于解析中国音乐的“骨架”——乐律体系。我们详细阐述了“十二律”的生成原理,从三分损益法到“黄钟”的确定,以及“五音”、“七音”的阶级与情感象征意义。书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律”与“吕”的用法差异,并探讨了十二律与古代天文、历法之间的神秘关联。 关于记谱法,我们进行了跨越历史的横向比较。从早期的“减字谱”和“工尺谱”的符号系统解读,到对现代五线谱引进后记谱方式的变革,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例和详尽的释义,力求使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这些古老符号背后的音乐信息。其中对“宫调系统”在不同乐种中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大量乐谱实例的解析。 第三部分:器物与流派的谱系图 不同于将乐器分类为“丝、竹、匏、土、革、木、金、石”的传统方法,本书采取功能与地域相结合的视角。 丝弦类乐器群像: 我们对古琴、古筝的音乐哲学进行了深层挖掘。对古琴“减字谱”的系统研究,不仅仅是记录指法,更是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体现。对筝的不同流派(如广陵派、浙派)的演奏风格、音色追求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也涵盖了琵琶的演变,从曲项到直项,及其在文人音乐与民间戏曲中的双重角色。 管吹类乐器群像: 重点分析了笛、箫、笙的音色特性及其在不同乐团中的地位。例如,在南方丝竹乐中笛子的轻盈灵动,与北方吹打乐中唢呐的刚劲嘹亮之间的张力与互补。 打击乐器与节奏哲学: 我们认为,中国音乐的节奏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不同类型鼓板的运用体现的。本书讨论了“板眼格律”的复杂性,以及鼓板在戏曲伴奏中如何引导演员情绪和掌握结构。 地域性音乐图景: 书中精选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音乐进行专题分析,如江南丝竹的细腻婉转,四川清音的诙谐幽默,以及西北地区的信天游的粗犷豪放。这些分析聚焦于其独特的调式特征、乐器组合以及社会功能,展现了中国音乐地域色彩的斑斓多样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框架,让读者得以领略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历史底蕴、精妙的理论结构以及无尽的艺术生命力。它是一部供学者参考、为爱好者导读的音乐文化通鉴。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一条蜿蜒而幽深的文化长廊里缓缓前行。它的文字风格极其沉稳,但绝非枯燥乏味,而是在那种看似古朴的叙述中,蕴含着极强的逻辑性和穿透力。比如在讨论清代中期琵琶演奏技巧演变时,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技法,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比如文人阶层对“含蓄之美”的推崇如何影响了指法的细腻化。我发现,许多我过去在听琴时凭感觉体会的“意境”,在这本书里竟然找到了清晰的理论支撑。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本溯源的求真精神,是如今许多快餐式文化读物所欠缺的。那种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又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

评分

这本《1103华乐大典·琵琶卷文论篇》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那种深沉的靛青色封皮,配上手工烫印的金色纹饰,在灯光下流转出一种低调的华贵,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我特意翻阅了它对古代制琴工艺的描述部分,那里面的细节考究得令人惊叹。比如对于不同年代琵琶音板木材的选用偏好,以及不同流派在音色调整上的细微差异,作者似乎都做了地毯式的搜集和梳理。我尤其欣赏它在引述古籍时的严谨性,大量的旁注和对照,清晰地标明了出处,这对于一个想深入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可供考证的史料支撑。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和排版,就已经算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了。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呈现,完全体现了对“典”这个字的敬畏,让人不敢有丝毫的轻慢。

评分

坦白说,初接触这本书时,我略微有些畏惧,毕竟“大典”二字,总让人联想到晦涩难懂的古文。但实际翻阅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虽然内容深度极高,但其语言的组织和段落的划分,都充分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采用了大量的对比分析,例如将某位大师的早期作品与后期作品在技巧运用上的成熟差异进行并置说明,这种“前后对比法”让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具象化、可感知。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结论时,作者总会用一两句精辟的总结性语句收尾,这种节奏感,让人在沉浸于繁复的细节之后,能迅速获得一个清晰的认知锚点。这让长时间的阅读疲劳感被大大减轻,甚至产生了一种期待下一章的积极心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从它对文献的引用和对流派关系的梳理上可见一斑。我特意对比了几个不同时期关于“轮指”发源地的争论,这本书给出的论证路径异常清晰,它不像某些研究那样偏执于某一家之言,而是将各家学说的优劣势都摆在桌面上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公正、全面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其可信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不同地域派系之间的相互影响,描绘得如同精密的地图。例如,它如何将江南一带的细腻婉转与北方雄浑奔放的特质,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交织和融合的阐述,视角独特而深刻。对于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而言,这简直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学习者在实操之余,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演奏的音乐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脉络。

评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音乐哲学层面的探讨。它没有止步于技法或历史的记录,而是勇敢地触及了“琴心剑魄”这种玄妙的境界。在探讨某些著名乐曲的“神韵”时,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融入其中,去解释为什么特定的音高组合或节奏处理能引发听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种将音乐视为一种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阐述,境界之高,令人深思。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弹奏琵琶不仅仅是手指的机械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和与古人精神的对话。阅读这些章节,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乐器,更是在重新审视东方文化中对于“至美”的追求。这种思想层面的启迪,是任何单纯的技巧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