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华孝典 9787506835572 中国书籍出版社

画说中华孝典 9787506835572 中国书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乐群 著
图书标签:
  • 孝道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家庭教育
  • 国学
  • 绘本
  • 儿童读物
  • 礼仪
  • 道德修养
  • 中国书籍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35572
商品编码:299049733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画说中华孝典

定价:38元

作者:张乐群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6835572

字数:50000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画说中华孝典》作者(张乐群)细心研读百孝图和二十四孝故事,舍弃其中不符合现代道德标准的部分,用国画的形式精心绘制成60多幅图画,配以原文和相应的解释文字,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语言,配以作者匠心的绘画,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作者在绘画经典的同时,完成了自己对艺术的赏析,也完成了对国学经典的传承。

内容提要


张乐群编著的《画说中华孝典》以“二十四孝” 故事和历代传颂的孝道故事为蓝本,乐群先生精心绘 制每一幅图画,力求做到域与文通、文与意合,使人 观画便知文意、读文更解画意。
《画说中华孝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传 递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孝文化,读之让人不忍释卷 。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乐群教授,出生于1941年,祖籍江苏邳县。一生爱好绘画,14岁在天津创作《天仙配》、《天女散花》,获青少年绘画比赛一等奖。18岁参加工作当教师,作品《开学了》获青年业余绘画创作一等奖。先后在文化馆、文艺团体、文联、文化局等单位工作,曾在内蒙古乌兰牧骑工作,能歌善舞,屡演主角。他主办的期刊发行量达50万册以上,改编的武侠小说绘本发行量100万套以上。曾参加过多部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及美工等工作。他对中国历史和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数千年前的伏羲、、孔子,三国时代的关公,宋朝的岳飞等等历史人物都十分崇敬。他用画笔把中国历代经典著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为青少年提供了浅显易懂的经典国学绘画读本。不忘历史、不忘祖先、弘扬国学,是每个中国人的天职。中国是世界上一个用文字连续记载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的传承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深深吸引着中国人民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人民。乐群先生推出全套“画说国学丛书”,包括《画说道德经》、《画说弟子规》、《画说三字经》、《画说中华孝典》、《画说论语》、 《画说中华名医》、《画说孔子七十二贤人》、《画说关公》、《画说易经》等十几部画册。今后,他将陆续推出新的国学画册。

文摘


序言



画说中华孝典 作者: (此处应填写作者姓名,如无则省略)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 9787506835572 引言: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孝”始终是维系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稳定的重要伦理基石。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行为的规范,一种深植于民族基因的价值追求。从古至今,无数感人至深的孝亲故事流传千古,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国人心灵深处对亲情的敬畏与感恩。《画说中华孝典》正是这样一部力图复原并传播中华传统孝道的恢弘画卷。本书通过精美的绘画艺术与凝练的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孝亲故事一一呈现,旨在让读者在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体验中,深刻理解“孝”的内涵,感悟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孝道文化。 第一章:古圣先贤的孝道垂范 本章追溯了孝道文化的源头,从上古时期尧舜禹的禅让之德,到周公制礼作乐,再到孔孟的儒家经典,系统梳理了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舜的孝感动天: 讲述了传说中舜帝不顾父母的猜忌与迫害,依旧至诚至孝的故事。他劈柴、耕田,尽心侍奉双目失明的瞽瞍(父亲)和继母,甚至在遭遇火灾时,也以身犯险救出父母。舜帝的孝心最终感动了上天,带来了祥瑞,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最终被尧帝禅让帝位,成为千古传颂的孝子典范。这段故事不仅展示了超越血缘恩怨的至高孝情,更体现了“孝”作为一种美德,能够化解矛盾,赢得尊敬的力量。 文王的慈父之心: 描绘了周文王(姬昌)作为一位仁慈的君王,同时也是一位深爱儿子的父亲。他在位时,虽然政务繁忙,却始终将教导儿子们成才视为重要职责,亲身垂范,言传身教。他关注儿子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周朝的礼乐文化,为后世塑造了良好的政治家和父亲形象。文王之孝,体现在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子孙后代品德教育的重视。 孔子的孝道精义: 深入解读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他提出了“无违”的孝道原则,强调子女在遵循父母意愿的同时,也要遵循礼义,不违背道德原则。他还区分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差异,指出真正重要的“孝”在于子女能否让父母安心、快乐。书中将通过孔子与弟子们关于孝的对话,以及《孝经》中的经典阐释,展现孔子思想体系中“孝”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孝子传奇,感天动地 本章聚焦于历史上那些因孝行而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非凡孝心。 黄香温席: 详细描绘了汉代少年黄香在酷暑严寒中,为父亲温被、扇枕的孝行。夏日夜晚,天气闷热,他会为父亲驱赶蚊虫,用扇子扇凉席子;冬季严寒,他则会钻进父亲的被窝,用体温将其捂热,再请父亲安睡。黄香的孝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是一种细腻入微、体贴入心的关怀,赢得了“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美誉。 闵子骞衣芦: 讲述了闵子骞在继母虐待下的孝道坚守。他的继母将棉花换成芦花做成衣服给闵子骞穿,导致他在冬天也受冻。当他的父亲得知后准备休妻时,闵子骞却跪下恳求父亲留下继母,并说“留母一人,寒者三人”,表达了他不愿连累父亲,也不愿母亲受苦的孝义。闵子骞的隐忍与大义,展现了孝道中包含的宽容与牺牲精神。 老莱子娱亲: 描绘了春秋时期老莱子为了让年迈的父母开心,不惜装扮成婴儿,穿着彩衣,在父母面前嬉戏玩耍。他甚至会模仿婴儿啼哭,或者故意摔倒,引父母发笑。老莱子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天真和滑稽,为父母驱散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体现了“孝”的另一层含义——“悦亲”,让父母精神愉悦。 郭巨埋儿: 这是一个更为极端的孝行故事,讲述了汉代郭巨因家贫无法养活老母亲和自己的孩子,竟打算埋葬年幼的儿子,以节省口粮供养母亲。当他挖掘时,却意外发现了埋藏的金子。这个故事虽然在道德上存在争议,但它反映了在极端困境下,古人将孝母置于首位,甚至牺牲自己亲生骨肉的决心,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极端体现。 第三章: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本章将视角从历史人物转向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了孝道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道德规范和情感纽带。 尊敬与顺从: 探讨了孝道中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这包括对父母的言语和行为要恭敬,不顶撞、不抱怨;在重大事项上,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并尽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书中将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如子女主动为父母倒茶,饭桌上先给父母夹菜,以及日常的问候和关心,来展现这种尊敬的表现。 奉养与侍疾: 详细阐述了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的供养,以及生病时的悉心照料。这包括提供衣食住行,保障父母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父母年老体弱或生病时,子女需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减轻他们的痛苦,给予精神上的慰藉。书中可能会描绘子女们如何为年迈的父母准备可口的饭菜,如何耐心陪伴父母就医,以及如何安抚他们不安的情绪。 光耀门楣与承续家风: 分析了孝道中“不辱”的含义。子女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同时,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家风,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本书将探讨子女如何通过努力学习、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以此来告慰父母,并为家族增光。 祭祀与追思: 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祭祀和追思。这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纪念,更是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对生命源头的尊重。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子女们会祭拜祖先,缅怀先辈,这种仪式感也承载着深厚的孝道情感。 第四章: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承 本章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中华孝道如何传承与发展,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与困境: 分析了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性增加、代际沟通障碍等,给传统孝道带来了哪些挑战。例如,异地工作使得子女难以常伴父母左右,现代生活节奏快,子女可能无暇给予父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创新与实践: 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孝道。这包括利用科技手段,如视频通话、智能设备等,来弥补地理上的距离;注重精神上的沟通与陪伴,理解和尊重父母的价值观;倡导“养亲”、“敬亲”的新观念,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 孝道的新内涵: 强调了在现代社会,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单方面付出,更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汲取智慧和经验,而父母也可以在子女的陪伴和支持下,享受晚年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艺术的力量: 本书《画说中华孝典》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传承。通过精美的绘画,将抽象的孝道精神具象化,使其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它鼓励艺术家们继续用艺术的形式,创作更多关于孝道的优秀作品,以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结语: 《画说中华孝典》并非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简单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挖掘与传承。孝道,作为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洗礼后,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本书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唤醒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亲情的珍视,对长辈的敬爱,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愿孝道精神能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家庭、和谐社会的坚实纽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题材书籍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关注那些能够以独特视角解读传统文化的作品。《画说中华孝典》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就充满了吸引力。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内容的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对“孝”这个概念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虽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却不够深入。 这本书采用“画说”的方式,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途径。我期待它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些可能显得枯燥的经典孝道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希望它能够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孝”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从而让我对中华孝文化的演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且,画面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我希望这本书在内容深刻的同时,也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一本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收藏价值的读物。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一直有着莫名的情结,觉得那是一种非常深沉而动人的情感。“画说中华孝典”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我看来,将“孝典”通过“画”的方式呈现,是一种极富智慧的选择。文字能够传递信息,但很多时候,情感的共鸣和场景的还原,需要借助视觉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画笔,为我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孝道图景。想象一下,那些古老的孝子孝女故事,在画家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也许是“尝粪忧心”中,那种绝望中的坚持;也许是“拾葚异器”里,那种对父母的细致体贴。我希望,这些画面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感受到那种超越时代的亲情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孝”的载体,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

评分

我一直是个比较感性的人,读书的时候,如果能有打动我的画面,那种震撼力是文字本身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标题《画说中华孝典》恰好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传统孝道的论述,但很多时候,文字的堆砌让我觉得有些沉重,甚至难以消化。而“画说”这个概念,立刻让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仿佛那些古老的故事被重新赋予了生命。 我设想,书中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孝子孝女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在亲情中的温暖与担当。我想象着那些画面,也许是冬日里,孩童衣衫单薄,却为了父亲的病情,在冰冷的河水边苦苦守候;也许是战乱年代,一家人艰难跋涉,孩童却将最后一滴水省下,喂给年迈的母亲。这些画面,我想不仅仅是故事的插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道德的唤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孝道之情。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关于“孝”的论述往往过于侧重文字的解读,缺乏直观的感受。《画说中华孝典》这本书,将“画”与“孝典”结合,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创新的尝试。我一直认为,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将深刻的道理传递给读者,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道德概念。 我设想,这本书会用精美的插画,描绘出那些世代相传的孝行故事,例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经典场景。我期待看到,画面能够捕捉到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比如在逆境中坚守孝道的决心,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我想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孝”的内涵,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连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关于孝道的书籍,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评分

《画说中华孝典》这本书,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很感兴趣,总觉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报答养育之恩,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这本书能用“画说”的方式来呈现,我个人觉得是个非常聪明的设计。毕竟,文字描述孝道,有时候难免会显得枯燥乏味,或者过于说教。而如果能配以生动的图画,将那些感人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具象化,我想一定会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那些经典孝子孝女故事的描绘,比如“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等。这些故事流传千古,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智慧,一直让我很好奇。通过图画,我希望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些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的表情神态,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这样一来,那些被抽象化的道德概念,就能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地体会到“孝”的真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一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