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此物相思:古典诗词的爱情体验
定价:28.00元
作者:张曼娟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3862852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此物相思:古典诗词的爱情体验》是台湾畅销书作家张曼娟的新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体验。《此物相思:古典诗词的爱情体验》以王维的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相思。”开篇,二十个字,二十首古诗,二十个爱情故事,通过古今爱情故事的对比,阐述了古典爱情新主义——要谦卑的体会爱情,回味爱情。
目录
目录 序 此物相思——宛如绝句
因为隐密,所以炙烈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细微又巨大,爱的超感应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相爱,才能一直爱下去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距离是美感,也是智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无爱的心灵多荒凉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
此时此地,正好遇见你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一无所有,依然相信爱
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难以抗拒的诱惑 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
爱到深处愈惶恐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因为被爱,才有任性的权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不能忍受的也包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爱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恶质的分手,毁坏一切美好
江已东流,哪肯更西流
一直在那里,只等你回头认取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便是死亡也不会消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心中长存,初见的美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当成末世一样,深深相爱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情书是恒久的抒情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持之以恒的浪漫,珍贵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爱的出发,奇幻的旅程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作者介绍
张曼娟: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畅销作家,也是具知名度与受欢迎的华文女作家,作品畅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华人地区。作品有《海水正蓝》、《你是我生命的缺口》、《不说话,只作伴》、《人间好时节》、《时光词场》等多部。
文摘
那女子将发丝松松挽成一个髻,脂粉也只是淡淡地妆扮着,却自有一种慵懒妩媚的情味。随着音乐起舞的她,一袭青翠衣裳,如烟似雾,笼罩着轻盈的体态。她的舞姿和情思,也像是风中飞扬的柳絮那样,引人遐思,却又飘忽不定。这样的一场相见,还不如不相见,只惹来无限相思;这样似有若无的情意,带来许多烦恼,还不如无情的好。笙歌停止了,欢聚已散场,沉醉酒乡的我刚刚醒来,听不见一点人声笑语,只看见深深庭院中,月儿斜斜地照着。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历时近二十年,他主持编纂了史书经典《资治通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皆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典型的儒家模范生。儒家模范生可不是不知变通的,从司马光童年时打破水缸营救同伴,便可看出他的聪敏机变,临危不乱。 司马光出身仕宦之家,他坚持作官就要作好官;做事便要做大事,一生清廉为国,树立了“清如水,直如矢”的典范。神宗时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在洛阳辛勤著作,耗费极大心力编写完成了中国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当他投入著作时,废寝忘食,夫人为了让他舒散一下身心,元宵节特别邀他一起赏灯。司马光不愿出门,反问夫人:“出门做什么?”夫人回答:“看灯啊。”司马光抬头说道:“家里不是有灯吗?”夫人仍不死心:“看灯,还能看人。”司马光指指自己:“我不是人吗?”说完,片刻不耽误,又专心回到庞大的历史空间中了。 夫人因为没生儿子,特别为司马光娶了一个小妾,无心纳妾的司马光从不理睬家中多出来的年轻美女。夫人只好将小妾盛妆打扮,趁夜送进书房中,无奈小妾想尽办法引起他的注意,却都是白费力气。因此,一直有人认为司马光是个不解风情的家伙,与他的号「迂叟」名实相符。其实,司马光固然是个工作狂,却与妻子感情深笃,他不找任何借口蓄妾,或许也是对于妻子的忠诚专一。 从这阕词〈西江月〉里,看得出他绝不是个不解风情的迂腐老头,对于情爱的飘忽暧昧,捉摸不定,为人们带来的苦恼和各种滋味,都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因此想象,司马光埋首书堆的某个夜晚,他曾抬起头,看见院落里斜月的映照,而想起了那双慵懒妩媚的眼睛,于是,恍惚的怔忡了。
……
序言
目录 序 此物相思——宛如绝句
因为隐密,所以炙烈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细微又巨大,爱的超感应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相爱,才能一直爱下去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距离是美感,也是智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无爱的心灵多荒凉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
此时此地,正好遇见你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一无所有,依然相信爱
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难以抗拒的诱惑 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
爱到深处愈惶恐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因为被爱,才有任性的权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不能忍受的也包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爱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恶质的分手,毁坏一切美好
江已东流,哪肯更西流
一直在那里,只等你回头认取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便是死亡也不会消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心中长存,初见的美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当成末世一样,深深相爱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情书是恒久的抒情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持之以恒的浪漫,珍贵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爱的出发,奇幻的旅程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营造了一种非常利于沉浸阅读的氛围。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似乎懂得如何“做减法”。在面对复杂的情感纠葛时,他总能提炼出最核心的那个意象或那一句点睛之笔,然后围绕它进行深入的阐释,而不是将一堆旁征博引的材料堆砌起来。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诗词的读者,也不会感到压迫感。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视角上的拓展。在阅读传统爱情故事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代入到“主角”的视角,而这本书鼓励我们去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史的维度去观看这些情感的潮起潮落。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爱情观的演变对比分析,就让我清晰地看到,即便“爱”这个字眼不变,社会对它的定义和约束是如何随着历史更迭而悄然发生偏移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时间如何塑造情感表达”的社会观察录。
评分坦白说,这类主题的书籍市面上并不少见,很多都倾向于将古典文学“速食化”,追求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的情感冲击。但《此物相思》显然走了一条更为沉静和内敛的路线。它更像是一部慢煮的汤品,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层次丰富的滋味。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讨论那些“闺怨”题材时的笔法,处理得极为克制。他没有一味地强调女性的哀怨和等待,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等待背后所蕴含的对承诺的坚守,以及在漫长时光中对自我情感价值的确认。这种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薄的“相思”主题,立刻拥有了哲学上的厚度和人性上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写下这些诗句的诗人或词人,他们在月光下、孤灯旁,是如何将那份难以言喻的愁绪凝练成寥寥数语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诗词的“美”,更揭示了美背后的那份“真”——真实而又沉甸甸的人类情感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印象,简直像是在参加一场精心布置的文学沙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墨香。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与其说是在“讲解”,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共情”之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诗词进行剖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跨度。他既能深入挖掘那些篇幅不长、意境深远的五言绝句中的微妙情绪,也不会放过那些叙事性强、情感充沛的长篇乐府诗。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许多解读诗词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典故的挖掘,让读者迷失在历史的细节中;要么过于滥情地发挥想象,使得原诗的光芒被过度渲染而失真。而这本书仿佛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支点,它既尊重文本本身的历史重量,又擅长用现代人的情感触角去触碰那些古老的脉搏。当我读到关于“别离”主题的章节时,那种被诗句精准击中的感觉,让我几乎要放下书本,去回忆自己某次与挚爱分别的场景。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提供一个情感的参照系,让我们知道,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具有永恒性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知识获取之外的“审美愉悦”。很多时候,我们读诗词,只是被旋律和意境所吸引,停留在表层的感动。而这本书,则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诗词深藏的“情感机械结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书本就感觉一切都明白了的“速食知识”,而更像是一次长期的对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再去重温那些熟悉的诗句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作者对某些特定意象的解读——比如“流水”不再只是水流,而是被赋予了时间不可逆转的重量;“残月”也不再是简单的月亮状态,而是象征着情感的未尽或遗憾。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一本优秀文学解读作品的真正力量所在。它没有强行灌输观点,而是通过精妙的阐释,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敏感度和情感共鸣能力。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与那些古典的灵魂之间,似乎建立了一种更直接、更深刻的默契。
评分这本关于古典诗词爱情体验的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子浓郁的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分析,毕竟要深入讲解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少不得要有些繁复的考据和理论支撑。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却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作者显然不是想做一个冷冰冰的解读者,而是更像一位引路人,带着我们这些现代读者,重新回到那个情愫暗涌的年代。他巧妙地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章,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脉络中去审视。比如,讲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它不再仅仅是《诗经》里的一句标语,而是被赋予了那个时代对美好伴侣的深层期盼与克制的美感。我想,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爱情“现代化”,而是让我们体验了古人处理情感的细腻与含蓄。那种爱而不得的怅惘,那种相逢后的欣喜,都被诗词的音韵和意象切割得无比清晰,仿佛我们能透过文字的屏障,嗅到那幽微的、带着历史尘埃的芬芳。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即便是千年前的爱恋,其核心的悸动与挣扎,与我们今日并无二致,只是表达的方式,被冠上了古典的华丽外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