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國演講典藏文庫 梁啓超捲:知命
定價:65.00元
作者:梁啓超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3485602
字數:268000
頁碼:41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國是我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一個百花齊放、人纔輩齣的時代,那些遠去的大師因其學養和風骨,至今仍在曆史中熠熠生輝,他們曾發齣的振聾發聵的聲音,也不應被曆史湮滅。民國時期的演講,有韻味,有風範,是精神,更是經典,值得被留存和紀念。《民國演講典藏文庫·梁啓超捲:知命》是中國文史齣版社隆重推齣的“民國演講典藏文庫”其中一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中國近代維新派代錶人物,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中國近代的政治活動傢、啓濛思想傢、文學傢、史學傢,和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曆史視角,令人深思,啓迪思想。其著作閤編為《飲冰室閤集》。
文摘
《知命/民國演講典藏文庫·梁啓超捲》:
今日中國已確定為神聖高尚之共和國體,而共和國政治之運用,全賴政黨,此不待煩言者也。國中先覺,深知此義,故一年以來,注全力以從事於政黨之建設。其先各黨林立,派彆繁多,至今日已漸閤並成為數大政黨。若共和黨國民黨皆是也。民主黨成立雖稍晚,然其分子之健全,則不讓他黨,此亦天下所共見,不勞鄙人再為頌禱者也。
政黨事之重要即若是,然則如何始能辦成真正之政黨,此舉國所應研究者也。外人對於中國今日政體之變遷,每多為失望輕薄之詞者,故鄙人在海外,已幾不願與外人為政治談。彼以為中國人無運用立憲政體之能力。推求其原因,則謂中國人之性質,不能組織真正之政黨。此言實足令人愧憤,但愧憤無益,我輩當有以雪此辱,且我輩固不能承認此等外人之言。
然我輩不能不承認組織政黨為一至難之事,其艱難之責任,亦唯我輩負之而已。
將欲令一國真正政黨之成立,必先有一模範之標準,今舉所見略陳數義。
(一)凡政黨必須有公共之目的 政黨者團體也,凡團體皆具有人格。政黨之為人格,雖非法律上之人格,然社會學上則不能不認為一種人格。例如國傢及自治團體等然。中國國傢雖存於四萬萬人中。而實立於四萬萬人之上;北京自治團體雖在於數百萬人中,而實立於數百萬人之上,皆有自己之意思及自己之行為者也,否則即不名為人格。故凡團體雖閤多數人而成,然一麵既存於多數人之中,一麵仍立於多數人之上,彆有自己之意思及自己之行為。譬如今日在座諸君,皆民主黨黨員,然於諸君之外,尚有一人焉。其人之姓名為誰,則民主黨是已。
明夫此義,則知團體之人格與自然人之人格性質無異。凡人所以生存者,必有其目的,唯有目的,故能為有機之發達。團體亦然。唯人之發達為人所易見,若團體則難見。其目的自何而來,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除其組織此團體之團員以外,又何從而認識之?然團體之生命,雖寄存於團體之中,而欲集閤多數人之目的為一團體之目的,則斷乎其有不能者也。譬如集三四人於此,各有其目的,欲集閤此三四人之個人目的而成一三四人之總目的,人多知其不可,況以一團體之大,又誰能集閤無數人之目的,而以算學上加乘除之法得其總目的乎?是必於個人私目的之外,尤有一公共之目的焉,為團體之目的。故凡團體員,必有兩種之人格:一為私人之人格,一為公人之人格。
……
序言
我必須提到,這套文庫的整理工作非常嚴謹細緻,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注釋翔實,對一些古代典故或當時的政治術語都有清晰的白話解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而且,編者似乎並未做過多的主觀刪改,而是盡力保留瞭演講的原始風貌和語境,這體現瞭對史料的尊重。在版本比對和校勘方麵,也看得齣下瞭狠功夫,減少瞭因流傳過程中産生的訛誤。可以說,這份努力為後來的研究者們打下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一本好的文集,不僅在於收錄瞭什麼,更在於它如何被呈現。這本書在可靠性、易讀性和學術價值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非常值得所有對近代思潮感興趣的人收藏和研讀。
評分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近代史的非專業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瞭觀察曆史的“側光”。我們習慣瞭從教科書或官方史書中獲取對那個時代的宏觀判斷,但個體思想的細微波動、特定情境下的即時反應,往往被過濾掉瞭。而這套演講文庫,如同一個高倍顯微鏡,將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肌理暴露無遺。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具體事件的即時評論部分,那份敏銳度和對世局的洞察力,是後人難以企及的。它展現的不是一個被美化或符號化的曆史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滿理想主義光芒的先行者形象。這使得曆史學習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堆砌,而成瞭與偉大靈魂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那種墨香古韻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上乘,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刺眼疲憊。看得齣來,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尤其是那些老照片和手稿的復刻,清晰度令人驚嘆,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充滿瞭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敬意。我把它放在書架上,隻看著封麵,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種對那個黃金時代的嚮往。對於我這種喜歡收藏實體書的人來說,這樣的用心是無比珍貴的,它讓閱讀變成瞭一種儀式感十足的享受。每一頁的排版都極為考究,疏密有緻,將那些沉甸甸的思想文字襯托得既莊重又不失靈動,真正做到瞭形神兼備。
評分老實說,我最初對“演講文集”這類東西是抱有疑慮的,總覺得口語化的錶達不如書麵論著來得精煉深刻。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成見。梁先生的演講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那是一種飽含激情和說服力的力量。他擅長使用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將復雜的哲學和社會議題,用深入淺齣的方式娓娓道來,使得即便是不太專業的讀者也能領略其思想的精妙。尤其是在闡述那些宏大敘事時,他那種如沐春風又如聞驚雷般的語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其人格魅力所摺服。這套文集成功地捕捉到瞭那種“現場感”,讓你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座無虛席的會場,聆聽智者之聲。這種動態的錶達方式,比冰冷的文字記錄更具生命力。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近代中國思想轉型期的知識精英是如何應對國傢危亡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極其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視角。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某個人說瞭什麼話,更重要的是,它通過這些演講的文本,清晰地勾勒齣一位偉大學者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內心掙紮、思想嬗變的全過程。演講的邏輯鏈條極其嚴密,從對傳統文化的審視批判,到對西方思潮的汲取融閤,再到最終構建其個人化的“新民”理想,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又充滿辯證的智慧。讀完後,我感到極大的精神震撼,那種關乎民族命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穿透瞭百年的時光,至今仍能激發人心。這絕對不是那種讀過即忘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需要反復咀嚼、時常迴味的經典之作,它強迫你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該往何處去”這類根本性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