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青年学术丛书 经济
定价:32.00元
作者:王汝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0101093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王汝辉编著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之都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聚焦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能反映社区参与旅游制度连续谱完整性特征的三个民族村寨的历时五年的田野跟踪调查为基础,开展民族村寨社区参与制度与传统文化变迁的专项对比研究,从资源系统特殊性视角尝试提出民族村寨杜区参与旅游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假说,深入探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和变迁动力机制,提炼出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制度的“3122”概念性阐释理论框架和社区参与旅游制度有计划变迁必须遵循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理论,同时也对民族村寨选择适合地方特色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厘清 四、研究拟分析解决的几个问题 五、研究方法章 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 节 社区旅游研究视角回顾及述评 一、社区旅游研究视角回顾 二、社区研究视角述译及内在机理梳理 第二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相关研究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确定 二、利益相关者地位和作用 三、社区旅游参与形式和程度 四、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和制度安排 五、社区参与旅游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六、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一、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表现 二、减缓或消除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政策及措施 三、社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述评第二章 案例区概况、调研结果及问题提出 导论 节 桃坪羌寨概况及其调研结果 一、概况 二、调研结果 第二节 甲居藏寨概况及调研结果 一、概况 二、调研结果 第三节 泸沽湖摩梭社区概况及调研结果描述 一、概况 二、调研结果 第四节 案例区比较及问题讨论 一、案例区比较 二、问题讨论第三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旅游资源系统特殊性考察 导论 节 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特殊性:三个基本命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个文化人类学视角 二、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兼具资源利用主体和资源本体双重身份社区居民文化“活态”载体角色使其天然拥有对自身人力资本产权:一个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视角 三、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民族村寨作为旅游资源的内在要求,整个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带有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一个公共池塘经济学视角 第二节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内生困境分析 一、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弱化,使得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更大的冲击 二、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弱势化,严重影响到居民“活态”栽体资源本体功能的发挥 三、社区居民个人理性下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引发民族村寨开发“公地悲剧”现象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路径依赖 一、确保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二、焕发居民文化自觉意识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合理开发和保护的根本前提 三、构建合理的社区自主治理制度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系统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路径 本章小结第四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阐释理论框架——基于案例区的共时对比研究 导论 节 案例区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微观解剖 一、外来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制度: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 二、主导、社区参与制度: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 三、引导、社区主导自主治理制度:以泸沽湖摩梭社区为例 第二节 案例区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对比结论 一、对比分析结论 二、比较分析启示 第三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阐释理论框架 一、相关概念引入 二、“3122”概念性阐释理论框架 本章小结第五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与案例实证 导论 节 产权制度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相关产权理论准备 二、产权制度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 三、案例实证研究 第二节 乡土权力结构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一只看得见的手 一、乡土权力结构理论 二、乡土权力结构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 三、案例实证研究 第三节 文化模式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论探讨 二、文化模式与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影响机制理论假说 三、案例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第六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动力机制——基于桃坪羌寨的历时对比研究 导论 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巴泽尔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演进观点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动因理论 三、演化博彝论下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桃坪羌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一、引导、社区自主经营管理制度(1996—1998) 二、主导、国有公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制度(1998—2000) 三、外来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制度(2000—2008) 第二节 制度理论视角下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动力机制 一、强制注入与“精英分子”示范作用下的创新生长机制 二、重复博弈模型下的学习传播机制 三、专业化效率要求下的分工合作机制 四、利益驱动下的选择调整机制 本章小结第七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方向与原则 节 有计划变迁理论引入 第二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方向 一、或外来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限制条件分析 二、或外来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的理论假设分析 三、预测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变迁方向 第三节 社区参与旅游制度计划变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附录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附录2 桃坪羌寨管理制度(1999年颁发)附录3 合作开发桃坪羌寨旅游协议附录4 甲居藏寨民居接待管理办法附录5 甲居藏寨景区解说员管理办法附录6 泸沽湖景区饭店行业自律协会监督管理方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浏览购书平台时,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比较研究”这几个字,瞬间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村寨,而是会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非常有价值。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不同村寨在引入旅游项目时,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显著的差异。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探讨,我也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活化”概念,而是深入到文化传承的本质,比如语言、技艺、习俗、价值观等,以及社区如何通过参与旅游,来维系和发展这些深层的文化元素。作者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制度”设计对文化保护效果的影响,例如,哪些制度更能激发社区的主体意识,哪些又可能导致文化的商品化和表层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社区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当我看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和“传统文化保护”这两个关键词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和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那些独特而珍贵的传统正在逐渐消逝,让人倍感惋惜。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视角,去探索如何通过社区的积极参与,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那些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生动的案例,讲述不同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和努力,找到平衡点,让他们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书中关于“制度”的探讨,究竟是怎样的机制设计,才能真正地将社区居民融入旅游开发的决策和管理中,让他们成为文化的守护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这种“由内而外”的保护方式,听起来就充满力量和智慧,与我以往阅读的许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书籍,侧重于宏观政策或外部干预的视角,有所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能够启发我思考,在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社区参与的模式是否可以被借鉴和推广。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吸引着我想要去探寻答案。我特别关注“制度”这两个字,它预示着这本书并非停留在对民族村寨风土人情的描绘,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一套系统性的规则和机制,来调动社区的力量,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重目标。“比较研究”则进一步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村寨在社区参与旅游和文化保护方面的实践探索,或许是对比他们在制度设计上的异同,分析各自的成效,找出成功的要素,也揭示潜在的风险。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可能深入到各个村寨,与村民们进行访谈,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对于旅游开发的看法和参与方式。这种贴近基层、注重实证的研究方法,无疑会使书中的内容更加鲜活、真实。我尤其想知道,在这些比较研究中,哪些“制度”被证明是有效的,能够真正地促进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旅游开发中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安排。这种探究“如何做”的研究,对我来说,比单纯的理论探讨更有价值,也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源于我一次不太愉快的旅行经历。当时我去了某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风景很美,但感觉整个旅游开发都过于商业化,商贩们的叫卖声、游客的喧哗声,似乎冲淡了当地应有的淳朴和宁静。我看到很多当地人,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身上穿着传统的服饰,但眼神中却透露着一丝无奈和疏离。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以牺牲当地文化特色为代价的旅游发展,究竟是否值得?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心中的痛点。它提出的“社区参与旅游制度”,让我看到了希望——或许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同质化的商业开发,让旅游真正地成为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的有机载体。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剖析,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让社区居民从被动的旅游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设计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书中对于“青年学术丛书 经济”的定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和系统,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描述,而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我期待它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那些面临类似困境的村寨,找到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留自身独特文化魅力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青年学术丛书 经济”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研究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带有经济学视角和学术严谨性的著作。我一直认为,文化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而需要有可持续的经济支持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制度”这个核心概念,恰恰强调了经济的可行性和制度的保障。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旅游产品和商业模式,让社区居民从旅游活动中获得切实的经济收益,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而“比较研究”的部分,则可能意味着作者会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村寨在发展社区旅游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原则和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和分析,例如,社区参与度与旅游收入的关系,以及不同制度设计对文化产品附加值的影响等。这种结合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案例的研究,对我来说,将极具启发意义,因为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并实现双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