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
定价: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049644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中国银行间*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延续2010年报告的框架和思路,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简要描述了2011年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所处的银行间*市场的环境、政策法规与监管环境,并对公司*、信贷市场等其他评级市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从评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评级业务表现、评级市场表现、主要行业主体信用级别分布情况及信用等级迁移等角度介绍了我国银行间*市场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评级行业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美国、欧盟及亚太地区的监管动态以及全球评级行业的竞争格局,梳理了年内国际评级机构的重大评级事件。另外,本报告以专题形式分别介绍了2011年推出的区域集优融资模式、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以及地方自行发债等试点创新工作。
部分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环境
一、信用评级行业所处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环境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政策法规及监管环境
三、其他相关评级市场情况
专题一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
第二部分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二、评级业务发展
三、评级市场表现
四、主要行业主体信用级别分布情况
五、信用等级迁移分析
六、其他相关市场评级行业发展现状
专题二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的试点创新
第三部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而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信用评级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方向
专题三地方自行发债
第四部分国际评级行业的监管动态及发展状态
一、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动态
二、全球信用评级行业竞争格局与动态
三、国际评级机构的重大评级行动
附录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等级符号体系简介
附录二2011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大事记
附表
附表一2011年债券市场分销情况
附表二2011年债券市场托管情况
附表三2011年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
附表四2011年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
附表五2011年中期票据发行情况
附表六201l年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附表七2011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情况
附表八2011年金融债券发行情况
附表九2011年信用等级迁移情况
图表索引
图1—1 2005—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情况
图1—2 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情况
图1—3 2011年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即期收益率曲线
图1—4 2005—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情况
图1—5 2005—2011年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
图1—6 2011年银行间市场信用类债券存量
图1—7 2007—2011年普通公司债发行情况
图2—1 2011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研究成果构成
图2—2 2009—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
所评的债券只数及企业数量
图2—3 2009—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所评债券构成
图2—4 2009—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业务收入
图2—5 2010年和2011年短期融资券主体信用等级分布
图2—6 2011年短期融资券各主体信用等级发行利率曲线
图2—7 2010年和2011年中期票据债项信用等级分布
图2—8 2011年3年期和5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曲线
图2—9 20i0年和201 1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信用等级分布
图2一10 2010年和2011年企业债券的债项信用等级分布
图2一11 2011年5年期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曲线
图2—12 2010年和2011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债项信用等级分布
图2—13 2011年电力行业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分布
图2—14 2011年煤炭行业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分布
图2—15 2011年化工行业主体信用等级分布
图2—16 2011年农牧生产行业主体信用等级分布
图2—17 2011年高速公路行业主体信用等级分布
表1—1 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各品种发行情况
表1—2 2011年企业债券增信方式
表1—3 2010年和2011年企业债券的期限结构
表1—4 2010—2011年公司债发行情况
表1—5 201l年普通公司债期限结构
表2—1 2011年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发行利差和交易利差统计情况
表2—2短期融资券利差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表2—3短期融资券利差Ⅱ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表2—4 2011年中期票据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统计情况
表2—5 2011年中期票据发行利差显著性检验
表2—6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统计情况
表2—7 2011年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统计情况
表2—8企业债券信用等级的利差显著性检验
表2—9 2011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利率及发行利差统计情况
表2—10 2011年主要行业发行主体等级分布情况
表2—11 2011年发行主体信用等级1年期迁移率
表2—12 2009—2011年发行人主体信用级别调整统计
表2—13 2010年和2011年普通公司债债项信用等级分布
表2—14 2011年普通公司债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统计隋况
表2—15 2010—2011年可转换债券债项信用等级分布情况
表2—16上海市2009—2011年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结果分布
表2—17 2011年上海市机构信用评级情况
表1地方自行发债试点办法要点归纳
表2地方三种不同发债形式的决定权
表4—1 NRSRO机构市场份额比较(截至2010年12月)
表4—2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
表4—3欧洲主要主权信用等级被调整的国家
表1银行间债券市场中长期债券信用等级及含义
表2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债券信用等级及含义
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债券市场的成长,而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看到《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2011年,全球金融市场仍未完全走出2008年危机的阴影,国内经济也面临结构性调整,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如何运作的?报告中是否会提及当年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主权风险、企业信用风险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时是否依然突出?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是否受到市场压力或行政干预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度分析。此外,我也想知道,在2011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是否有与国际评级机构进行合作或竞争的案例?报告中的数据和案例是否能够反映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成熟度和国际化水平?从书名推测,这份报告可能不仅仅是对行业现状的简单罗列,更可能包含着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这让我充满好奇。
评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这个书名所蕴含的信息,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想象。2011年,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而言,无疑是充满变数的一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和资产配置平台,其信用评级行业的动态发展,是理解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在这一年里,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在评估新兴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方面,进行了方法论上的创新和实践?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案例,能够反映出当年评级机构在应对复杂信用风险时的应对策略和效果?此外,我也很好奇,报告是否会提及当时市场对于信用评级报告的认知度、使用度和接受度如何?是否存在一些关于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依赖程度、评级结果的市场反应等方面的调研数据?如果报告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份行业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市场参与者行为和市场机制运作的深刻洞察。这份报告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应对挑战的宝贵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一眼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对这类聚焦特定行业年度发展的报告一直抱有极大的期待。2011年,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深化的大背景下,银行间债券市场无疑经历了重要发展。信用评级作为市场的重要基石,其行业状况的梳理和分析,对于理解市场风险、投资者信心以及监管政策的演变至关重要。我尤其好奇报告中是如何解读当年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格局、评级行为的独立性、以及评级方法论的演进等问题。在缺乏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我只能推测,一份详实的年度报告应当包含了对当年主要评级机构的市场份额、其在不同债券类别(如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中的评级表现,以及是否有新的评级机构进入市场等方面的分析。同时,我也期望报告能够深入探讨当时环境下,信用评级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信息披露透明化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书名来看,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回顾和审视2011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轨迹,为理解后续市场变化提供有力的参照。
评分作为一名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信用评级是我做出投资决策时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因此,《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这个书名,直接触及了我最关注的核心问题。2011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债券市场的风险也随之发生变化。我非常想了解,在这一年,信用评级机构是如何捕捉和反映这些市场风险的?报告中是否会包含对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评级方法、以及评级结果准确性的评估?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信用评级机构是否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发行主体的信用质量,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风险提示?同时,我也对当年评级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和监管环境比较感兴趣。是否存在一些关于评级收费模式、评级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监管部门如何加强对评级行业的监管等方面的讨论?这份报告如果能提供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2011年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以及如何更审慎地进行投资,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11)》这个标题,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2011年,无疑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经历深刻变革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信用评级行业作为市场“晴雨表”和“守门员”的角色,其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必然引起广泛关注。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份关于当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的宏观梳理,比如行业规模的增长、市场集中度、以及评级机构的数量变化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报告能够深入剖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以及债券市场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信用评级行业产生的影响。同时,我也对报告中可能提及的行业内部的创新和改革充满了好奇,比如评级方法论的本土化、评级结果的应用场景拓展,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风险管理和合规性建设方面的努力。一份详实的年度报告,应该能够为我们揭示2011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突破与挑战,并为理解其后续的演进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