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眼中的圆明园 9787503931505 文化艺术出版社

名家眼中的圆明园 9787503931505 文化艺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仁之 著
图书标签:
  • 圆明园
  • 文化艺术
  • 历史
  • 名家解读
  • 艺术
  • 园林
  • 清史
  • 文化遗产
  • 图文并茂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31505
商品编码:298775558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名家眼中的圆明园

定价:36.00元

作者:侯仁之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3931505

字数:200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圆明园本是明代一个故园。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150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雍正时,开始把它建成“避喧听政”的行宫,使之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乾隆时,清朝国力强盛,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在圆明园的东面,拓建长春园;东南拓建万春园。圆明三园的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乾隆先后六下江南,每见美景名胜便命人在圆明园中仿造。圆明园里有一个安澜园,长春园里有一个小有天园,还有一个狮子林和一个茹林。这四个景就是仿照江南的海宁隅园,杭州汪氏园,苏州狮子林和南京瞻园“四大名园”建筑的。长春园北边有一组西式宫殿建筑─西泮楼,则是乾隆时期根据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的设计,由中国匠师精心建造的。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和“远瀛观”多由白石砌成,虽为欧式建筑,但揉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西合璧,堪称一绝。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三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瓷古玩。西方誉之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本书则介绍了名家眼中的圆明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风雨雕刻的绝代宫苑——圆明园的记忆与回响 圆明园,这个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处精美绝伦的建筑群,更是承载着一段辉煌与悲伤的民族记忆,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战火的摧残,圆明园遗址依然以其残存的断壁残垣,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繁盛,以及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一、 昔日盛景:一个帝王的造园梦想与时代烙印 圆明园的诞生,源于清朝康熙皇帝渴望拥有一座远离紫禁城喧嚣,又能彰显皇权威仪的御苑。从康熙年间开始营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朝都在不断扩建和完善,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才最终形成规模宏大、风格多样的皇家园林。它并非单一风格的建筑,而是融合了中西方多种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集大成者。 1. 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东西合璧的奇思妙想 圆明园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不效颦于西洋”的雄心。他聘请了多位西方传教士和工匠,在园内建造了大量西洋风格的建筑,如大水法、远瀛观、海晏堂等。这些建筑运用了巴洛克、洛可可等西方建筑风格,融合了喷泉、雕塑、几何形水池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山水园林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卷。 西洋楼景区: 这是圆明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也是中西方建筑艺术碰撞与融合的典范。以“大水法”为核心,一系列精美的喷泉、雕塑和建筑群落,展现了当时欧洲宫廷园林的奢华与浪漫。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更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创意,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这些建筑和构件,不仅是帝王游憩之地,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中式园林区域: 与西洋楼景区遥相呼应的是遍布园内的中式园林。这里有仿照江南名胜建造的江南水乡风貌,有充满禅意的佛寺道观,有曲径通幽的山林野趣。无论是福海的浩渺烟波,还是曲院风荷的四季美景,都尽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与诗情。园内的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意境完美结合。 2. 承载的文化内涵:皇权、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圆明园不仅仅是帝王游乐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皇权的象征: 作为皇家园林,圆明园从选址、规划到建筑、装饰,无不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它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最珍贵的材料,建造得极其奢华,以此来彰显国力与帝王的威严。 艺术的殿堂: 圆明园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艺术成就。园内的壁画、雕塑、彩绘,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都代表了当时中国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来自西方的艺术元素也为园林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生活的缩影: 尽管是皇家园林,圆明园也并非完全脱离生活。园内的各处殿宇,既是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帝王后妃休憩、娱乐、读书的居所。这里曾经上演过无数宫廷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历史的创伤:一场烈焰中的绝响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圆明园的宁静。英法联军的野蛮入侵,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将这座承载了无数心血和辉煌的艺术瑰宝焚毁殆尽,只留下断壁残垣,成为民族的伤痛。 1. 焚毁的真相与悲痛的铭记 英法联军的纵火,并非偶然的破坏,而是有预谋的劫掠和摧毁。他们在这里烧杀抢掠,将园内无数珍贵的文物、古籍、字画、金银器皿掠夺一空,然后付之一炬。这场浩劫,不仅摧毁了一座园林,更摧毁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 遗址的回响:历史的警示与文化的传承 尽管圆明园已成废墟,但其遗址依然以其沉默的存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残存的石柱、拱门、断墙,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和平的珍贵,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瞻仰遗址,反思历史,缅怀先辈,也更加珍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圆明园的废墟,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它警示着我们,传承历史,珍爱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三、 精神的回响:对民族记忆的重塑与文化自信的建立 圆明园的命运,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中。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民族情感的寄托: 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它的繁盛时期,代表着一个民族曾经的强大与荣耀;它的残破景象,则激发着人们的悲愤与不屈,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 文化传承的责任: 如今,保护圆明园遗址,研究其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责任。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影像记录等方式,我们努力恢复圆明园曾经的样貌,更深入地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自信的基石: 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尤其是其东西方融合的艺术成就,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拥有过卓越的创造力和辉煌的文明。重新审视和认识圆明园,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结语 圆明园,这座承载着荣耀与伤痛的绝代宫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缩影。从昔日的“万园之园”到如今的断壁残垣,圆明园的变迁,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镜鉴。它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它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贡献者群体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实在令人钦佩。它似乎汇集了建筑史学家、艺术评论家、清代史专家甚至是一位著名园林设计师的心血。这种群策群力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因为它避免了单一学科视角带来的局限性。比如,当一位史学家在分析某一处景观的政治功能时,一位建筑师立刻跟进,从结构力学和材料选择的角度来论证其设计的初衷和缺陷,两者互为补充,构建了一个立体且坚实的研究基础。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评论家对“意境”二字的解读,他们不满足于描述景物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了营造者如何通过空间的序列感、光影的变化以及与自然元素的互动,来引导观者的心绪,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让我的阅读体验从“看”历史,升级到了“悟”艺术和哲思。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毕竟“名家”这个词汇常常伴随着高深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意料的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作者们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观察者,他们笔下的圆明园,不是冷冰冰的遗址介绍,而是一座座活着的宫殿。文字的跌宕起伏,精准地捕捉了盛衰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张力。有些篇章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昔日的繁华景象,语气里满是怀念,但又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而另一些段落,则充满了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但遣词造句却又极富文学性,让人在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语言本身的美感。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温度完美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圆明园历史意义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毁坏的皇家园林,而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兴衰的无声史诗。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其厚重感所压倒,感觉信息量太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但正是这种信息的密度和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它具有极高的复读价值。我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重新拾起某一章节细读,总能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或知识面的拓展,而获得全新的体悟。譬如,第一次读可能只关注了建筑的精美,第二次可能就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礼制规范,第三次则可能深入思考了园林美学与特定时代皇权的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但真正伟大的地方在于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最高质量的提问方式,激发了我们作为后人,去主动参与到对这段历史的对话与传承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圆明园的书,它更像是一门关于如何理解“逝去的美丽”的必修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柔和,捧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典雅和厚重感。封面设计上,那几幅精选的古画或历史照片,色调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艺术的韵味。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拿捏,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高清的历史图像和建筑细节图,清晰得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雕梁画栋,这对于一个热衷于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享受。作者在选取配图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张图的选取都像是精心策划的章节引子,让人在阅读文字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了那个辉煌而又令人唏嘘的时代氛围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美感和匠心所在,出版社在制作这本‘名家’视角的著作时,无疑是将阅读体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评分

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们对待“遗憾”和“重构”的态度。他们没有停留在对毁灭的简单控诉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圆明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视角下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比如,某一篇文章对西方园林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交汇点进行了精彩的对比分析,指出圆明园作为中西合璧的巅峰之作,其失败之处恰恰在于这种融合的脆弱性,一旦外部力量介入,其内在的平衡便不堪一击。这种超越了简单爱国主义抒情的理性反思,显得尤为珍贵和成熟。它引导我思考,一个文明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多么辉煌的物质成果,更在于它如何面对自身的消逝和创伤,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得以从审美的、政治的、哲学的等多个层面,去重新“建造”和理解这座记忆中的园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