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经 | ||
| 定价 | 48.0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4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jhq2016718zhgxjd | |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中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现实自然、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
本书《道德经》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开头,之后有“注释”和“译文”两个板块,对字词的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融入通俗易懂的解读思想。另外,本书除了常有的字词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加入了“河上公”对道德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为读者们抛砖引玉,以其为伴为镜,协助自我来更好地阅读并理解《道德经》的主旨思想。
《史记》是中国史籍中,较有成就的著作之一,是“二十四中”的开篇之作。《史记》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底蕴zui为深厚,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文学名篇,并可将其作为政治著作阅读、品味。
本书的内容丰富,记述了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也写了下层人士的生活,是一部浩瀚的著作。全书使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几种体例,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记述的是从上古到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总结。司马迁曾自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总写作风格,是我国古代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史记》中渗透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入世精神,有百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有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也有提倡仁政,批判暴政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部的、影响深远的著作。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鬼谷子》一书是鬼谷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纵横游说之术的高度总结,是纵横家理论争鸣的quan wei之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下卷含《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三篇。此外还佚失《转丸》、《胠乱》两篇。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中卷以言辩游说为重点,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核心。下卷是上、中两卷的基础,是它们的思想指导。鬼谷子在书中讲授了不少政治斗争权术,其中zui重要的是取宠术、制君术、交友术和制人术。因此,《鬼谷子》堪称是一部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权谋的智慧宝典,一直被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di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捭阖
反应di二
内揵di三
抵巇di四
飞箝di五
忤合di六
揣篇di七
摩篇di八
权篇di九
谋篇di十
决篇di十一
符言di十二
转丸di十三
胠乱di十四
本经阴符七术
盛神法五龙
养志法灵龟
实意法螣蛇
分威法伏熊
散势法鸷鸟
转圆法猛兽
损兑法灵蓍
持枢
中经
附录
鬼谷子学生小传
一、孙膑——摘自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二、苏秦
——《史记·苏秦列传》
三、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史 记 目录】
周本纪……………………… 005
项羽本纪…………………… 009
高祖本纪…………………… 015
吕后本纪…………………… 020
礼书………………………… 027
乐书………………………… 033
律书………………………… 040
吴太伯世家………………… 045
齐太公世家………………… 050
晋世家……………………… 055
孔子世家…………………… 061
陈涉世家…………………… 067
外戚世家…………………… 072
苏秦列传…………………… 077
魏公子列传………………… 082
吕不韦列传………………… 087
李斯列传…………………… 092
淮阴侯列传………………… 095
李将军列传………………… 100
匈奴列传…………………… 105
南越列传…………………… 112
东越列传…………………… 119
朝鲜列传…………………… 123
西南夷列传………………… 127
司马相如列传……………… 134
儒林列传…………………… 140
游侠列传………………… 148
太史公自序………………… 153
上篇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我前阵子偶然翻到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史的画册,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本身,厚重的铜版纸配上手工缝制的书脊,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罗列名家的生平,而是着重探讨了美第奇家族作为艺术赞助人,如何通过资金和影响力,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美学风尚和艺术主题。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不仅仅从神话寓意解读,更深入地挖掘了当时新柏拉图主义思潮对画面构图和人物比例的影响,甚至对比了不同时期委托人对作品细节要求的微妙变化。里面的插图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很多细节放大后观察,能清晰看到颜料层叠的肌理,那种油画特有的光泽感仿佛要从纸面上溢出来。这本书的叙事流畅而优美,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浪漫,让你感觉仿佛亲身站在美第奇宫的庭院里,感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蓬勃朝气。
评分我入手了一本专门探讨古代酿酒技术的学术专著,名字叫《从高粱到琼浆:欧亚大陆早期谷物发酵史》。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化学分析和考古报告的堆砌,没想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他将酿酒过程视为早期人类对自然界进行“驯化”的第一个宏大工程。书中详细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麦啤酒、中国早期的黄酒和安第斯山脉的奇恰酒的制作工艺,不仅有详细的工艺流程图解,还有对不同发酵菌群的分子生物学推测。最有趣的是,作者还探讨了“醉酒”在不同古代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指出酒精的获取和使用,往往是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的图表制作非常专业,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路径图,即便我没有深厚的生化背景,也能大致理解其逻辑所在。它颠覆了我对“酒”的传统认知,让它从一种饮品,变成了一种理解人类文明早期社会形态的独特视角。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日本战后建筑哲学的随笔集,书名比较抽象,叫做《空与物的辩证》。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受禅宗美学和侘寂观的影响,他探讨的不是如何盖一座漂亮的大楼,而是建筑如何与环境、与居住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他反复强调“留白”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空间美感,在于那些未被填充的部分,在于光影在室内投下的动态轨迹。书中对矶崎新和安藤忠雄的作品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分析安藤的“光之教堂”,作者没有过多赞美混凝土的粗粝感,而是深入剖析了那道十字形的切割光束,如何成为宗教体验在世俗空间中的载体,将人瞬间从日常琐碎中抽离。文字如同散文诗一般,非常注重节奏和意境的营造,读起来需要慢下来,去体会那种静谧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对于那些想寻找建筑设计中精神内核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剂清醒剂,它教你如何“看”而不是简单地“观赏”空间。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据说是“年度必读”的社科类书籍,叫做《社会结构与现代性批判》。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福柯和布尔迪厄的研究有深入的理解,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现代社会并非如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那般,是一个理性的、进步的载体,反而是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过程中,构建了一种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权力运作体系。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那些晦涩但又充满洞察力的论述中,尤其是在分析“规训权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细节,比如教育、医疗乃至休闲娱乐时,那种被深刻剖析的清醒感让人不寒而栗。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充满了学术性的推演和大量的案例支撑,绝非那种肤泛的畅销书可以比拟。不过,对于初次接触社会学理论的读者来说,门槛确实有点高,里面的术语和理论框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消化,但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绝对是物超所值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逼迫你去重新审视你习以为常的世界,让你明白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社会规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力量博弈和历史建构的结果。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极地探险的纪实文学,书名叫《冰封的回响:人类与北纬八十度的搏斗》。这可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煽情小说,而是纯粹的、残酷的生存记录。作者收集了大量早期探险队留下的日志、信件,甚至是船只残骸中的拓片,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重现了那些船只被困在流冰中,物资耗尽,队员们在极夜中挣扎求生的真实场景。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意志力”的描写,书中详细记录了探险队员如何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每天记录数据、维护设备,那种超越生理极限的坚持,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现代人在日常小挫折面前的脆弱。这本书的排版很用心,时不时穿插着一些当时绘制的粗糙地图和人物素描,粗粝的质感和文字的描述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萧瑟感。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你会觉得,脚下的暖气都变得无比珍贵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