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拉木 嘎吐萨纳西学论集(纳西学丛书)
定价:27.00元
作者:拉木·嘎吐萨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050846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
本论集论文有: 《一种母系文化模式——摩梭制造与保留》 《泸沽湖的诱惑与冲突—一摩梭文化管窥》、 《草根绝唱》、 《也谈<“走婚”之谜>与王德祥、罗仁贵先生商榷二》、 《文化多棱镜中的摩梭》、《浅谈达巴教的教丈及宗教行为》……
内容提要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纳西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卓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纳西族学者杨仲鸿、方国瑜、赵银棠亦接踵于后进行多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其田 野调查、文物收藏,还是专题性的研究都成果迭出。在国外学者中,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以独居纳西族地区28年的传奇经历,以丰富的纳西文物收藏与传播,以深刻而全面的纳西文化诠释在纳西学领域渐入佳境;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独领,并影响育成了欧、美、日等国的一批纳西学新秀。这一时期,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国纳西学界仍在踽踽前行,和志武、周汝诚、和发源等先生成为传递薪火的骨干力量;60年代至70年代末,尽管仍有雅纳特、杰克逊等活跃于学界,但一代宗师洛克的去世使西方纳西学跌入低谷,国内的纳西学更是遭受浩劫,纳西文化生态遭受全面破坏,这是纳西学的全球性低迷时期;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纳西学进入全面复兴时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版、国际纳西学学会的成立、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盛事都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
对纳西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这一问题,我已在《纳西学发凡》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表述:“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它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就前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等都无不纳入其视野之中;就后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都囊括于其内。”对于这一判断,我至今认为比较科学、正确,它同时也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编纂这套纳西学丛书的冲动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为纳西学立名、正名,并全面、系统展示纳西学的内涵。当然,这只是就至今为止的情况而言,继续丰富、发展它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后来学者的肩上。
目录
一个放牧娃来到了科学院(代序)——一个牧童的学术自述
一种母系文化模式——摩梭制造与保留
泸沽湖的诱惑与冲突——摩梭文化管窥
摩梭人不是元代蒙古人后裔——与王德祥、罗仁贵先生商榷
也谈《“走婚制”之谜》——与王德祥、罗仁贵先生商榷
还摩梭人生活的本来面目——对某些反映摩梭人生活的文艺作品的批评
浅谈达巴教的教义及宗教行为
达巴文化中的文学色彩及哲学意蕴
与灵界的对话——诗意的达巴 失语的边缘——对一种研究现象的思考
另外的目光——《无父无夫的国度》评议
社会转型: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摩梭社区为例
试论拉伯摩梭家庭与婚姻的变迁
云南摩梭人母系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研究
文化多棱镜中的摩梭
草根绝唱
三代摩梭女的婚恋纪实
和谐与躁动之间——对一个母系村落的观察与思考
永宁乡扎实摩梭母系文化和生态保护村(个案调查)
拉伯乡拉伯达巴文化保护村 (行动计划)
达巴:泸沽湖后的通灵者
泸沽湖畔的末代土司夫人
西行,沿着祖先的赶马路
后记
作者介绍
拉木嘎吐萨,学名石高峰,男,摩梭人,曾出版《梦幻泸沽湖》、《摩梭女人》、《走进女儿国》、 《摩梭达巴文化》等10余部书,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古老文明的传承与演变。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通过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看似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我尤其被书中对某个具体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旁征博引,从语言、宗教、艺术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层层深入,直至触及问题的本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甚至会因为一个精辟的论断而拍案叫绝。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枯燥的学术内容在他笔下变得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书中所展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必须打破学科界限,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以及严谨扎实的学术功底,无疑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惊喜,硬壳封面采用了质感极佳的纸张,触感温润,色彩搭配沉静而富有学术气息,银色的烫金书名和作者名字在深色的封面上熠熠生辉,低调中透露出庄重感。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和颜色也恰到好处,不泛黄也不过白,对眼睛非常友好,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空白,使得阅读体验更加舒适流畅。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古籍或文献时,采用了规范且统一的标注方式,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书后的索引条理分明,查找起来毫不费力,这体现了出版方的严谨和专业。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出版的匠心,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作为一名对古籍和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籍,本身就具有了收藏的价值。它的出现,让我在纷繁的书海中找到了一片宁静而厚重的天地,仿佛穿越时光,与先贤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其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填补了学界的一些空白。我了解到,作者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极其严谨的考证方法,对史料的甄别和运用都十分审慎。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客观公正的立场,他能够充分尊重不同学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外文文献时,同样一丝不苟,这使得他的研究具有了国际视野。书中的结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证据基础之上,读来令人信服。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所展现的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在学术前沿的积极探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本书的出现,必将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描绘的场景生动形象,即使是对于不熟悉相关文化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氛围。我被书中对某个民族生活习俗的细致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古老的仪式、奇特的传说,都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描述过程中,并非机械地记录,而是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使得文字充满温度和人情味。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歌谣,看到先民们在星空下跳跃的身影。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让我欲罢不能,常常会因为好奇故事的后续而加快阅读的脚步。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在精神层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它,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会不禁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能与我已有的认知相契合,或者是否会激发出新的疑问。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并非单方面灌输,而是留有余地,引导读者自行思考和判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给出绝对的定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分析各自的依据,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参与到了对历史的探究过程中。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史实紧密结合,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又不会显得过于浅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拓展,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教会我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