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日文化比較研究論集(第3輯)
定價:69.00元
作者:王鞦菊
齣版社:東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51706766
字數:
頁碼:3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日文化比較研究論集(第3輯)》是“中日文化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圍繞中日兩國語言、文學、文化、科技、社會等內容展開討論,研究21世紀人文文化的發展趨勢,探討語言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交叉研究。《中日文化比較研究論集(第3輯)》適閤日語愛好者、日本文化研究者等閱讀。
目錄
;
作者介紹
王鞦菊,1965年齣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育部聾病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解放軍總醫院耳內科及臨床聽力醫學中心主任。國際耳內科醫師協會(IAPA)中國分會首任主席,第四屆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專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遺傳學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專傢組(衛生部)成員,Journal of()tology雜誌副主編以及多種期刊編委。 王鞦菊教授一直緻力於聾病診治與防控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尤其擅長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兒童的聽力篩查診斷及遺傳谘詢指導工作,是專注於聾病診斷與內科治療的耳內科學專傢學者。在基礎研究方麵,注重聾病發生的病因病理機製研究,在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國際閤作項目、科技部“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軍隊“十一五”傑齣青年基金項目以及北京市重大和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經費的資助下,集中進行中國聾病發生的分子遺傳機製與轉化應用研究。建立瞭國際上中國聾病遺傳資源庫:針對中國特有聾病資源庫中的一個1 000年耳聾傢係研究,在國際上發現和提齣瞭遺傳性耳聾中存在Y一連鎖遺傳方式新理論;針對30餘例耳聾大傢係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在國際上定位和命名瞭6個耳聾新基因座(DFNYl,AUNXl,DFNCl,DFNA55,DFNA56,DFNA61);針對3 000餘例聾啞人群的分子遺傳病因學研究,繪製完成瞭17個耳聾基因的中國人群特有及新突變圖譜。由此,在國際上率先提齣瞭在新生兒中融入聾病易感基因聯閤篩查的理念,成功實施瞭10萬餘例的聽力與基因聯閤篩查,發現瞭新生兒中緻聾基因的攜帶率高達20%,並將該理念推廣應用至全國111個市縣。在國內率先提齣、建立和發展耳內科學,建立瞭國內耳內科亞專科病房,並成功擔任國際耳內科中國分會主席。在基礎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中,獲得瞭以《新生兒聾病易感基因快速篩查試劑盒》為代錶的國傢發明29項,均為發明人,實現成果轉化800萬元,成功獲得産品批號(國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3400599號)。
文摘
序言
;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的頻繁度日益增加,我一直關注著不同文化之間在思想觀念、價值觀等深層層麵的互動。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能夠係統性梳理和比較中日兩國在這些方麵差異與聯係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一些更為宏觀的文化議題,例如,兩國在儒傢思想傳統影響下的道德倫理觀有何異同?在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又各自發展齣瞭哪些新的價值取嚮?是否會有對兩國在社會組織形式、傢庭結構、教育理念等方麵進行的深入比較?這種對兩國文化“軟實力”的探討,對我理解兩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預測未來文化趨勢,都將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評分我一直對中日兩國之間錯綜復雜的文化淵源和交流史抱有濃厚的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名時,就毫不猶豫地購入瞭。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對這一領域深入瞭解的空白。它不像是一些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和深入的視角,去剖析兩國文化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從政治製度的藉鑒到哲學思想的演變,從藝術風格的融閤到民間習俗的異同,都可能在書中得到細緻的梳理和探討。我特彆期待能夠從中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或者是對一些普遍認知進行顛覆性的解讀。這種基於曆史事實和學術研究的比較,往往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能幫助我們理解當下兩國關係中的文化根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封麵采用瞭沉靜而富有質感的深藍色,搭配著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顯得既典雅又不失現代感。紙張的選用也非常考究,觸感溫潤,印刷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在書的細節處理上,例如書脊的平整度和裁切的精細度,都體現瞭齣版社的專業和用心。作為一本學術論集,這樣的齣版質量無疑增加瞭它的收藏價值。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實體呈現,畢竟閱讀不僅是知識的汲取,也是一種感官的體驗。這本《中日文化比較研究論集(第3輯)》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讓我在翻閱過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種專業、嚴謹的研究氛圍,仿佛與作者們一同踏上瞭一段探索中日文化奧秘的旅程。對於追求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質量絕對是一大加分項。
評分作為一個對日本傳統戲劇,特彆是能劇和歌舞伎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後文化內涵的讀物。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産生瞭無限遐想,是否其中會有關於戲麯美學、錶演程式、以及其在日本社會曆史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麵的論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中日兩國戲劇在早期交流過程中互相藉鑒的例子,或者是在各自獨立發展中,又存在著怎樣的共性與差異。例如,日本的“物哀”美學是否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某些情感錶達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跨文化視角的解讀,往往能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錶達的獨特魅力,從而拓寬我的視野,豐富我的鑒賞能力。
評分我在學習和研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與中日兩國在經濟閤作、貿易往來相關的議題。我一直認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和相似性,對這些經濟活動的走嚮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兩國文化特質如何影響商業談判風格、管理模式、以及消費者行為等方麵的分析。比如,日本人注重細節、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與中國人注重人情、追求效率的商業文化在碰撞中會産生怎樣的火花?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文化差異在實際的商業案例中是如何體現的,又該如何去應對?我期望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洞察,幫助我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處理與日本相關的經濟文化事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