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的牌楼牌坊——名城古韵
定价:55.00元
作者:马欣,曹立君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8050130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名城古韵》是一部试图采用新视角、新理念,系列介绍中国名城古建的丛书。对中外读者来说,它是出行必备的旅游指南,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是方便实用的工具书。
古代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宏伟壮丽的部分,几千年来,自然界的历史沧桑,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使仅存的古代建筑弥足珍贵。
《名城古韵》系列丛书展示了历史文化与古代建筑的融会,追溯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社会、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的渊源。
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建筑文化已成时尚,人们更需要了解古代建筑历史,了解当时人的生存环境。
本书的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将所拍摄的作品汇集成册,力图唤起更多人的关爱,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群组出现,气势磅礴、规模宏伟。作为单体建筑,牌坊在建筑布局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牌坊》:“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控制空间的建筑。”它以简约而细腻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牌坊源于古代的绰楔,古时曾用以旌表人物。《新五代史·李自论传》:“其量地之宜,高其外门,门安绰楔……使不孝不义者见之,可以悛心而易行焉。”它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或忠臣、孝子、节妇、烈女所建的纪念性建筑。
牌坊是独体建筑,有楼曰楼,无楼曰坊,即牌楼,牌坊。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桥头、园林、街道及商家店铺前,以木、砖、石、琉璃等材质建成,表面饰以精美的图案、彩绘和书法。
牌楼牌坊这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结晶。
本书以精美的图片再现了古都北京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牌楼牌坊。
本书采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同册出版。
目录
1 牌楼牌坊纵览
坛庙坊
陵墓坊
园林坊
寺观坊
桥道坊
其他类坊
2 牌楼牌坊的文化与艺术
造型之美
装饰之美
文化内涵
3 牌楼牌坊的结构与材质
牌楼牌坊的结构
牌楼牌坊的材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购买这本书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原本只是想找一些北京的旅游指南,没想到却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清记忆的窗户。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牌楼所蕴含的“场所精神”。它让我想起站在那些牌坊下,抬头仰望时,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对往昔的敬畏感——那是一种超越了单纯“看热闹”的情绪。无论是那些在十字路口见证了无数次人潮的巨大牌坊,还是隐藏在深巷中默默守护着某户人家荣耀的小牌坊,作者都赋予了它们应有的尊重和深度。阅读过程中,我甚至拿出地图,对照着书中的记录,去寻找那些现在可能已经难以辨认的地点,这种从书本到现实的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了。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向导,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触摸那些真正属于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深层美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完美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审美的愉悦。翻阅时,你会发现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画面显得拥挤,也不会让文字显得单薄。色彩的校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尤其是那些彩绘斗拱的部分,朱红、黛青、金箔的层次感被忠实地还原了,即便只是通过印刷品,你也能感受到原件的富丽堂皇。编者在版式设计上似乎也花了很多心思,例如,将一张巨大的全景牌楼照片横跨两页,气势磅礴,紧接着就是一张特写的吻兽细节图,这种“大景”与“微观”的交替,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视觉体验。这种精心的编排,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它鼓励读者放慢速度,去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一扫而过。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缺乏的。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触摸封面的纹理,就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砖石的厚重与沧桑。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极其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略带粗粝的触感,与书的主题——那些矗立在北京古老街巷间的牌楼牌坊——完美契合。摄影师的功力毋庸置疑,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影的运用简直出神入化。尤其是那些清晨或黄昏时分的抓拍,阳光斜斜地穿过牌坊的枋梁,拉出长长的影子,那种历史的凝重感和现代都市的喧嚣形成了奇异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在那些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雀替和匾额上,那些繁复的云纹、祥兽,甚至是岁月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触摸那份历史的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建筑,更像是在为这些沉默的木石结构做一次深情的“肖像摄影”,每一座牌楼都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故事”,读完后,我对北京的城市肌理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式的介绍,而是像一位资深的“老北京”带着你信步慢游,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笔触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牌楼的结构、形制和历史沿革,更着重于挖掘它们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涵。比如,某座节孝坊前,作者会穿插讲述那个时代对“德行”的推崇,让冰冷的建筑瞬间有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读到关于那些皇家御道上的牌坊时,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威仪,隔着书页都能扑面而来。最妙的是,作者总能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元素并置,比如在描述一处历经风雨的古旧牌坊时,镜头一转,背景里可能是现代高楼的玻璃幕墙,这种强烈的对比,恰恰是理解北京这座城市“古韵”与“新颜”共存的最佳注脚。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清泉般舒缓,时而如古钟般浑厚,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真的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和建筑细节有强烈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中的资料翔实程度令人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景观展示,更深入到牌坊的“骨骼”与“皮肤”。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斗拱、吻兽以及题额书法的细致考证。那些关于榫卯结构如何巧妙地支撑起庞大屋顶的图解,虽然文字描述不多,但配图的精准度足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中的智慧。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似乎跑遍了北京的角角落窝,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或已然残破的坊表,这无疑为城市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这些“遗珠”的照片,它们的残缺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保护的艰难。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部抢救性的文化记录,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下,仍有这些坚韧的文化脊梁在支撑着这座古都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