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丧葬
定价:25.00元
作者:赵芳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4963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丧葬》不仅介绍了古代的思想观念、礼制风俗、丧葬观念和礼俗,而且还叙述了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在书中,你可以了解:由于我国古代厚葬之风盛行,古人不仅修建了大量规模不一的墓葬,而且还把大量的财富理进了坟墓。除金银殊宝以外,还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话用具、工艺品,几于无所不,无所不有。从墓葬中,我们可以找出它所蕴舍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
内容提要
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丧葬》介绍了古代的礼制风俗、丧葬观念和礼俗,了解群众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感受到那中国古代丧葬所浓缩和凝聚的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精髓之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丧葬》:
灵魂的宗教和文化意义灵魂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比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思想或观念。基督教就相信死后复活,《约翰福音》第五章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同时,基督教也相信永生。佛教虽然强调生老病死的“苦”,但也相信通过行善、积德和修炼,可以解除这种苦;佛教也相信轮回,相信。这些现象说明,宗教中存在着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灵魂信仰。同时,灵魂也是一种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灵魂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关于灵魂的由来、去向,它的存在,它与人、神、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没有人可以说清楚。而说它古老,则是因为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前,有关灵魂的信仰,便在人类的一些文化形态中得到了表达。这种表达,在丧葬习俗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直观,它表明有关灵魂以及灵魂信仰与丧葬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至今,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在原始人看来,人是由肉体形态和肉体形态构成的。肉体的部分,人自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肉体的部分,是无法察觉的。事实上,从某个方面来说,肉体的部分比肉体的部分更重要。因为只有肉体没有精神,人是无法存活的。古人认为所有的动植物也是有肉体和肉体形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这种所有的动植物及人类普遍存在的灵肉可以分离的信仰,称为“物有灵论”。事实上,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信仰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以及对世界、对自我认识常有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想象的看法,缺乏科学依据。
灵魂信仰导致丧葬出现灵肉可以分离,灵魂可以不依赖肉体而存在。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灵魂会与肉体一样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古人的想象中,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以另一种人类看不见的形式永恒存在,并且对人类保持着影响。中国人关于灵魂护佑或祖先庇护的信仰或观念,就由此生发而来。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这段的论述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人们认为灵魂是不死的。既然灵魂是不死的,人们就必须善待灵魂;要善待灵魂,同样必须善待原来灵魂的寄生肉体。因为,善待了灵魂的肉体,可以让灵魂获得安慰,灵魂得到了安慰就能使活着的人得到平安和护佑。正是在这种灵魂信仰,尤其是灵魂不死信仰的支配下,对于死者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并摒弃了更原始的弃尸方式,原始的丧葬文化或习俗就产生了。
考古发现,原始的埋葬与灵魂信仰或灵魂不死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信仰,形成了考古发现中有关丧葬文化灵魂信仰的解释。在离现在10年左右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已有了人类有意识的埋葬。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意识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的习俗。在欧洲除了用石头围葬死者外,还有随葬品和合葬墓。凡此种种都说明埋葬是有意识的。因在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发现而得名的奥瑞纳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对尸体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是将之染成彩色,这种方式与距今1.8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下室中的埋葬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山顶洞人将人居住的上室与埋葬所用的下室区分开来,在这一区域除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外,在人骨的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的末及一些随葬品。这一现象说明,至少在山顶洞人时期,两个世界的观念已经产生,而随葬品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表明,原始人对来世有着一种强烈的期待,这是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支配下的一种丧葬习俗。
……
序言
我一直对历史中的“日常”充满兴趣,而《中国古代丧葬》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古人“日常”中一个极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的探究。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命终结的庄重、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生者心理的抚慰。 书中对于“丧礼”的描绘,充满了情感的温度。作者并没有将丧礼仅仅看作是一系列程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从“哭丧”的各种形式,到“送葬”的队伍,再到“守灵”的漫漫长夜,都展现了古代人民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不舍以及对逝者最真挚的祝福。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冥界观念”和“来世想象”的描写所吸引。古代中国人对死亡并非一无所知,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理解和解释死亡。书中对“鬼门关”、“奈何桥”、“轮回转世”等观念的梳理,以及为逝者准备的“冥币”、“纸钱”、“陪葬品”等,都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丰富想象和美好期盼。 我还注意到书中关于“丧葬与社会变迁”的论述。随着历史的发展,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这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进步。比如,佛教的传入带来了“火葬”和“超度”等新的观念,对传统的土葬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古代丧葬》这本书,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在面对死亡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情感、智慧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观看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来呈现。当我翻开《中国古代丧葬》,我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仪式和规矩的枯燥描述,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哲学思想融为一体,让我仿佛亲临其境。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丧葬习俗的对比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性。比如,书中详细描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丧葬习惯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差异,以及佛教传入后对原有丧葬观念带来的冲击和融合。这些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考证,都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识和功力。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鬼神观”和“生死观”的论述深感震撼。古代中国人对死亡并非一味地恐惧,而是充满了敬畏和对来世的想象。丧葬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维系生者与逝者联系的纽带,也是对宇宙秩序的一种维护。书中对于“魂魄”概念的探讨,以及各种祭祀活动的意义,都揭示了古人深邃的精神世界。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很多与丧葬相关的民俗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的穿插让原本严肃的主题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感染力。我从中了解了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叫魂”、“丧歌”、“冥婚”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面对死亡时的情感寄托和心理慰藉。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丧葬》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丧葬的书,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这本书让我对“死亡”这一永恒的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丧葬》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并非历史专业的学生,但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入。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料,而是将各种丧葬习俗、仪式、墓葬形制娓娓道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丧葬与社会等级关系的描写所吸引。不同阶层的人,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其丧葬的规格、用具、墓穴的规模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差异,更折射出当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对生死轮回的独特理解。书中对不同朝代丧葬习俗的演变也做了细致的梳理,比如汉代的厚葬之风,唐代的佛教影响,以及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的认知。 书中对于丧葬仪式的细节描述更是令人惊叹。从入殓、守灵、出殡到祭祀,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解读了那些看似繁琐的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慰藉,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例如,书中对于“孝”的论述,以及丧葬仪式如何体现“礼”,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还对书中关于墓葬艺术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壁画、雕塑、随葬品,不仅是古代工匠技艺的结晶,更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艺术家们是如何用艺术来表达他们对生命、死亡以及来世的想象,这些艺术品就像是跨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的无声的故事,充满了魅力。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丧葬》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理解了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文化密码。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拿起《中国古代丧葬》这本书,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古代丧葬习俗充满了神秘感和一丝丝的“诡异”,但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哲学和人文关怀。 作者在书中对“礼”与“生”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丧葬之礼,并非仅仅是为死者服务的,它更是对生者的一种规范和教育。通过遵守严格的丧葬礼仪,人们得以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书中对“孝”的诠释,以及丧葬如何体现“孝”的传统,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被书中关于“丧葬风俗的演变”这一部分所吸引。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从先秦时期的简朴到汉代的厚葬,再到唐宋的繁复,以及明清的程式化,每一步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 书中对“丧葬禁忌”的介绍也很有意思。那些关于“避讳”、“忌日”、“凶丧”的规定,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繁琐,但在古代,它们是维护社会秩序、表达对逝者尊重的重要方式。作者对这些禁忌的解释,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中国古代丧葬》这本书,是一部集历史、文化、哲学于一体的力作。它用一种非常理性且富有温度的方式,解读了中国古代人对生命、死亡以及永恒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在翻阅《中国古代丧葬》时,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丧葬习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 书中关于“墓葬”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从原始社会的穴居、洞葬,到殷商的甲骨文记录的墓葬规制,再到秦汉帝陵的宏伟壮丽,以及历代士大夫墓葬的演变,都展示了中国墓葬文化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铭文等的研究,揭示了古代社会对“身后事”的重视程度,以及墓葬如何成为家族地位、权力象征甚至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延伸。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丧服制度”的章节。严格的丧服制度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的维护。不同亲属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丧服款式、颜色和穿着时间,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作者对这一制度的详细解读,让我对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鬼神崇拜”与“祖先祭祀”的关联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人相信祖先能够影响后代的福祉,因此对祖先的祭祀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活动。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共同构成了“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家族血脉和文化传承的强调。 《中国古代丧葬》是一本具有思想深度和史料价值的书籍,它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在生死观念、伦理道德、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阅读此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