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 | 作者 | 李继光,栾锡武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46869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脊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从正演模拟出发详细叙述了地震保幅处理评价准则的制定不同保幅分析评价方法的建立,在关键处理环节保幅性分析与评价基础上,对保幅能力相对较低的技术环节,通过优选已有的处理技术、流程、参数及新技术研发,形成了完整的面向岩性储层精细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经大量的实际生产应用,得到了较好效果。《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述及的技术成果对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目录 章 绪论 1 1.1 地震保幅处理的意义 1 1.2 地震保幅处理的定义 1 1.3 地震波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3 1.3.1 地震波的振幅 3 1.3.2 地震波的频率 4 1.3.3 地震波的相位 4 1.4 保幅处理应树立的理念 5 1.5 地震保幅处理的必要性 6 1.5.1 勘探形势发展的需要 6 1.5.2 高精度储层预测的需要 7 第2章 地震保幅评价模型建立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8 2.1 黏弹介质中可变空间网格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方法 8 2.1.1 方法研究 10 2.1.2 数值试验 13 2.2 砂岩储层模型地震模拟与地震波特征 21 2.2.1 模型设计与观测方式 21 2.2.2 砂岩储层特征提取 22 2.3 地震保幅评价二维数据模型建立 29 2.3.1 河道砂模型的建立 29 2.3.2 砂砾岩体模型的建立 32 2.3.3 复杂断块模型的建立 34 2.3.4 模型正演模拟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36 2.4 小结 45 第3章 地震保幅评价准则建立与保幅分析方法研究 47 3.1 保幅处理评价准则 47 3.2 保幅处理判别方法 50 3.2.1 相减法(残差法) 51 3.2.2 时频分析方法 53 3.2.3 振幅曲线对比法 55 3.2.4 振幅比计算法 58 3.2.5 子波一致性相关分析法 58 3.2.6 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法 61 3.2.7 切片分析法 62 3.2.8 合成记录法 63 3.2.9 AVO 属性分析法 64 3.2.10 波阻抗与测井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方法 65 3.3 地震保幅分析系统建立 67 3.3.1 主要技术依据 67 3.3.2 三维沿层属性分析 67 3.3.3 三维沿层信噪比分析技术 74 3.3.4 残差分析技术 78 3.3.5 子波属性分析技术 78 3.3.6 时变频率分析 80 3.3.7 井点合成记录与AVO/AVA关系生成 81 3.3.8 目的层段AVO/AVA关系保持特性监测 81 3.4 小结 82 第4章 现有关键处理技术的保幅性研究 83 4.1 地震补偿类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83 4.1.1 道均衡技术保幅性分析 84 4.1.2 增益类技术保幅性分析 84 4.1.3 振幅补偿类技术保幅性分析 88 4.1.4 小结 98 4.2 叠前去噪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99 4.2.1 频率空间域压制面波(FXS) 100 4.2.2 工业电去除、单频噪声压制、压制工业电干扰 105 4.2.3 分频带振幅统计的自适应噪声衰减技术 111 4.2.4 Radon 变换压制多次波 114 4.2.5 F-K 域压制相干噪声 123 4.2.6 保幅去噪模块小结 130 4.3 不同反褶积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131 4.3.1 反褶积保幅性评价方法 132 4.3.2 反褶积保幅性分析评价 133 4.3.3 不同反褶积类型保幅性分析 138 4.3.4 反褶积参数的保幅性分析 140 4.3.5 反Q 滤波技术保幅性评价分析 151 4.3.6 谱白化技术保幅性评价分析 155 4.3.7 实际资料保幅性分析 157 4.3.8 小结 161 4.4 地震波成像处理技术的保幅性评价 162 4.4.1 成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保幅性研究 163 4.4.2 采集因素对成像保幅性的影响研究 169 4.4.3 偏移成果的保幅性评价实例 177 4.4.4 小结 179 第5章 保幅新技术开发及模块研制 180 5.1 时频空间域波形一致性校正技术研究 180 5.1.1 广义S 变换时频分析技术 181 5.1.2 基于广义S 变换的频率补偿基本原理 182 5.1.3 STFT、小波变换和S 变换分频方法对比 184 5.1.4 时频空间域波形一致性能量补偿方法实现思路 187 5.1.5 实际资料应用测试 189 5.1.6 小结 195 5.2 自适应谱模拟反褶积技术研究 196 5.2.1 传统谱模拟反褶积技术基本原理 196 5.2.2 谱模拟参数优选原则 197 5.2.3 传统谱模拟反褶积方法技术缺陷 199 5.2.4 谱模拟技术改进策略 199 5.2.5 自适应谱模拟反褶积技术 204 5.2.6 小结 215 5.3 三维FK 保幅性叠前道内插技术研究 216 5.3.1 保幅性叠前道内插基本原理 216 5.3.2 空缺数据道的内插重建 219 5.3.3 数据内插分类 221 5.3.4 保幅性三维傅里叶变换叠前道内插应用效果分析 230 5.3.5 小结 233 第6章 面向储层精细预测的保幅处理流程建立及应用研究 235 6.1 保幅处理流程建立——以罗家-2009 高精度三维为例 235 6.1.1 研究区地质特点分析 235 6.1.2 以往处理流程分析 237 6.1.3 关键处理环节配置关系研究 240 6.1.4 关键处理模块的保幅性分析及应用 244 6.1.5 研究区保幅流程建立 262 6.2 保幅处理流程建立——以垦东1 三维研究区为例 263 6.2.1 垦东1 三维研究区概况 263 6.2.2 资料分析 264 6.2.3 以往处理流程分析 264 6.2.4 关键处理环节保幅配置关系研究 265 6.2.5 关键处理步骤保幅性分析 272 6.3 邵家沙四段上灰岩储层应用效果分析 283 6.3.1 储层分布及成藏特征分析 283 6.3.2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技术 285 6.3.3 优化前后效果分析 286 6.3.4 储层预测成果 288 6.3.5 小结 290 6.4 垦东北馆上河道砂岩储层应用效果分析 290 6.4.1 储层敏感参数及正演特征分析 291 6.4.2 储层预测技术 294 6.4.3 叠前反演储层预测技术 299 6.4.4 储层综合解释评价 301 6.4.5 小结 302 参考文献 303 |
| 编辑推荐 | |
| 储集层,地震勘探,研究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地震勘探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感到着迷,尤其是它如何帮助我们窥探地球的内部奥秘。当我在书店看到《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时,我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储层预测,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而“保幅处理”则暗示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想象着,在地壳深处,微弱的地震波信号携带了关于岩石性质、流体分布的宝贵信息,而保幅处理技术,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小心翼翼地去除杂质,还原出最真实的艺术品。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地震波幅值是如何与储层的声阻抗、密度等物理参数建立起联系的,以及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数学变换和算法,将原始的地震记录转化为能够精确指示储层特征的幅值信息。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科学的保幅处理,为能源勘探和地下资源评价提供更可靠、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评分作为一名在石油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储层预测的难度和重要性。“保幅处理”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可靠的、能反映储层真实情况的信号。我一直认为,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勾勒出地下构造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准确地描述储层的性质,比如孔隙度、渗透率,甚至是其中蕴含的流体类型。而地震波的幅值,恰恰是与这些参数最为直接相关的。这本书的题目正中我的下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实用的保幅处理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科学地选择和应用各种保幅处理技术,以最大化地提高地震数据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我很想知道,书中所介绍的技术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诸如地表吸收、球面扩散、以及多次波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严重影响地震波幅值的准确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地震数据处理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来说。我特别关注的是“保幅处理”这一核心技术。在我看来,地震波的幅值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地下介质物理参数,如密度、速度、波阻抗等,这些都是评价储层性质,尤其是流体性质的极其重要的指标。然而,在实际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地震波的幅值往往会发生衰减或畸变,这给后续的储层预测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保幅”,即在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幅值失真,或者对失真的幅值进行补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保幅处理的技术原理,包括其数学模型、算法实现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现代计算能力的支持下,有哪些更先进的保幅处理方法被开发出来,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地下构造和储层变化。
评分我是一位对地质科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尤其对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情有独钟。最近机缘巧合接触到了《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这本书,它的主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地球的深处总是充满未知,而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其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地下世界的认知。这本书既然聚焦于“保幅处理”,我想这必然是提升地震数据质量、使其更准确反映储层特征的关键所在。我设想,书中一定会对各种导致地震波幅值失真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仪器误差、野外采集条件限制、以及地下介质的复杂性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流程,通过精细的地震数据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地震波形的幅值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展示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说明保幅处理技术在实际储层预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帮助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稳重而专业的视觉感受,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扎实的理论和严谨的实践。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家,但仅仅是书名“面向储层预测的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就足够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储层预测,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概念!在能源勘探开发中,精准的储层预测无疑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的关键。而“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则像是解锁这一预测秘密的钥匙。我一直在想,在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在地下如此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的环境中。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我尤其好奇,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是如何克服各种干扰和噪声,确保地震数据的幅值信息不被扭曲,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属性。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具体的处理流程,例如去噪、增噪、增透等步骤,以及每一步背后的数学原理和算法?我很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将原本模糊的地震信号转化为清晰的地质图像,为储层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