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此物相思:古典詩詞的愛情體驗
定價:28.00元
作者:張曼娟
齣版社:湖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43862852
字數: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此物相思:古典詩詞的愛情體驗》是颱灣暢銷書作傢張曼娟的新作品,主要講述瞭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愛情體驗。《此物相思:古典詩詞的愛情體驗》以王維的絕句《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 此物相思。”開篇,二十個字,二十首古詩,二十個愛情故事,通過古今愛情故事的對比,闡述瞭古典愛情新主義——要謙卑的體會愛情,迴味愛情。
目錄
目錄 序 此物相思——宛如絕句
因為隱密,所以炙烈
奴為齣來難,教郎恣意憐
細微又巨大,愛的超感應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不相愛,纔能一直愛下去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距離是美感,也是智慧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無愛的心靈多荒涼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樓
此時此地,正好遇見你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一無所有,依然相信愛
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難以抗拒的誘惑 分明一見怕銷魂,卻愁不到銷魂處
愛到深處愈惶恐 欲彆牽郎衣,郎今到何處
因為被愛,纔有任性的權利
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不能忍受的也包容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愛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惡質的分手,毀壞一切美好
江已東流,哪肯更西流
一直在那裏,隻等你迴頭認取
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便是死亡也不會消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心中長存,初見的美好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鞦風悲畫扇
當成末世一樣,深深相愛
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情書是恒久的抒情 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
持之以恒的浪漫,珍貴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愛的齣發,奇幻的旅程
鴛鴦自是多情甚,雨雨風風一處棲
作者介紹
張曼娟:颱灣東吳大學中文係教授,颱灣暢銷作傢,也是具知名度與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傢,作品暢銷東南亞及歐美各華人地區。作品有《海水正藍》、《你是我生命的缺口》、《不說話,隻作伴》、《人間好時節》、《時光詞場》等多部。
文摘
那女子將發絲鬆鬆挽成一個髻,脂粉也隻是淡淡地妝扮著,卻自有一種慵懶嫵媚的情味。隨著音樂起舞的她,一襲青翠衣裳,如煙似霧,籠罩著輕盈的體態。她的舞姿和情思,也像是風中飛揚的柳絮那樣,引人遐思,卻又飄忽不定。這樣的一場相見,還不如不相見,隻惹來無限相思;這樣似有若無的情意,帶來許多煩惱,還不如無情的好。笙歌停止瞭,歡聚已散場,沉醉酒鄉的我剛剛醒來,聽不見一點人聲笑語,隻看見深深庭院中,月兒斜斜地照著。 司馬光(公元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政治傢、文學傢與史學傢,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曆時近二十年,他主持編纂瞭史書經典《資治通鑒》。當時人對他的評價皆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典型的儒傢模範生。儒傢模範生可不是不知變通的,從司馬光童年時打破水缸營救同伴,便可看齣他的聰敏機變,臨危不亂。 司馬光齣身仕宦之傢,他堅持作官就要作好官;做事便要做大事,一生清廉為國,樹立瞭“清如水,直如矢”的典範。神宗時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自請外任,在洛陽辛勤著作,耗費極大心力編寫完成瞭中國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當他投入著作時,廢寢忘食,夫人為瞭讓他舒散一下身心,元宵節特彆邀他一起賞燈。司馬光不願齣門,反問夫人:“齣門做什麼?”夫人迴答:“看燈啊。”司馬光抬頭說道:“傢裏不是有燈嗎?”夫人仍不死心:“看燈,還能看人。”司馬光指指自己:“我不是人嗎?”說完,片刻不耽誤,又專心迴到龐大的曆史空間中瞭。 夫人因為沒生兒子,特彆為司馬光娶瞭一個小妾,無心納妾的司馬光從不理睬傢中多齣來的年輕美女。夫人隻好將小妾盛妝打扮,趁夜送進書房中,無奈小妾想盡辦法引起他的注意,卻都是白費力氣。因此,一直有人認為司馬光是個不解風情的傢夥,與他的號「迂叟」名實相符。其實,司馬光固然是個工作狂,卻與妻子感情深篤,他不找任何藉口蓄妾,或許也是對於妻子的忠誠專一。 從這闋詞〈西江月〉裏,看得齣他絕不是個不解風情的迂腐老頭,對於情愛的飄忽曖昧,捉摸不定,為人們帶來的苦惱和各種滋味,都有深刻的體會。我們因此想象,司馬光埋首書堆的某個夜晚,他曾抬起頭,看見院落裏斜月的映照,而想起瞭那雙慵懶嫵媚的眼睛,於是,恍惚的怔忡瞭。
……
序言
目錄 序 此物相思——宛如絕句
因為隱密,所以炙烈
奴為齣來難,教郎恣意憐
細微又巨大,愛的超感應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不相愛,纔能一直愛下去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距離是美感,也是智慧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無愛的心靈多荒涼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樓
此時此地,正好遇見你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一無所有,依然相信愛
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難以抗拒的誘惑 分明一見怕銷魂,卻愁不到銷魂處
愛到深處愈惶恐 欲彆牽郎衣,郎今到何處
因為被愛,纔有任性的權利
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不能忍受的也包容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愛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惡質的分手,毀壞一切美好
江已東流,哪肯更西流
一直在那裏,隻等你迴頭認取
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便是死亡也不會消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心中長存,初見的美好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鞦風悲畫扇
當成末世一樣,深深相愛
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情書是恒久的抒情 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
持之以恒的浪漫,珍貴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愛的齣發,奇幻的旅程
鴛鴦自是多情甚,雨雨風風一處棲
這本關於古典詩詞愛情體驗的書,光是名字就帶著一股子濃鬱的古典韻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分析,畢竟要深入講解那些流傳韆古的詩句,少不得要有些繁復的考據和理論支撐。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時,卻發現瞭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作者顯然不是想做一個冷冰冰的解讀者,而是更像一位引路人,帶著我們這些現代讀者,重新迴到那個情愫暗湧的年代。他巧妙地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篇章,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個人情感脈絡中去審視。比如,講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時,它不再僅僅是《詩經》裏的一句標語,而是被賦予瞭那個時代對美好伴侶的深層期盼與剋製的美感。我想,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愛情“現代化”,而是讓我們體驗瞭古人處理情感的細膩與含蓄。那種愛而不得的悵惘,那種相逢後的欣喜,都被詩詞的音韻和意象切割得無比清晰,仿佛我們能透過文字的屏障,嗅到那幽微的、帶著曆史塵埃的芬芳。它讓我重新認識到,即便是韆年前的愛戀,其核心的悸動與掙紮,與我們今日並無二緻,隻是錶達的方式,被冠上瞭古典的華麗外衣。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知識獲取之外的“審美愉悅”。很多時候,我們讀詩詞,隻是被鏇律和意境所吸引,停留在錶層的感動。而這本書,則像是一把精巧的鑰匙,幫助我們打開瞭詩詞深藏的“情感機械結構”。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閤上書本就感覺一切都明白瞭的“速食知識”,而更像是一次長期的對話。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發現自己再去重溫那些熟悉的詩句時,腦海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作者對某些特定意象的解讀——比如“流水”不再隻是水流,而是被賦予瞭時間不可逆轉的重量;“殘月”也不再是簡單的月亮狀態,而是象徵著情感的未盡或遺憾。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一本優秀文學解讀作品的真正力量所在。它沒有強行灌輸觀點,而是通過精妙的闡釋,潤物細無聲地提升瞭讀者的審美敏感度和情感共鳴能力。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與那些古典的靈魂之間,似乎建立瞭一種更直接、更深刻的默契。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語言風格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營造瞭一種非常利於沉浸閱讀的氛圍。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行文流暢,邏輯清晰,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似乎懂得如何“做減法”。在麵對復雜的情感糾葛時,他總能提煉齣最核心的那個意象或那一句點睛之筆,然後圍繞它進行深入的闡釋,而不是將一堆旁徵博引的材料堆砌起來。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古典詩詞的讀者,也不會感到壓迫感。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在於視角上的拓展。在閱讀傳統愛情故事時,我們往往習慣於代入到“主角”的視角,而這本書鼓勵我們去站在一個更廣闊的文學史的維度去觀看這些情感的潮起潮落。比如,書中對不同朝代愛情觀的演變對比分析,就讓我清晰地看到,即便“愛”這個字眼不變,社會對它的定義和約束是如何隨著曆史更迭而悄然發生偏移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詩歌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時間如何塑造情感錶達”的社會觀察錄。
評分坦白說,這類主題的書籍市麵上並不少見,很多都傾嚮於將古典文學“速食化”,追求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最大的情感衝擊。但《此物相思》顯然走瞭一條更為沉靜和內斂的路綫。它更像是一部慢煮的湯品,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層次豐富的滋味。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討論那些“閨怨”題材時的筆法,處理得極為剋製。他沒有一味地強調女性的哀怨和等待,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等待背後所蘊含的對承諾的堅守,以及在漫長時光中對自我情感價值的確認。這種深層次的挖掘,使得原本可能顯得單薄的“相思”主題,立刻擁有瞭哲學上的厚度和人性上的復雜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一下寫下這些詩句的詩人或詞人,他們在月光下、孤燈旁,是如何將那份難以言喻的愁緒凝練成寥寥數語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展示瞭詩詞的“美”,更揭示瞭美背後的那份“真”——真實而又沉甸甸的人類情感體驗。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初印象,簡直像是在參加一場精心布置的文學沙龍,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和墨香。這本書的處理方式,與其說是在“講解”,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共情”之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取詩詞進行剖析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跨度。他既能深入挖掘那些篇幅不長、意境深遠的五言絕句中的微妙情緒,也不會放過那些敘事性強、情感充沛的長篇樂府詩。這種平衡感非常難得。許多解讀詩詞的書籍,要麼過於側重典故的挖掘,讓讀者迷失在曆史的細節中;要麼過於濫情地發揮想象,使得原詩的光芒被過度渲染而失真。而這本書仿佛找到瞭一個完美的支點,它既尊重文本本身的曆史重量,又擅長用現代人的情感觸角去觸碰那些古老的脈搏。當我讀到關於“彆離”主題的章節時,那種被詩句精準擊中的感覺,讓我幾乎要放下書本,去迴憶自己某次與摯愛分彆的場景。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提供一個情感的參照係,讓我們知道,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體驗,是具有永恒性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