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 9787030546869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 97870305468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继光,栾锡武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勘探
  • 储层预测
  • 保幅处理
  • 地球物理
  • 油气勘探
  • 地震数据处理
  • 勘探技术
  • 储层建模
  • 地震反演
  • 油藏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6869
商品编码:29904120418
包装:平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 作者 李继光,栾锡武
定价 19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46869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脊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从正演模拟出发详细叙述了地震保幅处理评价准则的制定不同保幅分析评价方法的建立,在关键处理环节保幅性分析与评价基础上,对保幅能力相对较低的技术环节,通过优选已有的处理技术、流程、参数及新技术研发,形成了完整的面向岩性储层精细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经大量的实际生产应用,得到了较好效果。《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述及的技术成果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1.1 地震保幅处理的意义 1
1.2 地震保幅处理的定义 1
1.3 地震波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3
1.3.1 地震波的振幅 3
1.3.2 地震波的频率 4
1.3.3 地震波的相位 4
1.4 保幅处理应树立的理念 5
1.5 地震保幅处理的必要性 6
1.5.1 勘探形势发展的需要 6
1.5.2 高精度储层预测的需要 7
第2章 地震保幅评价模型建立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8
2.1 黏弹介质中可变空间网格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 8
2.1.1 方法研究 10
2.1.2 数值试验 13
2.2 砂岩储层模型地震模拟与地震波特征 21
2.2.1 模型设计与观测方式 21
2.2.2 砂岩储层特征提取 22
2.3 地震保幅评价二维数据模型建立 29
2.3.1 河道砂模型的建立 29
2.3.2 砂砾岩体模型的建立 32
2.3.3 复杂断块模型的建立 34
2.3.4 模型正演模拟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36
2.4 小结 45
第3章 地震保幅评价准则建立与保幅分析方法研究 47
3.1 保幅处理评价准则 47
3.2 保幅处理判别方法 50
3.2.1 相减法(残差法) 51
3.2.2 时频分析方法 53
3.2.3 振幅曲线对比法 55
3.2.4 振幅比计算法 58
3.2.5 子波一致性相关分析法 58
3.2.6 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法 61
3.2.7 切片分析法 62
3.2.8 合成记录法 63
3.2.9 AVO 属性分析法 64
3.2.10 波阻抗与测井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方法 65
3.3 地震保幅分析系统建立 67
3.3.1 主要技术依据 67
3.3.2 三维沿层属性分析 67
3.3.3 三维沿层信噪比分析技术 74
3.3.4 残差分析技术 78
3.3.5 子波属性分析技术 78
3.3.6 时变频率分析 80
3.3.7 井点合成记录与AVO/AVA关系生成 81
3.3.8 目的层段AVO/AVA关系保持特性监测 81
3.4 小结 82
第4章 现有关键处理技术的保幅性研究 83
4.1 地震补偿类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83
4.1.1 道均衡技术保幅性分析 84
4.1.2 增益类技术保幅性分析 84
4.1.3 振幅补偿类技术保幅性分析 88
4.1.4 小结 98
4.2 叠前去噪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99
4.2.1 频率空间域压制面波(FXS) 100
4.2.2 工业电去除、单频噪声压制、压制工业电干扰 105
4.2.3 分频带振幅统计的自适应噪声衰减技术 111
4.2.4 Radon 变换压制多次波 114
4.2.5 F-K 域压制相干噪声 123
4.2.6 保幅去噪模块小结 130
4.3 不同反褶积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131
4.3.1 反褶积保幅性评价方法 132
4.3.2 反褶积保幅性分析评价 133
4.3.3 不同反褶积类型保幅性分析 138
4.3.4 反褶积参数的保幅性分析 140
4.3.5 反Q 滤波技术保幅性评价分析 151
4.3.6 谱白化技术保幅性评价分析 155
4.3.7 实际资料保幅性分析 157
4.3.8 小结 161
4.4 地震波成像处理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162
4.4.1 成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保幅性研究 163
4.4.2 采集因素对成像保幅性的影响研究 169
4.4.3 偏移成果的保幅性评价实例 177
4.4.4 小结 179
第5章 保幅新技术开发及模块研制 180
5.1 时频空间域波形一致性校正技术研究 180
5.1.1 广义S 变换时频分析技术 181
5.1.2 基于广义S 变换的频率补偿基本原理 182
5.1.3 STFT、小波变换和S 变换分频方法对比 184
5.1.4 时频空间域波形一致性能量补偿方法实现思路 187
5.1.5 实际资料应用测试 189
5.1.6 小结 195
5.2 自适应谱模拟反褶积技术研究 196
5.2.1 传统谱模拟反褶积技术基本原理 196
5.2.2 谱模拟参数优选原则 197
5.2.3 传统谱模拟反褶积方法技术缺陷 199
5.2.4 谱模拟技术改进策略 199
5.2.5 自适应谱模拟反褶积技术 204
5.2.6 小结 215
5.3 三维FK 保幅性叠前道内插技术研究 216
5.3.1 保幅性叠前道内插基本原理 216
5.3.2 空缺数据道的内插重建 219
5.3.3 数据内插分类 221
5.3.4 保幅性三维傅里叶变换叠前道内插应用效果分析 230
5.3.5 小结 233
第6章 面向储层精细预测的保幅处理流程建立及应用研究 235
6.1 保幅处理流程建立——以罗家-2009 高精度三维为例 235
6.1.1 研究区地质特点分析 235
6.1.2 以往处理流程分析 237
6.1.3 关键处理环节配置关系研究 240
6.1.4 关键处理模块的保幅性分析及应用 244
6.1.5 研究区保幅流程建立 262
6.2 保幅处理流程建立——以垦东1 三维研究区为例 263
6.2.1 垦东1 三维研究区概况 263
6.2.2 资料分析 264
6.2.3 以往处理流程分析 264
6.2.4 关键处理环节保幅配置关系研究 265
6.2.5 关键处理步骤保幅性分析 272
6.3 邵家沙四段上灰岩储层应用效果分析 283
6.3.1 储层分布及成藏特征分析 283
6.3.2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技术 285
6.3.3 优化前后效果分析 286
6.3.4 储层预测成果 288
6.3.5 小结 290
6.4 垦东北馆上河道砂岩储层应用效果分析 290
6.4.1 储层敏感参数及正演特征分析 291
6.4.2 储层预测技术 294
6.4.3 叠前反演储层预测技术 299
6.4.4 储层综合解释评价 301
6.4.5 小结 302
参考文献 303

   编辑推荐
储集层,地震勘探,研究

   文摘

   序言




地球的脉搏:探寻油气藏的隐秘印记 在浩瀚的地球深处,蕴藏着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宝贵能源——石油和天然气。而要精准地找到这些“地下的宝藏”,勘探者们依赖于一项尖端的技术:地震勘探。这项技术如同为地球进行一次无创的“体检”,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绘制地下复杂的构造图像。然而,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中,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充满了挑战,信号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衰减,导致原始记录中的“印记”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准确解读。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其中“保幅处理”更是地震勘探领域的一项核心追求。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保留地震波在地下反射和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振幅信息,因为这些振幅信息蕴含着关于地下岩石性质、流体充填状况的关键线索,是判断油气藏潜力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问题的根源——地震信号的扭曲与衰减 地震勘探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向地下发射人工地震波,然后接收这些地震波在不同地层界面反射回来的信号。这些反射信号的强度、时差和波形,都携带着关于地下结构和物质成分的信息。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多路径传播效应是信号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并非总是沿着直线前进。它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介质,如裂缝、夹层、不规则的界面等,导致地震波发生衍射、散射,并产生多条传播路径。当这些携带不同信息的信号汇聚到接收点时,就会相互干涉,使得原始的反射信息被扭曲,难以辨别。 其次,能量的衰减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地震波在穿过地层时,能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这种衰减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非弹性衰减,即地震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损耗;另一种是球面扩散,即地震波的能量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而均匀分布,导致在接收点接收到的能量减弱。此外,地表介质的非均匀性,如松散的土壤、岩石的差异等,也会吸收或散射地震波能量,进一步降低信号的信噪比。 第三,仪器和环境的噪声也是干扰因素。地震仪器的固有噪声、外界的干扰(如交通、风雨、工业活动等)都会叠加在真实的地震信号上,形成噪声。这些噪声的存在,使得从原始记录中提取微弱的油气藏信号变得尤为困难。 最后,偏移成像过程中带来的几何畸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并非总是垂直于地层界面,存在倾斜和弯曲。如果处理过程中没有准确地将接收到的信号“归位”到其真实的地下位置,就会产生成像的偏差,影响对地下构造的准确判断。 这些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们接收到的地震数据往往是原始信号经过“过滤”和“扭曲”后的产物。如果没有有效的处理手段,就如同试图从模糊不清的 X 光片中诊断病情,其准确性将大打其量。 第二章:保幅处理的意义——让“真实”的信号说话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保幅”呢?“幅”在这里指的是地震波的振幅,也就是地震记录的“高度”。在地震勘探中,振幅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地震波能量的强弱。而能量的强弱,又与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速度、孔隙度)以及岩石中充填的流体(如水、油、气)紧密相关。 例如,一块充满油的砂岩,其地震波反射的振幅通常会与一块充满水的砂岩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正是地震勘探家寻找油气藏的“线索”之一。如果振幅信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被过度放大或压制,那么这些重要的“线索”就可能被误导或丢失。 保留真实的振幅信息,意味着: 更准确的岩性识别: 不同岩石类型对地震波的反射振幅存在差异。保幅处理有助于更精确地区分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等不同岩性,为判断储层范围提供依据。 更可靠的流体识别: 油、气、水在地震波反射的振幅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天然气常常会引起地震波振幅的异常增高,这被称为“气烟”或“亮斑”。保幅处理能够更好地保留这些指示流体性质的振幅特征。 更精确的储层物性评价: 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往往与地震波的振幅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保幅处理,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储层的物性参数,为油气藏的产量预测提供更可靠的基础。 更精细的构造解释: 地震波振幅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地下构造的细节,如断层、褶皱的规模和形态。保幅处理有助于更清晰地揭示这些构造特征,为油气藏的精细部署提供帮助。 支持更高级的解释技术: 许多先进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地震属性分析、反演等,都高度依赖于地震数据的振幅信息。保幅处理是这些高级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 简单来说,保幅处理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地“还原”地震波在地下真实传播和反射时所携带的原始能量信息,不让数据处理过程本身成为“误导者”。它就像是为地震数据“正名”,让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世界的“脉搏”。 第三章:保幅处理的挑战——技术与实践的博弈 然而,实现真正的“保幅”,并非易事。如前所述,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扭曲和衰减,要将这些信号“拨乱反正”,恢复其原始的振幅信息,需要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数学算法和处理流程。 主要挑战包括: 精确的地震波速度模型: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建立一个准确的地下速度模型是进行保幅处理的基础。速度模型的不准确,会导致信号在时间上的“归位”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振幅的计算。 复杂的衰减机制: 地震波的衰减机制非常复杂,受地层性质、频率、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要精确地量化和补偿这些衰减,需要深入的地质理解和先进的衰减模型。 噪声的压制与信号的保留: 在压制噪声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真实的地震信号,特别是微弱的反射信号,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过度压制噪声可能会损伤有用的信号,而噪声的残留则会干扰振幅的准确计算。 仪器误差的补偿: 不同地震仪器的响应特性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影响记录到的振幅。对这些仪器误差进行精确的补偿,也是保幅处理的重要环节。 多方位、多频率的综合处理: 现代地震勘探通常采集多方位、多频率的地震数据。如何将这些不同角度、不同频段的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保幅处理,以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结果,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计算量的巨大: 处理大量的地震数据,尤其是进行精细的保幅处理,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如何高效地完成这些计算,也是一项技术挑战。 这些挑战使得保幅处理成为地震数据处理领域一个持续探索和优化的方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去噪”或“增强”,而是要深入理解地震波的物理传播规律,并运用先进的数学和计算方法,来揭示地下真实的“声音”。 第四章:保幅处理的技术路径——精益求精的探索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地震数据处理界发展了多种保幅处理的技术路径。这些路径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增益恢复(Gain Recovery): 这是最基础的保幅技术之一,通过对记录到的地震信号施加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增益函数,来补偿由于球面扩散和非弹性衰减造成的能量损失。常用的增益函数包括指数增益、球面扩散增益等。然而,这种方法比较粗糙,难以精确补偿复杂的衰减。 振幅补偿(Amplitude Compensation): 这种方法更加精细,试图通过建立更精确的地下速度和衰减模型,来量化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衰减,并对其进行补偿。这通常涉及到对地下介质性质的详细分析,以及利用更复杂的衰减模型(如基于Q值衰减模型)来指导补偿过程。 偏移成像与保幅: 传统的偏移成像技术,虽然能将地震数据“归位”到地下真实位置,但往往会引入额外的振幅畸变。因此,研究如何在偏移过程中实现保幅,或者在偏移后进行振幅补偿,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一些先进的偏移方法,如成像条件中考虑振幅信息,或者在偏移过程中进行波场延拓时就引入振幅补偿,旨在最大程度地保留真实振幅。 波场延拓与反演: 利用更先进的波场延拓算法,可以更精确地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演,以获得地下介质的声阻抗(与岩性、流体相关)等信息。反演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地震信号振幅信息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保幅的目标。 基于机器学习的保幅: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保幅方法也开始崭露头角。通过训练大量的地震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学习到地震信号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振幅变化规律,并用于对新的地震数据进行保幅处理。这种方法在处理大规模、复杂数据时可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多属性融合: 除了直接的振幅信息,地震数据还包含多种地震属性(如能量、频率、相位等)。将这些属性进行有效融合,并结合保幅处理,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地下储层。 这些技术路径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常常相互结合,形成更为复杂和强大的处理流程。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我们离“看清”地下真实世界又近了一步。 结语:精细化勘探的基石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不仅仅是一系列枯燥的算法集合,更是现代油气勘探不可或缺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准确地识别出那些可能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油气藏,能否更有效地规避勘探风险,从而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勘探难度也日益增加,对地震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幅处理作为提高地震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如何更精确地建模地下复杂介质,如何更有效地补偿各种干扰因素,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来不断提升保幅处理的精度和效率,最终实现对地下油气藏的“精准画像”,让地球的脉搏清晰可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地震勘探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感到着迷,尤其是它如何帮助我们窥探地球的内部奥秘。当我在书店看到《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时,我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储层预测,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而“保幅处理”则暗示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想象着,在地壳深处,微弱的地震波信号携带了关于岩石性质、流体分布的宝贵信息,而保幅处理技术,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小心翼翼地去除杂质,还原出最真实的艺术品。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地震波幅值是如何与储层的声阻抗、密度等物理参数建立起联系的,以及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数学变换和算法,将原始的地震记录转化为能够精确指示储层特征的幅值信息。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科学的保幅处理,为能源勘探和地下资源评价提供更可靠、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评分

作为一名在石油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储层预测的难度和重要性。“保幅处理”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可靠的、能反映储层真实情况的信号。我一直认为,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勾勒出地下构造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准确地描述储层的性质,比如孔隙度、渗透率,甚至是其中蕴含的流体类型。而地震波的幅值,恰恰是与这些参数最为直接相关的。这本书的题目正中我的下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实用的保幅处理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科学地选择和应用各种保幅处理技术,以最大化地提高地震数据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我很想知道,书中所介绍的技术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诸如地表吸收、球面扩散、以及多次波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严重影响地震波幅值的准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地震数据处理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来说。我特别关注的是“保幅处理”这一核心技术。在我看来,地震波的幅值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地下介质物理参数,如密度、速度、波阻抗等,这些都是评价储层性质,尤其是流体性质的极其重要的指标。然而,在实际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地震波的幅值往往会发生衰减或畸变,这给后续的储层预测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保幅”,即在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幅值失真,或者对失真的幅值进行补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保幅处理的技术原理,包括其数学模型、算法实现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现代计算能力的支持下,有哪些更先进的保幅处理方法被开发出来,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地下构造和储层变化。

评分

我是一位对地质科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尤其对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情有独钟。最近机缘巧合接触到了《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这本书,它的主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地球的深处总是充满未知,而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其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地下世界的认知。这本书既然聚焦于“保幅处理”,我想这必然是提升地震数据质量、使其更准确反映储层特征的关键所在。我设想,书中一定会对各种导致地震波幅值失真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仪器误差、野外采集条件限制、以及地下介质的复杂性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流程,通过精细的地震数据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地震波形的幅值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展示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说明保幅处理技术在实际储层预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帮助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稳重而专业的视觉感受,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扎实的理论和严谨的实践。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家,但仅仅是书名“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就足够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储层预测,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概念!在能源勘探开发中,精准的储层预测无疑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关键。而“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则像是解锁这一预测秘密的钥匙。我一直在想,在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在地下如此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的环境中。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我尤其好奇,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是如何克服各种干扰和噪声,确保地震数据的幅值信息不被扭曲,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属性。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具体的处理流程,例如去噪、增噪、增透等步骤,以及每一步背后的数学原理和算法?我很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将原本模糊的地震信号转化为清晰的地质图像,为储层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