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既怕爱不来又怕爱乱来 | ||
| 作者 | 徐昕 | ||
| 定价 | 28.00元 | ||
| ISBN号 | 9787213048340 |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2-03-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222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这是一方比《我爱问连岳》热情,比《痴男怨女问沈爷》有底线,比《爱情是一物降一物》靠谱,比《爱的地下教育》温暖的情感败火良药…… |
| 编辑推荐 | |
☆“徐昕是我的LAN友,我们却从不见面,都说他的回信比我温柔,其实,温柔是硬朗的机制。所以,他的书是男人的温柔一。” |
| 作者介绍 | |
徐昕,“70后” 男 文艺 愤青,情感信箱主持人。十年来,在《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晨报》、《每日商报》、《风景名胜》等多主流媒体担任专栏主笔。职场阅历丰富,官方身份是北京外语大学教师,人称“虚心老师”。2001年、2011年两次获得欧盟使团及瑞典使馆组织的际文学翻译大奖。 |
| 序言 | |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与空间在不同的章节之间不断跳跃,初读时可能会有一点迷失,但一旦适应了这种错落有致的节奏,就会发现每一个片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像精密的齿轮一样,咬合着推动着整体的意境。作者似乎在玩弄“记忆”与“现实”的边界,让你不停地去猜测,哪些是确凿的发生,哪些又是主人公主观的臆想。这种叙事上的高难度技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探讨深度。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故事的建构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选择”这一主题的深刻反思。书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转折点,都将人物置于道德和情感的两难境地。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一个决定都伴随着巨大的失落和代价。作者极其克制地处理了这些冲突,没有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冷静地展示了选择的后果。这让我想起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岔路口,最终如何塑造了我们。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个沉重而永恒的命题,赤裸裸地放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掂量“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是许多同类型作品所不具备的厚度。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哲学底蕴是相当扎实的。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次对存在主义思想的文学化表达。从开篇对“时间流逝的虚无感”的描绘,到中间对“人际关系中界限的模糊性”的探讨,处处都能看到作者在试图超越故事本身,触及更宏大的命题。它不像很多畅销小说那样迎合大众情绪,反而愿意去挖掘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刻意回避的焦虑和荒谬感。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奇特的释然,仿佛作者帮我把心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用一种优雅而又冷峻的方式整理了一遍。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有些晦涩,充满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像是打开了一部上了锁的私人日记,需要耐心去揣摩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潜台词。它很少用直白的语言去陈述“这是什么”,而是通过意象的堆叠,营造出一种氛围。比如对光影的捕捉,对色彩的运用,都极其讲究,充满了舞台剧般的调度感。如果你期待的是情节驱动型的快餐读物,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挫败。但如果你沉迷于文字本身的美感,享受那种如同解谜般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那么它无疑是一座宝藏。它考验你的阅读耐力,但回报你的,是文字带来的高级审美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夏日午后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心头,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穿透力。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极具张力的情节节点,让你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纠结、挣扎、自我怀疑,都写得无比真实,仿佛能触摸到角色的脉搏。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在日常的琐碎中,挖掘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读完后,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那些深入骨髓的情感共鸣,让人在合上书页时,久久无法平复。这种温柔的剖析,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