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
定價:46.00元
作者:韓維誌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00800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受華中師範大學“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心”的資助。
全書共有六章,圍繞著“察舉”這個核心概念而進行。章是曆史文化研究,對於察舉製度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評述。第二章與第三章則是集中研究西漢和東漢曆代帝王頒布的察舉詔書在內容和風格兩個方麵有著怎樣的變化,這兩章是在對兩漢書的檢閱的基礎上展開的,其研究以文學為本位,同時又能夠圍繞政治文化來展開。第四章是研究兩漢臣子與察舉相關聯部分的奏疏的內容,這是該研究中徵引文獻多的一章,文獻基礎紮實。第五章是在對漢代察舉奏疏梳理的基礎上,進而探究兩漢與察舉相關的奏疏的風格特點,歸納齣憂患意識、引經據典與天人之說三個主要特點。第六章是具體而微地研究在察舉製度下衍生齣來的一個支流—博士群體,其精神狀態、價值追求等與察舉製度的關係。
目錄
引 言
章 兩漢察舉製度類型與沿襲論略
節 察 舉
第二節 闢 除
第三節 學校選拔
第四節 其他的選拔方式
第二章 西漢察舉詔書的內容與風格流變
節 西漢初期
第二節 武帝時期
第三節 西漢中後期
第三章 東漢察舉詔書的內容與風格流變
節 東漢初期
第二節 東漢中期和晚期
第四章 兩漢察舉奏疏的內容
節 上疏薦賢與自薦
第二節 察舉奏疏錶述政見
第三節 察舉奏疏中的災異對
第四節 賢良文學對策
第五章 兩漢察舉奏疏的風格特徵
節 憂患意識
第二節 引經據典
第三節 天人之說
第六章 察舉製度與兩漢博士
節 察舉製度下博士及博士弟子的遴選任用
第二節 察舉製度下漢代博士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韓維誌,1991—2001年獲東北師範大學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4年,復旦大學中文係博士後流動站齣站。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係主任,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上古文學中君臣事象的研究》(上海古籍齣版社2006年版);編著有《莊子譯評》(吉林文史齣版社2001年版)、《大學、中庸譯評》(吉林文史齣版社2001年版);在《求是學刊》、《社會科學傢》等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立體”的漢代文學視角。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代的鏡子,是社會現象的縮影。而這本書,則通過對察舉製度這一關鍵社會機製的深入剖析,為我們展現瞭這麵“鏡子”是如何被打造,又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風貌。作者並沒有將察舉製度與文學割裂開來,而是將其看作一體兩麵,相互影響,相互塑造。他詳細描述瞭察舉製度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一些具體舉措,比如對“孝廉”的選拔,對“賢良方正”的考察等等,並進一步分析瞭這些製度性的要求,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文人去創作符閤社會期待的作品。這種分析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它讓我們看到瞭文學創作並非完全是個人靈感的産物,也深受外部環境的製約。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解剖一個時代的文化肌體,既看到瞭錶麵的繁華,也探究瞭內在的脈絡。
評分作為一名對漢代曆史和文學都略知一二的讀者,我在這本書中收獲良多,遠超我的預期。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漢代文學的方式,讓我不再僅僅從美學和情感層麵去理解作品,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察舉製度的“動態”描繪,它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框架,而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時期察舉製度在具體操作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文學的生態。我感覺,作者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學者,他能夠將復雜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條,並從中提煉齣具有說服力的觀點。他對於文學作品的分析,也並非空泛的議論,而是緊密結閤製度背景,進行有理有據的論述。這本書讓我對漢代的士人階層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他們創作的文學作品有瞭更豐富的想象。它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文學,就必須理解它所賴以生存的那個時代。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我對“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這個題目有些顧慮,擔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一步步深入探索漢代的文學世界。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善於將抽象的製度與具體的文學作品巧妙地聯係起來。我記得書中對一些名傢作品的分析,比如某位詩人的作品,作者是如何從他被察舉的經曆、他所處的社會階層、以及他所麵臨的政治環境等方麵,來闡釋其詩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這種“聯係”做得非常自然,一點都不牽強。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如何影響”,而是進一步探討瞭“為何如此影響”,深入挖掘瞭製度的深層邏輯如何作用於文學的創作動機、錶現手法,乃至主題的選擇。通過閱讀,我不僅對漢代文學有瞭新的認識,更對文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政治製度之間存在的復雜互動關係有瞭更清晰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讀文學作品,不應隻關注其美學價值,更應關注其産生的土壤。
評分這真是一本讓人驚喜的書!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和文學都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漢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心馳神往。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察舉製度的解讀,它不再僅僅是冰冷的政治概念,而是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書中詳細描述瞭察舉製度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具體運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巧妙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被推薦上來的士人,他們帶著傢鄉的期盼,懷揣著報效國傢的理想,踏入官場,又在文學創作中留下自己的印記。作者並沒有迴避製度本身的復雜性,甚至深入探討瞭它在選拔人纔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弊端,以及這些弊端又是如何間接影響到文學的題材和風格。這種深入肌理的分析,讓我對漢代的社會結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流傳韆古的漢賦、詩歌有瞭更豐富的解讀空間。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著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心路曆程,也體味著製度與個體命運交織的魅力。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就必須瞭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尤其是政治製度。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它並沒有將察舉製度作為單純的政治曆史事件來講述,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影響深遠的社會“發動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製度如何影響文學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和耐心。他會從察舉製度的“推薦”機製齣發,分析這種機製如何塑造瞭士人的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身份認同又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體現。比如,一些因察舉而獲得地位的文人,他們的作品中是否會流露齣對現有體製的認同,或者隱藏著某種程度的批判?又或者,那些未能通過察舉的士人,他們的文學創作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讓我覺得非常深刻。它揭示瞭文學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根植於社會現實的土壤之中。這種研究方法,讓我看到瞭文學研究的另一種可能性,也讓我對漢代文學作品的解讀,從錶麵走嚮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