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家眼中的圆明园
定价:36.00元
作者:侯仁之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3931505
字数:200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圆明园本是明代一个故园。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150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雍正时,开始把它建成“避喧听政”的行宫,使之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乾隆时,清朝国力强盛,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在圆明园的东面,拓建长春园;东南拓建万春园。圆明三园的布局,从此基本确定下来。乾隆先后六下江南,每见美景名胜便命人在圆明园中仿造。圆明园里有一个安澜园,长春园里有一个小有天园,还有一个狮子林和一个茹林。这四个景就是仿照江南的海宁隅园,杭州汪氏园,苏州狮子林和南京瞻园“四大名园”建筑的。长春园北边有一组西式宫殿建筑─西泮楼,则是乾隆时期根据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的设计,由中国匠师精心建造的。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和“远瀛观”多由白石砌成,虽为欧式建筑,但揉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西合璧,堪称一绝。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三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瓷古玩。西方誉之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本书则介绍了名家眼中的圆明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贡献者群体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实在令人钦佩。它似乎汇集了建筑史学家、艺术评论家、清代史专家甚至是一位著名园林设计师的心血。这种群策群力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因为它避免了单一学科视角带来的局限性。比如,当一位史学家在分析某一处景观的政治功能时,一位建筑师立刻跟进,从结构力学和材料选择的角度来论证其设计的初衷和缺陷,两者互为补充,构建了一个立体且坚实的研究基础。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评论家对“意境”二字的解读,他们不满足于描述景物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了营造者如何通过空间的序列感、光影的变化以及与自然元素的互动,来引导观者的心绪,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让我的阅读体验从“看”历史,升级到了“悟”艺术和哲思。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毕竟“名家”这个词汇常常伴随着高深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意料的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作者们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观察者,他们笔下的圆明园,不是冷冰冰的遗址介绍,而是一座座活着的宫殿。文字的跌宕起伏,精准地捕捉了盛衰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张力。有些篇章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昔日的繁华景象,语气里满是怀念,但又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而另一些段落,则充满了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但遣词造句却又极富文学性,让人在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语言本身的美感。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温度完美融合的笔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圆明园历史意义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毁坏的皇家园林,而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兴衰的无声史诗。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其厚重感所压倒,感觉信息量太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消化。但正是这种信息的密度和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它具有极高的复读价值。我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重新拾起某一章节细读,总能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或知识面的拓展,而获得全新的体悟。譬如,第一次读可能只关注了建筑的精美,第二次可能就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礼制规范,第三次则可能深入思考了园林美学与特定时代皇权的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但真正伟大的地方在于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最高质量的提问方式,激发了我们作为后人,去主动参与到对这段历史的对话与传承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圆明园的书,它更像是一门关于如何理解“逝去的美丽”的必修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柔和,捧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典雅和厚重感。封面设计上,那几幅精选的古画或历史照片,色调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艺术的韵味。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拿捏,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高清的历史图像和建筑细节图,清晰得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雕梁画栋,这对于一个热衷于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享受。作者在选取配图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张图的选取都像是精心策划的章节引子,让人在阅读文字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了那个辉煌而又令人唏嘘的时代氛围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美感和匠心所在,出版社在制作这本‘名家’视角的著作时,无疑是将阅读体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们对待“遗憾”和“重构”的态度。他们没有停留在对毁灭的简单控诉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圆明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视角下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比如,某一篇文章对西方园林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交汇点进行了精彩的对比分析,指出圆明园作为中西合璧的巅峰之作,其失败之处恰恰在于这种融合的脆弱性,一旦外部力量介入,其内在的平衡便不堪一击。这种超越了简单爱国主义抒情的理性反思,显得尤为珍贵和成熟。它引导我思考,一个文明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多么辉煌的物质成果,更在于它如何面对自身的消逝和创伤,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得以从审美的、政治的、哲学的等多个层面,去重新“建造”和理解这座记忆中的园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