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结婚吗
定价:29.80元
作者:安顿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08110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结婚是为了幸福,纵使我们不再年轻,也不让爱情打折,坚信大爱晚成!
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
两个人一起生活*重要的是不能互相嫌弃。
恋爱也讲究优胜劣汰。
男人出色不愁没老婆。
女人会把**次亲密接触当成是一个从此不设防线的开端,男人则是在这之后趋于理智。
钱和地位给男人带来的魅力,大于文化、长相和性格带给他的东西。
同居能检验两个人的感情有多深,感情的深度决定了彼此的包容度。
男人是会被好女人改变的,好男人更是这样。
内容提要
本书是情感女记者安顿就婚恋话题对都市大龄单身男女的采访记录。书中14位被采访者都在坚定而执著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但他们在寻爱的旅程中充满了挫折与困惑:能跟他(她)结婚吗?他(她)能给我带来幸福吗?他(她)的哪些不足可以包容?哪些缺陷要计较?人品、学识、性格、品味、情趣、职业、地位、家庭、教育、习惯等,哪些才是幸福婚姻的条件?14个人有14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引人深思,可谓是当代青年的婚恋启示录。
目录
作者介绍
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位采访情感隐秘的女记者”。1995年起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在《北京青年报》担任“口述实录”栏目采访记者至今16年,该栏目是《北京青年报》“寿命”长的专栏。该栏目已结集为《*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出版,包括《*隐私》、《回家》、《情证今生》、《相逢陌生人》、《绝无禁忌》、《悲欢情缘》。
另有散文集《动词安顿》、《天堂雨》,小说《欲望碎片》、《焚心之恋》、《因为爱你才害你》。2007年起进行“100个中国人的梦”系列采访,至今已出版《100个中国人的梦》之一、之二、之三中英文版。多部作品以英文、日文、德文、阿拉伯文等在海外发行。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学功底深厚得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社会风情画卷。作者的文字功底体现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上,比如某个场景的布光、某种气味的回溯,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时代烙印和地域特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那个世界里的空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采用了多线叙事,但处理得井井有条,各个线索最终汇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对作者的布局能力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沉默”的描绘,很多时候,人物之间的交流是通过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那些微妙的肢体语言来传达的,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张力和读者的参与感。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去解读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刚刚结束了一段漫长而真实的人生体验,那种怅然若失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就是一部情感的过山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被反复揉搓了好几遍。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尤其是主角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那种纠结、那种挣扎,那种仿佛被命运之手紧紧扼住喉咙的无力感,都通过流畅却又富有张力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冲突时的手法,不是那种生硬的、为了戏剧性而制造的矛盾,而是源自人物性格深处,源自生活本身的必然冲突。每一次转折都那么自然而然,却又出乎意料,让你在阅读时忍不住拍案叫绝,感叹生活真相的残酷与美丽并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时而舒缓如清晨的薄雾,让你可以沉浸在人物的思绪里,时而又陡然加快,让你心跳加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细节。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个体在面对社会期待和自我真实需求时的永恒拉扯。看完之后,我需要花好几天时间来平复心情,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些很隐秘的情感角落,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从一开始那种低沉、略带压抑的氛围,到中间情节的层层递进,再到高潮部分那如山洪暴发般的冲击力,作者对张弛有度的把握炉火纯青。我注意到,作者很擅长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例如某个雨夜的场景,雨声、灯光、潮湿的空气,都精准地映射了主角内心的混乱与焦灼,使得情绪的渲染达到了极致的饱和度。与其他一些作品不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感”,尽管故事背景可能设定在某种虚构的环境中,但人物的情感反应却极其符合人性的逻辑,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当我读到某个角色做出了一个看似冲动的决定时,我完全能够理解背后的驱动力,因为作者已经将铺垫做得非常到位,让人信服。读起来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的那种痛快感,只有真正优秀的叙事才能带来。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且具有生命力的世界观。这个世界的设计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从宏观的政治格局到微观的日常习俗,都充满了作者独到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自洽性。我仿佛不是在阅读一个架空的故事,而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真实平行宇宙的大门。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人物的冲突时,展现了极高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脸谱化或标签化,每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复杂理由和合理性。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很多社会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变化多样,时而运用古朴凝练的笔触,时而又穿插着极具时代感的口语,这种交错使用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每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层次和新的领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远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将人类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抛了出来,比如“意义”的构建与崩塌,“自由”的代价与边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当一个人被剥夺了某些关键的记忆片段时,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这种探究深入骨髓,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书中有些段落的语言密度极高,初读时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复杂意涵,但这种阅读的“难度”恰恰是它迷人的地方,因为它给予了读者真正的智力挑战。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观念。我敢肯定,这本书会成为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提及和引用的精神食粮,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