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九城记:中国城市生活美学
定价:39.8元
作者:城市发现 工作室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5387165
字数:261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欧阳应霁(美食家、作家)、陈正道(电影导演)、戴军(主持人、天使投资人)、刘同(作家、光线影业副总裁)、侯小强(中汇影视 CEO)、秋微(作家 )联袂推荐
《周末画报》媒体人团队发起的“中国城市生活美学”项目
传播国际城市生活潮流,发掘在地时尚为,以鲜活趣味的方式提供本土优质创意生活样板。以城市生活美学的角度走近
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深圳·台北·香港这九座潮流城市以城市生活美学的角度审视
建筑、美食、街区、店铺和10位有型的都市客、城市生活美学推动者
他们是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是来自文学、音乐、设计、饮食、运动等不同领域的城市美学践行者。
朱哲琴不只是一个天赋歌者,她潜心4年以“世界听见”为旗帜,保护正在消失的民间音乐,以“世界看见”为旗帜,整理民间手艺。
欧阳应霁以美食出版为出发点,长达10年传播属于都市人的温暖的有感情的生活方式。
造字工房的丁一,有着手工艺人的态度,为了字体之美的执着。
内容提要
《九城记:中国城市生活美学》以城市生活美学视角审视建筑、美食、街区、店铺以及对城市有影响力的个人,所选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深圳、台北和香港,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城市底蕴。
《九城记:中国城市生活美学》所选地点无论是街区、餐馆、咖啡馆、还是图书馆、美术馆和机场,都从近两年新兴者中来,并选择其中品味独特、体现当代城市文化和生活趣味的,借此提供给读者一部九座城市的生活美学体验报告,一份本土优质创意生活样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孟夏
媒体创意人,曾任《周末画报》城市版编辑总监,现任艺术北京执行总监。
李照兴
媒体人、作家、影评人。
胡晋尼玛
《周末画报》城市版副主编。
汤祯兆
影评人、作家、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欧阳应霁
美食家、作家。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变成一本晦涩难懂的城市评论集,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那种文学性的表达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符号,描绘得生动有趣,甚至带有一丝诙谐和自嘲。他对于不同地域的俚语、风俗习惯的引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地方的独特性,又不会让人产生疏离感。我特别喜欢他对比不同城市在“慢”与“快”之间切换时的那种精准捕捉,比如那种南方城市特有的、浸润在时间里的从容,与北方新兴都市那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之间的对比。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去过一种“高级”的生活,而是在提醒你,真正的“美”,恰恰存在于你对自身文化土壤最深层的认同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是它对“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重新定义。在如今这个全球化加速的时代,很多城市似乎都在努力变得越来越像“任何地方”,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和味道。而作者在这《九城记》里,却像一位顽固的守护者,努力去挽留那些行将消失的“在场感”。他写那些已经被现代建筑吞噬的老院落里残留的痕迹,写那些被商业链条边缘化的手艺人坚守的执拗。他的文字里有一种强烈的、近乎悲悯的情怀,不是对消逝的怀旧,而是对“真实”的渴望。读完之后,我对于“本土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惯、建筑肌理和集体记忆中的复杂有机体。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对这种有机体的致敬,充满了学者的思辨和旅行者的激情。
评分这本《九城记》读起来真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城市漫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总能在最寻常的街角巷尾,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城市灵魂。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生活美学”这个宏大主题的拆解,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完全扎根于日常的柴米油盐和光影变幻之中。比如他描绘某个南方小镇的黄昏,那种湿漉漉的空气、晾晒的衣物投下的斑驳光影,以及远方传来的模糊叫卖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那股特有的潮湿与烟火气。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城市,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浪漫,去记录每一个“城”的呼吸频率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种观察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那些原本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细节,此刻都闪耀出了不一样的光芒。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理解中国式生活复杂性的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更像是一组主题鲜明的组曲,而不是一篇连贯的小说。每一章都像是一次聚焦,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捕捉了城市生活光谱中的某一个特定切面。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段落——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描述得太到位了,以至于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对号入座。它挑战了我们习惯用“效率”或“GDP”来衡量城市价值的单一标准,转而提出了一种更关乎“体验”和“精神富足”的评价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文化地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田野笔记和思想激发器。它让我清晰地意识到,理解一座城市,远比了解它的交通图和经济数据要复杂得多,需要我们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倾听它沉睡在水泥森林下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到位,仿佛是为那些对城市化进程感到困惑的人们量身定制的解药。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充满了结构性的思考和意象的跳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宏大的历史变迁和微观的个体经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你读到关于一座古城保护与开发的辩论,下一秒就可能沉浸在一个老裁缝如何一针一线缝补着时代的纹理。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它不只停留在“看”城市,更引导你去“感知”城市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自我塑形和重塑居民的。书中那些对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探讨尤其深刻,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在一个城市里生活,还是被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所定义和限制?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让人可以跳出来,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在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