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定价:38.0元
作者: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国社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6612378
字数:4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叩响幸福之门,*真实的家庭幸福感调查数据。
内容提要
《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一书是由国家人口宣教中心、瞭望周刊社、社科院人口所联合编著,内容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及瞭望周刊社采写的相关新闻报道。本书采用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抽样、入户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真实的家庭幸福感调查数据。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将这份调查报告集结成册,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家庭幸福感,以家庭的“幸福梦”成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瞭望周刊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文摘
叩响幸福之门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张汉湘
家庭幸福感是构成人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工作、学习的幸福感,乃至影响社会情绪和社会稳定。调查发现,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除一些特殊家庭抑或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数家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
和睦相爱是家庭幸福的真谛
人类本性对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需求与生俱来,却鲜有人敢说婚姻与家庭总是充满幸福和快乐。通常来说,判断家庭幸福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物质生活水平,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程度。幸福家庭是两者的统一。
不少人把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抑或事业成就大小作为衡量家庭幸福的尺度,有意无意和周围的人攀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在竞争激烈和过于追逐功名的社会氛围里,家庭原本的幸福快乐功能渐渐被漠视和消减。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被忽略的挑战。我们冷落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其实,不是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家庭幸福感就越高。通常情况下幸福感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生活条件、理想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等,这些都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不是本源和决定的因素。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谓“相似”指的是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结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所谓“各有各的不幸”则是指不同人对家庭幸福本源的不同把握。
许多研究表明,除了一些极穷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之外,幸福与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比如,在过去50多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幸福指数却没有多大变化。2011年和2012连续两年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在各类人群中,家庭幸福感偏低的是“流动人口”和“高收入人群”;比照城市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幸福感高于城市居民和汉族家庭。
如果认可幸福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感觉,那么,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不是物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家庭是社会成员中亲密的团体,家庭成员之间有其独特的交流内容和方式。男女因爱而结成婚姻,因婚姻而创造家庭,家庭成员在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进而产生亲密、慰藉、关怀、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可见,家庭幸福的真谛是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真爱决定家庭的幸福。
婚姻创造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方式、体验与价值观。在充满真爱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而成长,夫妻在家庭中实践两性之爱的健康方式和伦理原则,并将爱和这些原则传递给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又以同样方式和原则去实践夫妻之爱、父母之爱、亲子之爱,使爱在家庭中不断延续、升华。所以,追求家庭幸福,根本在于实现真爱,它是保持家庭内在活力、持续稳定和幸福兴旺的动力,也是家庭幸福之源。充满真爱的家庭,即使清贫,也幸福甜蜜,其乐融融;没有真爱的家庭,即使富有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千万别让物质的诱惑偷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幸福。
家庭与社会生活错位导致不幸福感增多
人们常把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归咎于现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殊不知,幸福和快乐原本就是家庭特有的功能。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错位所致。
社会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是人生的两个重要部分。因为劳顿而需要休息,因为紧张而需要舒缓,因为压抑而需要安慰,因为漂泊而需要归宿。这正是家庭存在的意义。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人类从开始有知识的时候起就一直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找不到不是如此的阶段。我们也找不到解散了家庭或替代了家庭的人类群落能长治久安……尽管有各种变革的主张和实际的试验,人类社会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了对家庭的依赖,把由父亲、母亲和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当作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无数研究和调查结果证明,结了婚的人比不结婚的人平均寿命长,身心两方面也较为健康;结了婚的人在住房和养家方面虽有额外的经济负担,但要比单身或离婚的人的财富多出几倍;结了婚的人因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效率较高;而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为。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表明,结婚生育孩子后的家庭中各类人群的幸福指数高,而幸福指数低的是离婚和单身人群。
现代社会中,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空间,开放让人们憧憬外部世界的无限美好却无暇顾及尽在咫尺的幸福。家庭功能萎缩外移,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家庭礼节礼仪遗失殆尽,家庭成了游子的旅店。不仅如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紧张、烦恼、压抑乃至社会生活的模式也带回家里,占据了本来属于轻松、快乐、愉悦的家庭空间。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依赖减少,焦虑、争吵和相互埋怨的情绪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出现隔阂,造成夫妻亲密度下降,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也逐渐疏远。我们在一味追逐事业成功的同时却丢失了生活中本源的那一半的快乐。正是这种错位和失衡,降低了家庭幸福感,也必然降低社会生活的幸福感。
注重细节与调适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家庭的幸福由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而成。其中不乏惊喜、浪漫和精心安排的快乐情境,而更多却又容易忽略的,恰恰是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到家时对亲人一声亲切的呼喊,出门时给爱侣一个依依不舍的拥抱,旅途之中给家人一个电话,节日时给家人一个问候的短信,还有夫妻一同做饭,与家人一起锻炼,丈夫陪妻子逛市场看电影,抽空和老人聊天……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浓郁的亲情,给家人增添无限的温暖、情趣和慰藉。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表明,父母能否经常跟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夫妻能否共同分担家务,夫妻的性生活频率,乃至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空距离,等等,都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提升家庭幸福感重要的,莫过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和包容。而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佳路径就是经常性的、平等的、理性坦诚的沟通。如果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婆媳之间每周都有一次快乐的沟通交流,那么,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误解都能及时化解。沟通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融洽、家庭生活更默契。而这一点,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有效、快乐沟通的前提是共同的价值取向。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自然直接地表达爱;无论长幼,在价值和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家人之间彼此信任、诚实和开放;在任何时候都相互支持;家庭成员共同分担责任;接纳彼此的差异,同时保持每个人的独特性;尊重彼此的隐私;鼓励家庭成员做有益的尝试,并从错误中学习成长;重视家庭传统和仪式等等。
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似乎也在很多时候被推拉出原定路线。关键是要不间断地调整,重新回到原定路线上,把幸福、创造、和谐及满足等目标牢记在心。这种调适是忍耐、包容、为对方做出让步和些许的改变,是让自己进入对方的情境之中,去理解、关心和满足对方,是在自己愤怒、郁闷、冲动的时候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大限度减少对家人的伤害,是坦言自己的过失,求得家人谅解,是不断提出新的生活目标,和家人一起去创造新的生活,是经常回味幸福甜美的日子,牢记家人美好的品德、个性和才能,像对待花儿一样地去呵护。做到这些,家庭就会不断地充满快乐和幸福。□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那种沉稳的蓝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觉得内容肯定不是那种浮夸的口水话,而是实打实的干货。我其实对“家庭幸福感”这个主题一直很感兴趣,毕竟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怎么维系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简直是每个成年人绕不开的难题。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这份报告里,深入剖析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但实际上影响巨大的细节问题。比如,现代夫妻的沟通模式是否真的在退化?年轻一代的育儿观念又给老一辈带来了哪些冲击?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数据,更能够提供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观察和洞察。如果能看到一些真实的、鲜活的案例对比,那就更好了,这样能让我更有代入感,去反思自己家里的状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总的来说,这份报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且值得信赖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立刻应用到生活中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调查报告”会是枯燥的数据堆砌,但这份书的结构安排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巧妙地将宏观的社会趋势与微观的家庭场景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洞悉人情世故的智者娓娓道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触及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比如经济压力、居住环境对家庭情感连接的影响。我猜测,报告中对于“时间分配”的分析一定非常精彩,毕竟现代家庭最大的奢侈品就是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它对“数字鸿沟”在家庭内部造成的影响的论述,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幸福感减分项。这份报告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清晰地描绘出我们正身处的这张情感迷宫的地图。
评分读完初稿(想象中的),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这份报告无疑是带着“手术刀”般精准的视角去解剖中国家庭内部那些微妙的结构性矛盾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代际期望差”的探讨,那种描述简直是太到位了——父母希望子女安稳,子女追求自我实现,这中间的张力如何平衡?报告没有回避这些尖锐的问题,而是将其放在显微镜下展示。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问题时的那种克制和客观,没有一味地煽情或者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冷静地呈现出这种复杂性。这样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容易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真正沉进去思考。我希望它在最终版本中,能增加更多关于“如何有效化解冲突”的实用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冲突存在”的层面,那样会更有建设性。
评分这份报告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夫妻感情好不好”这种表面指标上,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城市化进程、个体价值的崛起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冲击。我非常欣赏报告在梳理不同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性时所展现出的逻辑力量。比如,它可能探讨了教育军备竞赛如何反噬了亲子关系,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推导,非常具有启发性。读完后,我希望能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理解到我们家庭中遇到的许多困境,并非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有助于减轻个体化的自我苛责。如果能提供一套经过验证的、跨越代际沟通的“情景剧本”,那就更完美了,能让理论真正落地为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一份报告,不如说更像是一部社会观察手记。它的笔触细腻,充满了对普通家庭生活深深的同理心。我感觉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而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客厅,倾听了那些关起门来说的话。特别是对“隐形劳动”的讨论,简直是说出了无数女性(或者说家庭付出者)的心声,那种不被看见、却支撑着整个家庭运转的付出,终于被提到了台面上来讨论,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幸福感的肯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对“家庭责任分担”的再认识。如果报告能附带一些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域家庭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具说服力了,能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