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中西部见闻
定价:28.00元
作者:徐贵琴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84094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位好奇的中国姥姥,带你探索美国;
讲述美国中西部风土人情的故事;
献给准备去美国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你。
1. 中国姥姥版《晓松奇谈》,为你精彩解读美国中西部
2. 退休记者升级中国姥姥,到美国中西部小镇时候月子,以专业记者和慈祥姥姥的双重视角,发现美国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精彩点滴。
3. 从侍候月子窥探中美文化的交流碰撞,对赴美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国人都有极好的参考意义。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本游记,也不是新闻报道。本书作者徐贵琴是大连广播电台的记者,本书是她在美国照顾女儿及外孙期间对美国人真实生活的所见所闻的随笔实录。她以其职业记者的敏锐度,解读了美国人的金钱观、消费观、工作观、生活观,详细记录了美国中西部家庭生活的日常点滴,对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也进行了深入剖析,内容精彩而又有趣,堪称中国姥姥版的《晓松奇谈》。
目录
参加“月嫂和催乳”培训
雨水、邻居、担心
昔日繁华的城市
看二手房
车抛锚了之后
洋女婿烤肉
美国蚊子不敢进家
女儿产检,我乐跑题了
中西部美国人的爱情、亲情
文化差异重演
由美国的大学生自备床具想到的
8 月 21 日的早晨
由购物想到美国年轻人的压力
逛古玩店
记住两个有用的交通规则
美国不可提前入院等待生产
迎接宝宝晚会
沙发上的遐想
找工作与守法
美国医院怎么接生孩子
在美国侍候月子
大块头女人
爱好音乐也遗传吗
美式家务怎么做
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国的家庭医生
美国人的休闲方式
想大连了
中国老人在美国如何更好地生活
既是富人,也是贫民
美国食材怎么样
男人都是维修工
生孩子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美国人的一些长处值得学习
中西合璧的家庭是啥样
我是合格的催乳师吗
美国医院有“育儿指导师”
美媒眼中的中国富二代
如何浅游美国
你该了解的美国基础知识
后记
作者介绍
徐贵琴,1962年出生,大连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教育学硕士。二十多年来编导了六十多部集纪录片和外宣片,获得了近四十个国际和国内奖项。
国际奖:
2007年,《按摩》在印度国际残疾人电影节展映。
2006年,《高考》获日本NHK举办的日本赏”提名奖”。
2005年,《龟蛇之恋》获东京国际影像节”佳作奖”。
2002年,《三胞胎的故事》获爱沙尼亚帕尔努国际电影节”提名奖”。
1999年,《姥姥》获亚洲电视节”提名奖”。
国家奖:
2004年,《独生女孩》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首届中国DV大赛*导演奖”。
2002年,主编的栏目《中国大连》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外宣彩虹奖二等奖”(中国奖)。
1999年,《姥姥》获中国电视金鹰节组委会颁发的”纪录片奖”。
1998年,《洁净的北九州》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奖)。
辽宁省奖:
2001年,《歌声友谊》获辽宁省广电局对外宣传”一等奖”。
2002年,《心灵之旅》获辽宁省广电局对外宣传”一等奖”。
制片的《中国大连》栏目2001-2003年连获辽宁省外宣二等奖,等等。
多年来,作者在《中国电视》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006年后,作者的主要工作由电视节目创作转为国际交往。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的要高一些,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心神合一的沉浸。我发现自己必须放慢语速,去咀嚼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词汇和典故,这反而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对于当地方言、俚语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如同散落在叙事中的宝石,闪烁着真实的光芒,让文字的质地一下子变得粗粝而鲜活起来。起初,我对着一些不熟悉的术语会感到困惑,但坚持读下去后,那种“陌生感”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圈子里的一员的奇特归属感。这本书似乎在无声地教导我们,真正的了解,从来都不是靠标签化的印象,而是必须深入到那些日常的、琐碎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之中去发掘。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完全不同生活方式的大门。
评分全书的结构布局处理得极其巧妙,它不像传统纪实文学那样线性推进,而是充满了回旋和跳跃,仿佛是作者在脑海中梳理记忆碎片,然后用一种近乎于意识流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有时候,一段关于天气变幻的描绘,会突然过渡到对某位老乐师生平的回顾,看似不相关,但细细品味,又能发现隐藏其中的情绪暗线和主题呼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合我们记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叙述节奏的掌控,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懂得何时该拉近焦点,捕捉人物的神态,何时该拉远景别,描绘出广袤天地的辽阔与孤寂。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目标明确的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有些许不适应,但一旦适应了这种“游走式”的探索节奏,便会发现其中无穷的回味无穷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峻观察与诗人般的热情抒发之间的完美平衡。他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审视角度,而是真正把自己“放”进了那个环境里,用一种近乎于“共情”的姿态去记录。读到他对那些看似单调的农场生活、那些日复一日的劳作场景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感受到阳光下麦浪起伏的节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历史事件对个体命运的无声影响时,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张力,让人读完一个章节后,需要停下来,给自己几分钟时间消化。那种历史的重量感,不是通过堆砌宏大叙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坚守,才慢慢浮现出来的,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深思良久。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那个遥远地域精神内核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那种略带粗粝的纸张纹理,仿佛已经预示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土地的朴实与厚重。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和行距的设置,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绘插图,虽然有些已经是泛黄的旧物,但它们与文字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仿佛真的能穿透时空,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那些关于小镇居民日常点滴的细腻描摹,家具的样式、餐桌上的食物、邻里间那种既疏离又互相依赖的微妙关系,都因为这些视觉元素的烘托而变得立体起来。印刷的质量非常高,色彩的还原度很到位,让人感觉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是真正倾注了心血的,而不是简单地赶工应付,这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上升到了一个艺术鉴赏的层面。拿到手后,我甚至舍不得马上打开细读,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和书脊,体会着这份匠心独运。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被“唤醒”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源自书中学到了多少新的地理知识,而是它激发了我对“生活本质”的重新审视。在充斥着高科技和即时满足的当代社会,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生活简单化、标签化,而这本书却用它缓慢而坚韧的笔触,提醒我们,生活真正的重量和意义,往往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不被关注的角落里。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描绘尤其深刻,那里的时间似乎走得更慢,四季的更迭显得更为庄重,人的生命轨迹也因此被拉长,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更像一位老朋友,在你感到迷茫或焦虑的时候,可以随时翻开某一页,重新汲取那种来自土地的、坚韧不拔的力量和宁静。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补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