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指南:重光的邵稼楼文化
定价:39.80元
作者:施文荣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520015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旅游指南:重光的召稼楼文化》由李惠忠、施文荣主编,“召家楼”又名“召稼楼”,位于闵行区浦江镇杜行路与苏召路交界处。源起于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召稼楼”镇其实是一个远去的地名,那些得名的楼早已没有了,现面积达150亩之广,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礼耕堂”、“梅园”……,像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历史遗产,目前在上海已很少见了。“召稼楼”镇兴起于嘉靖、万历年间,清中叶时稍衰落。镇南有枇杷园,镇西有谈家牌楼。奚、谈、沈三姓望族世居。曹汝霖、黄炎培幼年时,均就读于奚氏家塾。
目录
一、质朴村姑更迷人(代序)
二、品赏古镇重光文化,体悟浦东历史质感
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亭子
四、艺术的华章,理想的寄托——吉祥图
五、建筑的灵魂一门窗
六、时代的情怀,游子的思念——牌楼
七、无声的历史——刻石
编后记
附录
1。召稼楼在上海的地理坐标
2。接待中心
3。召稼楼景区导游图
4。召稼楼旅游路线图
5。召稼楼旅游推荐线路
6。沈家花园大酒店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于文化传承意义的探讨,让我深思了许久。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遗存,更像是在为当代社会如何与自身的文化根脉相处,提供了一份深刻的思考范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那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如何面临消亡困境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流失的痛惜,更有对创新转化的期盼。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我认为是当下所有文化遗产地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而这本书提供的思路相当具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文化能够“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这种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文化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历史资料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文化生命力的教科书。
评分文字功底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绵里藏针”。它的叙述语言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和深度,但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富有文学性的描绘,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场景或人物事迹时,会使用一些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古镇特有的湿润气息,听到桨声欸乃的回响。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长期的田野调查积累。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相对专业的文化概念,也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切入点加以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不牺牲内容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安排得非常有条理,阅读体验流畅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好奇心,从宏观的地理背景过渡到具体的民俗风情,每一步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耐心讲解。我发现它在探讨文化现象时,常常会引用一些非常鲜活的口述史料或者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时所采取的那种对比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了文化演变的轨迹,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哪些是外来影响,哪些是本土坚守。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一下,那种被知识和故事充盈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主题书籍难以提供的。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深入肌理的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些深藏在街巷角落里的古老故事。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手边正在寻找一些关于江南水乡文化脉络的书籍,没想到这一本竟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视角。它的装帧质量相当扎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快餐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化产品。从封面上那隐约可见的飞檐翘角图案,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我尤其喜欢它在书脊上留下的那抹留白处理,简洁却不失内涵,让整本书在书架上显得低调而有品位。这本书的实体触感,那种微微粗粝却又不失光滑的纸张,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去探索里面到底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时间痕迹的文化空间,去细细品味那些被现代喧嚣渐渐遗忘的传统之美。
评分就书籍的整体制作和细节呈现而言,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图文排布,都显示出出版方的高标准要求。特别是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历史照片或手绘地图,它们的清晰度和年代感都处理得极为到位,与正文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直观性和可信度。我非常赞赏出版社在细节上舍得下功夫,比如那些对引文的出处标注得详尽而规范,这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这本刊物不仅在内容上令人信服,在物理形态上也堪称精品,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文化研究成果,以一种易于接受、令人愉悦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文化类读物中的佼佼者,值得被更多人珍藏和细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