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寻找梦中的园 发现婺源 | ||
| 作者 | 武旭峰 | ||
| 定价 | 28.00元 | ||
| ISBN号 | 9787806535462 | ||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08-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0.300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本书从解读“婺”字开始,书中有山花烂漫的浪漫情怀,也有“理”“义”思想的人文关怀。该书是一本田园牧歌式的旅游类图书。婺源有“一路山花开上天”的春,“绿遍山原白满川”的夏,“白云红叶两悠悠”的秋,“扶得醉人归”的冬;有娇嫩欲滴、水清见底的大鄣山;有波澜不惊,见证爱情的鸳鸯湖;有美丽的水口,千年的古树;有马头墙的古民居,中的廊桥彩虹桥…… 该书又是婺源的人文读本。在婺源你可以接过朱子、汪公“理”“义”精神的火炬,去江湾镇会晤萧何的后人,触摸古老的“滕”字砖墙;去镇寻找“朱老屋”,尝尝虹井水的滋味;去延村感受“成吉思汗”的古风,探究“商宅”里隐藏的玄机;去坑头村体会山间茅屋书声琅的清新,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豪情…… 田园牧歌式的美景与徽州人文在简约朴实的文风里交融。有行走的文字拾趣和精美的图片以及写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入骨髓的挚爱。文字娓娓道来,意境清新脱俗但不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以简洁又生动的文字描写了婺源的方方面面,书中对“崇美尚文”的思想情趣,“敬、和、俭、静”的道德规范,“以理修身”的传之本,“以义处事”的人际关系,小桥流水、桃花深处、古道雄关,都写得引人入胜、引人入理。可以说,本书既是一本田园牧歌式的旅游类图书,又是婺源的人文读本,文字娓娓道来,意境清新脱俗,是旅游者的*好向导,还是旅游工作者与徽学爱好者的一本教材。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练,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指南那样,上来就急吼着告诉你“你应该去哪里看什么”,而是采用了非常松弛、近乎散文化的笔触,慢慢地将你引入到作者构建的情感地图中。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私人漫步,你跟着作者的脚步,时而驻足于某个不起眼的巷口,时而又被引领到一片开阔的田埂之上。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大量运用了感官的交织,比如描述清晨薄雾时,不仅写了“雾气缭绕”,更深入到雾气“沾衣的微凉”和“泥土混合着草木的清香”,这种全方位的沉浸感,让即便是对那个地方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构建起一个立体且鲜活的场景。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疲劳,反而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在路上”的悠然自得,而不是急于抵达终点。它教会我的不是路线,而是如何去“观看”和“感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其对“时间感”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地理空间,更是在描绘一个被时光精心雕刻的场所。作者似乎总能找到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细微线索,可能是墙角一块褪色的砖,也可能是某棵老树上刻下的模糊印记。他没有急于用现代的视角去评判或改造这些古老的事物,而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倾听它们承载的历史重量。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慢下来”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僵硬年代划分,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这种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深刻理解和传达,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旅游文学的持久价值。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人渴望去亲自探访,去感受那种被时间温柔包裹的独特氛围。
评分我发现作者在捕捉人文气息方面,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细腻观察力。他笔下的人物,那些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老人、在溪边浣衣的妇人,以及那些在古樟树下悠闲下棋的村民,都不是扁平的背景板,而是有着鲜明生命力的个体。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理解他们生活节奏背后的逻辑和哲学。例如,他对一句地方方言的记录和解析,就让我对当地人那种朴素又坚韧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风景记录,上升到了对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致敬和记录。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地方特色”并不仅仅在于那些著名的牌坊或古桥,更在于那些日常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的生活智慧和社区精神。读完后,我对“乡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体会,它不再是模糊的情感,而是由无数细小的、有温度的日常片段组成的。
评分这本书在文笔上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文学修养,完全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文学可以比拟的。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韵味,经常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带来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他似乎拥有将平凡事物赋予哲学意味的天赋,比如他描述一条看似普通的河流时,可以联系到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那种思辨的深度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语言的张力非常到位,时而如山涧清泉般灵动活泼,时而又如古井深潭般沉静内敛。特别是他对于光影变化的描摹,简直达到了大师级别,什么“午后三点的金色光线如何穿过竹林的缝隙,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几何图形”,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极致捕捉,让文字本身具备了画面感,甚至带上了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值得反复品读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那种水墨晕染出的意境,仿佛能透过纸面嗅到江南清晨的湿润空气,让人瞬间就被拉进了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文字的力量,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或压抑。随便翻开一页,里面的照片排布也极为讲究,不再是那种生硬的景区导览式罗列,而是精心挑选的角度和光影,每一张都像是一幅独立的摄影作品,讲述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比如有一张关于老屋檐角的特写,青苔斑驳,木纹清晰可见,那种时间的沉淀感,仅仅通过一张照片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比起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式记录,这本书显然更注重深度的美学表达。纸张的选取也很有考究,微微泛黄的哑光纸张,让阅读体验变得极为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简直是为慢阅读而生的佳作。光是捧着它,就觉得身心都得到了放松,那种仪式感,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