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澳大利亚
定价:12.00元
作者:徐丽娟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31493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对开
商品重量:0.0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名】澳大利亚联邦
【面积】7692000平方千米
【人口】2051万
【民族】英国及爱尔兰后裔占人口的74%,18%为欧洲其他国家后裔;亚裔占5%,土著居民占2.2%
【语言】通用语言为英语
【宗教】7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5%信奉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非宗教人口占27.2%
【首都】堪培拉
【国庆】1月26日
【货币】澳元
自然
位于南半球,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的澳大利亚大陆上。领土由澳大利亚大陆及塔斯马尼业岛等周围海岛组成。东西距离约4000千米;南北距离约3860千米。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3.7万千米。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地表平均高度350米。仅大陆边缘地势隆起。东部山地为弧行狭长的地带。东坡较陡,沿海平原狭窄;西坡缓斜,向西逐渐展开为中部平原。山地南部的澳大利亚山脉主峰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28米,是全国的高点。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约为整个大陆面积的25%。位于中部大盆地的北艾尔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为全国的*点,北艾尔湖盆地是世界上*的内流盆地之一。西部高原的面积是整个大陆面积的60%,大部分为沙漠和半沙漠所覆盖,海拔多在200米~500米之间,也有一些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这里有世界上*的独块岩体艾尔斯巨石。
境内水网稀疏,无流区的面积很大,多流程短而季节性的河流。墨累河是长的河流,约长3490千米。主要支流为达令河,水量不大且多断流。以北艾尔湖为中心的大盆地上有一些间歇性的内陆河流,*的内流河是迪亚曼蒂纳河。
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央。除大陆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属温带气候外,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和带气候,气候干热,大陆性显著。夏季以大陆的西部海岸热,东南沿海一带凉爽,冬季温度由北往南逐渐下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起承转合之间,让人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却又不会感到信息量过载。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之间切换,每一次情节的推进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总能在你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时,抛出一个新的悬念或转折点,将读者的好奇心重新点燃。我发现自己经常在深夜里,明明眼睛已经非常疲倦,却根本舍不得放下,总想着“再看一章就好”,结果常常是天快亮了才依依不舍地合上。这种引人入胜的能力,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是对故事结构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控。而且,文笔的流畅度简直如同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晦涩或生硬之处,即便是描述复杂场景或内心挣扎时,也能用非常清晰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呈现,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很少能遇到如此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评分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讲述,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宏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融入其中,比如关于选择与代价、集体记忆的构建,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这些思考并非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角色的遭遇和命运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引人深思。读完之后,我甚至花了好几天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绪,回味那些曾经一闪而过的哲学思考。这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不仅仅是和作者,更是和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进行了一次严肃的碰撞。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不仅仅是消遣,而是希望获得某种思想启迪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一剂良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观念,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是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力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期翻阅,想必也不会轻易泛黄或磨损。而且,我特别注意到封面设计的排版,那种疏密有致的布局,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简洁感,平衡得恰到好处。装订的工艺更是没得说,每一页的连接都牢固可靠,不用担心在使用过程中会散页。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花了好一阵子才舍得翻开它,生怕破坏了这第一眼的完美印象。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心血,这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和享受。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会有相当的深度和价值,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我甚至在想,如果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也会显得非常有品味和诚意,因为它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高质量的气息。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腻和立体感。书中的角色,无论主角配角,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灰色地带和复杂的动机。你很难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定义他们,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在特定环境和内在冲突下的必然结果。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成长的轨迹,那些微小的犹豫、不经意的眼神交流,甚至是沉默中的张力,都被作者捕捉得丝丝入扣。有几个配角的故事线,虽然篇幅不如主角多,但他们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却极其强大,甚至让我一度怀疑,他们才是真正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这种群像描写的功力,使得整个故事的世界观更加真实可信,让人在阅读结束后,还会时不时地想起某个人物,琢磨他们最终的命运。这说明作者在构建这个虚拟世界时,是真正将“人”放在了核心位置来考量,而非仅仅服务于故事主线。
评分从文化背景的构建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叹服。即便是作为一名对相关文化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细节还原上所下的苦功。无论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描绘,还是对某种传统习俗的引用,都显得极为考究且得心应手,没有丝毫的生搬硬套感,一切都自然地融入到情节之中,成为丰富故事肌理的一部分。这使得阅读体验不仅是故事性的,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书中对于一些地域特色、方言习惯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为人物对话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真实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对文化底蕴的尊重和细致打磨,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厚度和感染力,让它远超一般的小说范畴,具备了某种‘记录’的价值。这种深度,是靠快速创作无法达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