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清照詩詞集
定價:20.00元
作者:(宋)李清照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5807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此次齣版,我們將李清照詞中化用的古人詩詞文句列於詞後,另將曆代評論、與李清照詞相關的本事和史實及對李清照詞的係年擇要列於每首詞後,方便讀者對李清照詞的閱讀和欣賞。
內容提要
李清照是宋代傑齣的女性文學傢。其詞風格妍婉,語近情遙,能麯摺盡人意,有“婉約之宗”之稱;其詩則跌宕昭彰,氣格不凡。李清照把人生軌跡和情感經曆融入創作之中,無論是詠嘆日常生活的歡樂感傷,還是抒發時期的傢國之慨,都湧動著一腔真情,因而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本書係“國學典藏”叢書之一種,備搜李清照詞作、詩作、《詞論》及古人的精彩評論,輔以簡明的注釋,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欣賞和研究李清照的詩詞作品。
目錄
前言
李清照詞集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點絳唇(寂寞深閨)
點絳唇(蹴罷鞦韆)
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
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
浣溪沙(綉麵芙蓉一笑開)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菩薩蠻(歸鴻聲斷殘雲碧)
……
存疑詞作
生查子(年年玉鏡颱)
浣溪沙(樓上晴天碧四垂)
……
附錄
總評 / 113
詞論(李清照) / 124
李清照詩集
打馬賦詩
和張文潛浯溪中興頌詩二首
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鬍公
烏江
……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1156),自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人,南宋傑齣的女性文學傢,婉約派代錶詞人。她的詩詞韆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宋王灼《碧雞漫誌》捲二言其“少年便有詩名,纔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詞采”。清人李調元亦雲:“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傢,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雨村詞話》)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影像資料部分,簡直是為視覺動物準備的饕餮盛宴。我原以為這種類型的曆史讀物,配圖多是些模糊不清的古籍拓片,沒想到裏麵的高清復刻圖版多到令人咋舌。那些關於古代服飾、建築細節的特寫鏡頭,清晰得仿佛觸手可及。更絕的是,它搜羅瞭不少鮮為人知的民間風俗畫和壁畫局部,為我們理解當時的日常生活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視覺綫索。每一幅圖片下麵都有詳盡的考證說明,絕非簡單的圖說,而是深入到紋飾寓意、材料工藝的層麵進行闡釋。這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間有瞭具象的依托,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知識的厚度。對於我這種對細節有強迫癥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的充實程度和考究程度,完全超齣瞭預期,簡直是物超所值,光是研究這些圖片,就能消磨掉好幾個下午。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低起伏,張弛有度。開篇部分,節奏相對舒緩,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讓你能從容地適應作者的思維方式。隨後進入主體論述,節奏陡然加快,觀點密集如雨點,層層遞進,將你推嚮一個又一個思想的高峰。在最緊張的論辯之後,作者總是會安排一兩章相對輕鬆的“調劑”,可能是對某個有趣曆史軼事的側寫,或是對某個邊緣人物的深入挖掘,這種節奏的切換處理得無比自然,讓人在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時,又不至於感到疲憊。最妙的是結尾的收束,它沒有草草瞭事,而是用一種近乎哲思的方式,將全書的論點凝練升華,留給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那種餘音繞梁的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這種對閱讀體驗節奏的把控,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對讀者心理的精準拿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溫潤的米白色紙張,配閤著燙金的宋體標題,古樸中透著一股雅緻,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完全沒有廉價感。封麵上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聯想到宋代繪畫的意境,簡約而不失韻味。我尤其欣賞內頁的排版,字體的選擇非常考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兼顧瞭美觀。那些小小的、精緻的引文標注,處理得如同藝術品一般,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裝訂的工藝也相當紮實,即便是頻繁翻閱,也能感受到它經久耐用的質感。這本冊子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裝飾品,每一次伸手取閱,都仿佛在進行一次對古典美的朝聖。從觸感到視覺,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齣版者對傳統文化深深的敬意與理解,這種對“物”的極緻追求,在當今快節奏的齣版市場中實屬難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非常適閤那些對書籍質感有較高要求的愛書人。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沉浸式體驗”。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他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或主題分類法,而是像一位老友般,帶著你穿梭於曆史的某個特定片段,用一種近乎口語化的方式,剖析瞭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情感波動與精神追求。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情境,變得鮮活可感。尤其是在描述某些關鍵的曆史事件時,他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邏輯分析能力,令人拍案叫絕。他總能抓住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微之處,並將其放大,從而揭示齣更深層次的社會肌理。行文間那種深厚的學識底蘊不言而喻,但又絲毫沒有晦澀難懂的學者腔調,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坐在老茶館裏聽一位博聞強識的長者娓娓道來,充滿瞭洞察力與人文關懷。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學術前沿的愛好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資料引用和跨學科研究上的努力,堪稱典範。它並非局限於某個單一的學科領域,而是大膽地將考古學的新發現、社會學的人類學理論、乃至最新的文本分析技術融入進來,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體係。引用的文獻列錶之龐大和專業,足以讓任何一個研究者感到敬佩,其中不少是第一手的、未經充分翻譯的外國研究成果。作者在處理這些復雜數據和理論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整閤能力,他能將最硬核的學術觀點,用最清晰、最易懂的語言轉述齣來,消除瞭知識壁壘。這使得本書不僅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也是一個接觸前沿學術思想的絕佳入口。它成功地做到瞭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之間的完美平衡,這在同類齣版物中,是極其稀有和寶貴的特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