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重光的邵稼楼文化 9787552001594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旅游指南:重光的邵稼楼文化 9787552001594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文荣 著
图书标签:
  • 邵稼楼
  • 重光
  • 文化
  • 旅游
  • 上海
  • 历史
  • 建筑
  • 名人
  • 指南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01594
商品编码:2989470302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指南:重光的邵稼楼文化

定价:39.80元

作者:施文荣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520015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旅游指南:重光的召稼楼文化》由李惠忠、施文荣主编,“召家楼”又名“召稼楼”,位于闵行区浦江镇杜行路与苏召路交界处。源起于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召稼楼”镇其实是一个远去的地名,那些得名的楼早已没有了,现面积达150亩之广,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礼耕堂”、“梅园”……,像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历史遗产,目前在上海已很少见了。“召稼楼”镇兴起于嘉靖、万历年间,清中叶时稍衰落。镇南有枇杷园,镇西有谈家牌楼。奚、谈、沈三姓望族世居。曹汝霖、黄炎培幼年时,均就读于奚氏家塾。

目录


一、质朴村姑更迷人(代序)
二、品赏古镇重光文化,体悟浦东历史质感
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亭子
四、艺术的华章,理想的寄托——吉祥图
五、建筑的灵魂一门窗
六、时代的情怀,游子的思念——牌楼
七、无声的历史——刻石
编后记
附录
 1。召稼楼在上海的地理坐标
 2。接待中心
 3。召稼楼景区导游图
 4。召稼楼旅游路线图
 5。召稼楼旅游推荐线路
 6。沈家花园大酒店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旅程:探寻重光中的邵稼楼风韵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背后,隐藏着无数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瑰宝。其中,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的邵稼楼,便是这样一颗被时光打磨,却在近年间重焕光彩的璀璨明珠。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介绍景点,而是致力于为您呈现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带您深入了解“重光”之后的邵稼楼,感受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人文情怀与时代活力。 一、 邵稼楼的前世今生:从隐逸之地到文化地标 邵稼楼,其名源于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邵元节,明朝时期著名的道士、炼丹家。他曾在此隐居修行,留下了与道教文化紧密相关的历史印记。然而,邵稼楼的历史远不止于此。它见证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风貌,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变迁。 曾经,邵稼楼只是一个隐秘的园林,文人墨客在此寻幽探胜,留下诗篇。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曾一度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鲜为人知。而“重光”二字,恰恰点出了邵稼楼浴火重生的历程。本书将详细梳理邵稼楼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不仅聚焦于其重要的历史节点,更着力于描绘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发现、保护和激活。我们将探究其背后一系列的保护性开发项目,了解相关部门和地方人民为传承和弘扬邵稼楼文化所付出的努力。这不仅仅是建筑的修复,更是文化的复兴,是历史记忆的重塑。 二、 丰富的文化内涵:道教文化、江南水乡与地域特色 邵稼楼的魅力,在于其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道教文化的传承与解读: 作为邵元节修行之地,邵稼楼与道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本书将深入探讨邵稼楼中的道教遗迹,例如古建筑的布局、雕刻中的道家符号,以及与邵元节相关的传说故事。我们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专业解读,帮助读者理解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邵稼楼留下的痕迹。这并非是艰深的学术论述,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领略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养生之道,以及它们如何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 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邵稼楼坐落于江南水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水灵秀美的气质。本书将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邵稼楼周边的自然风光,如碧波荡漾的河道、古朴的石桥、葱郁的绿树,以及它们如何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我们将为您呈现一幅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让您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闲适。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邵稼楼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气质。 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 邵稼楼所在的奉贤区,同样拥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邵稼楼本身,还会适当延伸,介绍周边地区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例如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民间传说等。通过这种地域文化的拓展,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邵稼楼在整个区域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和意义,感受到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 “重光”后的新生:体验与活力的当代呈现 “重光”意味着邵稼楼在当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展现出勃勃生机。本书将重点关注邵稼楼重光后的新面貌和新活动。 精心修复的古建筑: 我们将详细介绍邵稼楼的修复工程,从建筑的选材、工艺到整体风格的还原,都力求展现历史的真实。您将了解到修复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巧妙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既保护了文物,又提升了其观赏性和功能性。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您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修复后的建筑细节,体会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邵稼楼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文物,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本书将为您介绍近年来在邵稼楼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展览、传统戏曲表演、文化讲座、艺术创作交流等。这些活动是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游客,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将采访参与活动的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和当地居民,听取他们的故事和感受,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加鲜活生动。 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对于渴望亲身感受邵稼楼魅力的游客,本书将提供一份详尽的“旅游指南”。我们将推荐最佳的参观路线,介绍不同季节的景致特色,推荐周边具有地方风味的餐饮选择,以及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建议。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引导您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去“读懂”邵稼楼,从历史的遗迹中体味文化的温度,从当代的活化中感受时代的脉搏。 四、 走进邵稼楼:历史、人文与未来的对话 本书旨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您在阅读中与邵稼楼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您不仅能够了解到邵稼楼的历史和文化,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创新精神,以及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 “重光”的邵稼楼,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序章。它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本书将引导您去发现这份独特的魅力,去体验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文化探索者,还是寻求片刻宁静的旅人,邵稼楼都将以它独有的方式,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启迪。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踏上这场关于重光邵稼楼的文化探索之旅,在历史的积淀中,品味江南的韵味,感悟文化的传承,展望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文化传承意义的探讨,让我深思了许久。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遗存,更像是在为当代社会如何与自身的文化根脉相处,提供了一份深刻的思考范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那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如何面临消亡困境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流失的痛惜,更有对创新转化的期盼。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我认为是当下所有文化遗产地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而这本书提供的思路相当具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文化能够“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这种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文化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历史资料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文化生命力的教科书。

评分

文字功底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绵里藏针”。它的叙述语言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和深度,但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富有文学性的描绘,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场景或人物事迹时,会使用一些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古镇特有的湿润气息,听到桨声欸乃的回响。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长期的田野调查积累。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相对专业的文化概念,也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切入点加以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不牺牲内容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安排得非常有条理,阅读体验流畅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好奇心,从宏观的地理背景过渡到具体的民俗风情,每一步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耐心讲解。我发现它在探讨文化现象时,常常会引用一些非常鲜活的口述史料或者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时所采取的那种对比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了文化演变的轨迹,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哪些是外来影响,哪些是本土坚守。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一下,那种被知识和故事充盈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主题书籍难以提供的。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深入肌理的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些深藏在街巷角落里的古老故事。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手边正在寻找一些关于江南水乡文化脉络的书籍,没想到这一本竟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视角。它的装帧质量相当扎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快餐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化产品。从封面上那隐约可见的飞檐翘角图案,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我尤其喜欢它在书脊上留下的那抹留白处理,简洁却不失内涵,让整本书在书架上显得低调而有品位。这本书的实体触感,那种微微粗粝却又不失光滑的纸张,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去探索里面到底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时间痕迹的文化空间,去细细品味那些被现代喧嚣渐渐遗忘的传统之美。

评分

就书籍的整体制作和细节呈现而言,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图文排布,都显示出出版方的高标准要求。特别是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历史照片或手绘地图,它们的清晰度和年代感都处理得极为到位,与正文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直观性和可信度。我非常赞赏出版社在细节上舍得下功夫,比如那些对引文的出处标注得详尽而规范,这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这本刊物不仅在内容上令人信服,在物理形态上也堪称精品,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文化研究成果,以一种易于接受、令人愉悦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文化类读物中的佼佼者,值得被更多人珍藏和细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