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汇通: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定价:68.00元
作者:李伦新,忻平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671086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海派”诞生之时,上海的城市性质决定了海派文化生长的环境。在这个新兴的城市里,商品经济带来了西方的契约精神,等价交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使上海呈现出与中地传统社会并不一样的特点。海派文化是开放的,也是动态的。这就是由李伦新,忻平主编的《中西汇通--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目录
致辞 第十一届海派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 在第十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第十一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理论前沿 徐汇与上海文化的传承 参与国际产业链,拓展文化大外贸 ——面向2020年的上海文化开放战略 海派文化建设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以分析差异的哲学思考深化创新与发展 重读鲁迅论海派文化 再现徐汇文化的海派魅力 海派文化在“拿来主义”之后 ——从一张照片说开去 利用海派文化资源推动徐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传承海派基因推动文化创新 ——兼论国际大都市“文化上海”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协奏曲 ——读《格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感 应当重视海派文化研究中的草根资源 为什么是上海 我与《海派文化》史论新篇 从上海犹太遗址开发看海派文化历史资源的传承创新 租界,从居留地到城市 武康路 ——中国近代历史风云变幻的缩影 晚清的洋“中国通”与书刊出版 广富林文化浅谈 ——兼论上海文化传统与长三角地区的文明发展 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史认与述评 汇丰银行在上海成长的初印记 弘扬《史记》求真精神,写好上海文化名人传记 浅析《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的创新之路 试论上海城隍庙的久盛不衰 考古学视野中的上海早期移民 英国侵略者为什么选择上海作为通商口岸 浅议上海的妈祖文化 论徐光启的廉洁从政及其现代价值 中华书局与上海美专民国时期的美育携程海派生活 上海人的市井头脑 博物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本地文化的种子 ——以上海儿童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与海派文化的传承 ——以上海的博物馆为例 从安居文化角度看海派文化的创新方向 海派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从黄金瓜谈当前的上海闲话 和谐包容祈福纳样 ——近现代上海民间信仰习俗述略艺坛神韵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 冷月画风的海派情缘 新时期的上海京剧票房 小木偶大舞台 ——与海派木偶大师钱时信一夕谈 论文艺评论的意识、氛围与独立性 海派昆剧: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浅议保护与传承海派“非遗”的民俗演艺之道 上海动漫游戏产业与海派文化 让海派编织在国际舞台上弘扬光大 ——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 传承西藏路剧场群的海派特色创建“东方百老汇” 国际大都市的名片 ——海派杂技魔术 海上丝竹 焦灼呼唤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 对海派艺术的回顾与反思 ——写在“首届上海全国书法篆刻双年展”之际 论百岁作家罗洪 艺术世界的创新硕果 ——意象画派文化与产业的发展战略 上海少儿茶艺成功推广的启示学苑新声(青年论坛文选) 三十年来上海方言词汇的发展 ——以詈语为例- “旧瓶装新酒” ——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的文化贡献评析 澳门学视野中的海派文化:以郑观应、缪鹏飞等人为例 二十世纪“海派”概念的演变 上海通志馆的昨天今天明天摘要 海派文化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廉创文化研究论纲 华侨华人对上海大都市文化的影响 从海派饮食看海派文化中的文化自觉 国际化背景下海派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口述史:为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延续 海派文化的全球化新特征 ——由电梯在徐汇区的发展说开去后记 为了新的辉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东方明珠的低语》:穿越时空的城市对话 《东方明珠的低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没有清晰的时间线,也没有固定的叙事角度,而是像一篇篇零散的、却又环环相扣的“城市对话”。作者仿佛是一位能够穿越时空的观察者,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们对上海的思考与感受,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更像是一组组声音的片段,有来自百年前的文人雅士对租界风情的描绘,有民国时期女学生对新思想的憧憬,有改革开放初期创业者的雄心壮志,也有当下年轻人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畅想。这些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带着一丝迷茫,却共同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不断演进的生命脉络。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声音时的平衡感。他并没有刻意强调某个时代或某类人群的观点,而是让它们在对话中相互映照,形成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城市画像。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聆听上海这座城市自身的低语,感受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挑战与成长。它让我意识到,上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现代化成就,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无数个体生命的故事与思考。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城市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值得深入体会。
评分初读《海派风华录》:旧城新颜,韵味绵长 最近翻开一本名为《海派风华录》的书,虽说书名与我最初的想象略有不同,但阅读过程却意外地收获了惊喜。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没有聚焦于某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是以一种更加细腻、沉浸的方式,带领读者漫步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脉络之中。它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从民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开篇,勾勒出当时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又悄然过渡到改革开放后的今日上海,展现其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读来就像亲身经历一般。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市井生活的小细节:老洋房里飘出的咖啡香,弄堂口阿姨亲切的招呼声,外滩边晚风拂过的轻柔,新天地里现代与古典的碰撞……这些细微之处,却最能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生命力。书中的描写,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平和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上海人生活方式的描绘。从旗袍摇曳的摩登女郎,到穿着朴素却眼神坚毅的劳动者;从早期留声机的悠扬,到如今的霓虹闪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作者似乎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他捕捉到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也记录下了那些深刻的时代烙印。读完之后,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不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更增添了一层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这本书,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眷恋。
评分《江海潮涌:上海的百年变迁》: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憧憬 《江海潮涌:上海的百年变迁》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上海这座城市从一个边陲小镇,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百年历程。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着时代的洪流如何塑造这座城市,又如何被这座城市所改变。 作者的叙述非常严谨,却又不失生动。他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详实的考据,展现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到了租界时期西方文明的涌入,民族工业的兴起与衰落,革命浪潮的洗礼,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机勃勃。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而上海也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在一次次浪潮中屹立不倒,甚至引领潮流。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不仅回顾了历史,更对上海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作者在梳理过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上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未来的憧憬感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城市发展与未来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明白,一座伟大的城市,必然是深刻理解历史,同时又积极拥抱未来的。
评分《繁花之下:上海的日常图景》:温情与现实的交织 《繁花之下:上海的日常图景》这本书,如同一杯醇厚的咖啡,初尝微苦,回味甘甜。它并没有刻意去展现上海的光鲜亮丽,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这座城市最寻常、最真实的日常。作者以一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的生活百态。 书中,我看到了清晨公园里晨练的老人,午后街角咖啡馆里低语的年轻人,傍晚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阿姨,以及深夜加班后疲惫归家的白领。每一个画面都如此熟悉,又如此动人。作者并没有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刻意渲染煽情的情节,他只是平和地记录着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却足以触动人心。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即使是最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与失落,自己的坚守与无奈。作者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所承载的丰富的个体生命体验。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上海的“繁华”并非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建筑与经济成就上,更在于它背后无数平凡而闪光的个体生命。它让我明白了,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容纳和滋养无数种生活方式,以及隐藏在这些生活方式之下的,无数颗有血有肉的心灵。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真切的共情。
评分《弄堂里的往事》:窥见上海的灵魂深处 刚拿到《弄堂里的往事》这本书,就被它朴实却充满力量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上海最普通、也最有生命力的角落——弄堂。 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缓缓道来。他描绘了那些蜿蜒曲折的弄堂,阳光透过天井洒下的斑驳光影,穿梭在其中的孩童嬉闹的声音,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气,以及那些一代代上海人在这里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故事。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九曲回肠的弄堂之中,听着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感受着那份朴实无华的人情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弄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邻里之间的互助与温情,也有生活中的琐碎与不易。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而立体,无论是精打细算的主妇,还是胸怀大志的青年,抑或是坚韧乐观的老人,他们都构成了上海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坚韧、勤劳和智慧,也体会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屈与坚守。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认识,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了它最柔软、也最坚实的灵魂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