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约会单身女人:于秀超级访谈口述实录
定价:19.80元
作者:于秀
出版社: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8010094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海外不是中国女人的天堂,归去来兮的单身女人是否从此结束了梦魇?单身女人的坚强是用从容的笑容和真实的打拼来表达的,虽然代价高昂,但毕竟也是一种选择。单身女人有单身女人的游戏规则,诱惹时时存在,但决不是放纵自己的理由。
内容提要
她们大都有自己或很成功或小有成就的事业,有不错的受教育背景,也有不错的生存环境和朋友圈子。她的“年事已高”至今未婚,有的有过婚姻失败的经历却并不从此拒绝婚姻,无论她们的遭遇有什么样的不同,有一个特征把她们紧紧联结在一起,那就是目前的单身状态。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单身的生活有多苦有多难,她们从来不会为了一点点诱惑就迷失了自己。她们在城市里的钢筋水泥森林中挣扎,摸索,走着自己的路,闯荡着自己的人生。尽管有时候要为了一件衣服踌躇半天,可是为了孩子的学费,她们从来没有犹豫过,在她们的意识里,单亲妈角色比单身女人的身份更重要。她们懂得放弃却从来没有忘记责任。因为独立,所以很自尊,因为自尊所以很自爱,也许为此她们失去了很多机会,但她们从不说遗憾。也有沮丧的大醉三天的时候,但醉过以后是更成熟的清醒,女人的天性在她们身上因为没受到抑制而流露的更自然。那些敏感,那些脆弱,那些坚强,那些善解人意,使每一个单身女人身边都会有一大帮朋友,尽管她们在一起很少谈到爱情。可缺少了爱情滋润的女人是不会舞蹈的柳丝,因此,她们又在祈盼中等待,在等待中祈盼,那个翩然而至的男人何时不再翩然而去?
目录
我选择单易生活,是因为他给了我承诺——约会单身女人之一
我从92年就开始一个人生活儿——约会单身女人之二
孩子解决不了我的孤独,却让我不再害怕单身生活——约会单身女人之三
我们俩分开后都是一个人过——约会单身女人之四
我错过了女人有价值的时光——约会单身女人之五
我因为太看透男人而被婚姻拒绝——约会单身女人之六
我从来不希望别人知道我是单身女人——约会单身女人之七
无论在纽约,还是在悉尼,我习惯了一个人睡——约会单身女人之八
单身女人想要生活得更好这个要求并不过分——约会单身女人之九
也许因为我太成功了,男人都不敢靠近我——约会单身女人之十
我一直在等他回来——约会单身女人之十一
从结束了大学里的恋情,我就一直在寻找——约会单身女人之十二
我在单身女人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约会单身女人之十三
我一直把不结婚,坚持单身生活做为给儿子的补偿——约会单身女人之十四
我活到36岁才明白我应该有我自己——约会单身女人之十五
我的单身生活就是在他和她之间穿梭——约会单身女人之十六
我跟我的搭档合作了10年,他却另娶了一个与他一见钟情的女人——约会单身女人之十七
我在与男性的交往中积极主动,可是我依然单身——约会单身女人之十八
后记
作者介绍
于秀生于青岛,现定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主要创作作品: 长篇小说《缘》《逆火女人》《情爱花园》报告文学《遭遇下岗》《中国乞丐调查》《台湾老兵》《半路夫妻》《法律干预什么》《夜间行为》《说好不分手》《问题女孩》《问题男孩
文摘
序言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所传达出的那种“时代精神的侧写”。它不是教科书式的正面歌颂,也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复杂心境和生存哲学。通过这些口述,我们得以窥见普通人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韧性、妥协与坚持。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描述,虽然聚焦于个人经验,却折射出了整个社会风貌的变迁,比如对当时社会风气、人际关系、乃至日常物质生活的细致描摹,都为后世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一手且极具温度的佐证。它教会我的,不是历史的结论,而是历史过程中的“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这种基于个体经验的深刻洞察,比任何官方记录都要来得真实和震撼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那种质感就像是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老相册,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感里。字体排版也很有心思,主标题的字体粗犷有力,仿佛能听见受访者当年在采访中直陈观点时的那种坚定和略带沙哑的声调。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它不是那种高光亮白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自然的纹理,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干涩疲劳。侧边书脊的压痕工艺也相当精湛,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松动或者书页脱落的问题,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口述实录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整体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和对细节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重视,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难得的“克制感”。尽管口述实录往往容易因为情绪的饱满而显得过于煽情或口语化,但这本书的文字整理者显然做了大量的提炼工作。他们保留了受访者语言的地域特色和个人习惯用词,但又巧妙地过滤掉了那些冗余的、会打断阅读流畅性的表述。因此,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一种朴素的力量,那种力量源自于未经修饰的真实,但又经过了精准的文学化处理。它既有纪实文学的严谨性,又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作品的韵味,读起来既能学到历史知识,又能在文字的精妙中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对历史访谈不太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愿意沉浸其中,去品味那些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显示出高度的专业性和对口述历史的深刻理解。它没有按照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社会议题设置了章节主题,这使得不同人生阶段的经验和观点得以相互碰撞和印证。例如,关于“女性在职场边缘的突围”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跨度很大的访谈片段进行对比,这种横向的比较分析,比单纯的时间线叙事更能揭示出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如当年出行工具的匮乏、信息获取的困难,都被巧妙地融入了宏大的叙事背景中,这些“微观叙事”的补充,让人物形象瞬间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痕迹。你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份冰冷的文字稿,而是充满呼吸感的对话现场。有时候,为了还原当时那种尴尬或者情绪转折的关键点,作者会使用大量的省略号和短促的句子,那种戛然而止的留白,比任何长篇大论的描述都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你忍不住停下来,去揣摩“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一些关于社会变迁和个人选择的段落,叙述的张力被拉得极长,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坚守。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把自己代入了那个历史情境之中,跟着人物的脉搏一起跳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