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界乌托邦——理工男100天环游北美

跨国界乌托邦——理工男100天环游北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瑜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游记
  • 自驾游
  • 北美
  • 乌托邦
  • 理工男
  • 冒险
  • 文化
  • 生活
  • 个人成长
  • 公路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8600
商品编码:299071182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跨国界乌托邦——理工男100天环游北美

定价:79.00元

作者:蒋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0228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适合中国人阅读和使用的环北美自驾游傻瓜书,内容详尽实用,涉及北美自驾游的吃、住、行、玩、购等方方面面,不仅囊括了北美近30个国家公园、20多个知名旅游城市和加勒比海邮轮的详细游玩攻略,还介绍了很多需要提前申请许可才有机会进入的绝美秘境。即使对那些没有时间环游北美的读者而言,也可以很容易根据目录直接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目的地游玩攻略。作者还根据亲身经历总结了各种实用小贴士tips,让读者轻松将北美自助游快乐地进行到底。同时这本书又不是一般走马观花式的游记,在提供实用攻略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每个景点背后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体会,让读者能够*限度地实现深度游。跟随作者的足迹,你将体验到的不仅是一场特别的自然地理之旅,更是一场精彩的人文思想之旅。现在,就请带着它上路,去实现你自驾环游北美的梦想吧! Life is a journey,enjoy your trip!

目录


段: 2014.7.26—2014.9.9 华盛顿(Washington)—西雅图(Seattle)
(西游记,从东到西自驾穿越北美大陆,共计46天)

Day 1华盛顿(Washington)
Day 2华盛顿(Washington)—费城(Philadelphia)
Day 3费城(Philadelphia)—纽约(New York)
Day 4纽约(New York)(1)
Day 5纽约(New York)(2)
Day 6纽约(New York)—瓦尔登湖(Walden Pond)—波士顿(Boston)
Day 7波士顿(Boston)
Day 8波士顿(Boston)—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cadia National Park)
Day 9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cadia National Park)
Day 10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cadia National Park)—纽约州沃特敦(Watertown)
Day 11千岛湖(Thousand Islands)—尼亚加拉瀑布城(Niagara Falls)(美国)
Day 12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美国)
Day 13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加拿大)—芝加哥(Chicago)
Day 14芝加哥(Chicago)(1)
Day 15芝加哥(Chicago)(2)
Day 16芝加哥(Chicago)—沃辛顿(Worthington)
Day 17沃辛顿(Worthington)—恶地国家公园(Badlands National Park)
Day 18恶地国家公园(Badlands National Park)—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总统山雕
像)(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温泉城(Hot Springs)
Day 19温泉城(Hot Springs)—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Day 20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1)
Day 21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2)
Day 22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盐湖城(Salt Lake City)
Day 23盐湖城(Salt Lake City)(1)
Day 24盐湖城(Salt Lake City)(2)
Day 25盐湖城(Salt Lake City)—羚羊岛州立公园(Antelope Island State Park)—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Day 26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Day 27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Day 28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1)
Day 29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2)
Day 30熊牙公路(Beartooth Highway)—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Glacier National
Park)
Day 31冰川国家公园(Glacier National Park)(1)
Day 32冰川国家公园(Glacier National Park)(2)
Day 33美国卡利斯佩尔(Kalispell)—加拿大坎莫尔(Canmore)
Day 34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
Day 35班芙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幽鹤国家公园(Yoho National Park)
Day 36班芙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冰原大道(Icefields Parkway)—贾斯珀国家公园(Jasper National Park)
Day 37贾斯珀国家公园(Jasper National Park)
Day 38维尔蒙特(Valemount)—温哥华(City of Vancouver)
Day 39温哥华(City of Vancouver)(1)

作者介绍


连续100天环游北美并将之完整记录呈现的人,外号“行者无疆”,大学老师一枚,副教授、非典型工科男博士,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过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却更喜欢在路上的自由感觉。自小向往宇宙和自然,爱好自由行,不走寻常路,沉静的外表下有一颗激情澎湃的心,敢于挑战自身极限,立志走遍这个美丽世界。

文摘


序言



《跨国界乌托邦——理工男100天环游北美》 序言 人生如同一场未知的旅程,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与未知的挑战。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理工男,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心中升腾起一个大胆的设想:用一百天的时间,穿越北美大陆,寻找那一抹理想中的“乌托邦”。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是对生活方式、社会形态,乃至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层探寻。本书,便是这场史诗般旅程的忠实记录。 第一章:出发前的计算与远征的号角 踏上旅途之前,缜密的计划如同精密仪器的计算。我并非天生的冒险家,我的血液里流淌着逻辑与理性。因此,这次远征的序曲,便是严谨的行前准备。从行程规划,到预算制定,再到行李打包,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目的地选择的科学性: 北美,广袤而多元,拥有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风貌和发展模式。我选择的路线并非随意堆砌,而是基于对各地特色、潜在乌托邦可能性的考量。从美国的硅谷创新热土,到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天堂,再到墨西哥的古老文明遗迹,每一站都承载着我对于不同社会形态的观察与思考。 交通与住宿的效率优化: 作为理工男,我对效率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长途飞机的经济舱与头等舱的性价比分析,不同城市间陆路交通(火车、巴士、自驾)的成本效益比较,以及青年旅社、民宿、短租公寓等住宿方式的优劣势评估,都是我反复计算的对象。我需要确保旅途的经济性和舒适性达到最优平衡,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乌托邦”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在我的心中,“乌托邦”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它可能体现在对环境的极致保护,对社会公平的深入实践,对科技创新的大胆应用,亦或是对人文精神的独特传承。在旅途中,我将带着一套预设的“衡量标准”去观察和评估我遇到的每一个地方,去寻找那些在不同维度上接近我心中“乌托邦”的迹象。 心理准备与风险预估: 漫长的旅程,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的磨砺。我预想到了可能遇到的语言障碍、文化冲击、行程延误,甚至是一些不确定性的危险。为此,我阅读了大量的旅行攻略,学习了基本的急救知识,并与家人朋友保持了沟通机制。出发的号角,不仅仅是身体的行动,更是决心的宣告。 第二章:从海岸到内陆——科技、创新与自由的交响 行程的第一阶段,我将目光投向了北美西海岸,这里是科技创新的心脏,也是自由精神的摇篮。 硅谷的“极客”文化与未来畅想: 我深入硅谷,观察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巨头,探访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我不仅关注他们的技术突破,更试图理解驱动这一切的文化土壤——那种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崇尚创新的“极客”精神。我与当地的工程师、创业者交流,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设想,以及科技进步如何可能重塑社会结构,甚至孕育出新的“乌托邦”模式。我关注的是,在追逐效率与利润的同时,他们是否也思考着科技进步的伦理边界和社会责任。 洛杉矶的艺术、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告别了冰冷的科技,我来到洛杉矶,这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梦想的城市。这里,我将探寻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感受好莱坞的魅力,同时也会审视在这个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我关注的是,在这个将“梦想”作为核心价值的城市里,个体与社会之间是如何互动?是否存在一种更公平的追逐梦想的机制? 旧金山的多元文化与社区活力: 旧金山,以其包容多元的文化闻名。我将在唐人街感受东方文化的韵味,在同性恋社区体验前沿的社会观念,在艺术街区寻找灵感。我将重点观察这里的社区组织如何运作,居民如何参与社区事务,以及多元文化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构建一种独特的城市生活。是否存在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结构,能够让不同背景的人和谐共处,共同构建理想家园? 内陆的宁静与工业的反思: 随着我逐渐向内陆进发,我将告别繁华的都市,走向那些曾经因工业而兴盛,如今却面临转型的城镇。我将关注这些地方的经济复苏模式,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我希望能看到工业文明的遗产,以及人类在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这是否也是一种“乌托邦”的尝试,即在发展与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 第三章:北国风光与福利社会的探索 穿越国界,我将抵达加拿大,一个以其高福利、高生活品质而著称的国家。 温哥华的绿色生活与社区营造: 温哥华,被誉为“北美花园”。我将深入探索其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关注其居民如何将绿色生活融入日常。我将探访社区花园,了解当地居民如何通过社区活动,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以及这种社区营造是否能为“乌托邦”的理想提供另一种可能。 落基山脉的自然馈赠与人迹的审慎: 在落基山脉,我将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的怀抱。我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将观察那些致力于生态保护的组织和社区,了解他们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是否也是一种“乌托邦”的实践? 多伦多的多元融合理念: 作为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以其“文化大熔炉”而闻名。我将在这里,观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和谐共处,了解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否真正促进了社会的融合与平等。我将关注不同族裔的社区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共同构建加拿大的社会认同。 魁北克的法语文化与社会制度的独特性: 踏足魁北克,我将体验截然不同的法语文化和法律体系。我将研究魁北克在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思考这些制度设计是否更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与福祉。是否存在一种更优的社会制度,能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公平的分配,从而减少贫富差距,提升整体幸福感? 第四章:南国风情与历史的回响 我的旅程继续向南,将目光投向墨西哥,一个拥有古老文明与独特社会风貌的国家。 墨西哥城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脉搏: 墨西哥城,一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巨型都市。我将深入探索其阿兹特克文明的遗迹,感受殖民时期的历史印记,并观察现代墨西哥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我将关注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思考这种历史积淀如何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活力与走向。 玛雅遗迹的智慧与失落的文明: 我将前往尤卡坦半岛,探访神秘的玛雅文明遗址。这些宏伟的建筑,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承载着一个伟大文明的兴衰。我将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辉煌与失落?他们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天文历法,是否蕴含着对现代社会有益的启示?是否存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能够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乡村社区的传统与挑战: 离开大都市,我将深入墨西哥的乡村地区,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我将了解他们的传统农业,社区自治,以及他们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挑战。我希望看到一种自给自足、和谐共处的乡村“乌托邦”,即使它可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外部世界的冲击。 艺术、色彩与生活的热情: 墨西哥的艺术,以其奔放的色彩和浓郁的情感而闻名。我将沉浸在当地的艺术氛围中,感受街头艺术、民间手工艺,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的乐观精神,是否也是一种“乌托邦”的体现? 第五章:旅途的终点,思考的起点 一百天的旅程,终将抵达终点,但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乌托邦”的多元性与普适性: 在穿越北美大陆的漫长旅途中,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证了迥异的社会形态。我逐渐认识到,“乌托邦”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模式,它可能存在于科技创新驱动的未来城市,也可能隐藏在自然和谐的原始社区。它可能体现在公平高效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可能闪耀在个体自由与多元包容的精神光辉中。我对“乌托邦”的理解,也随着旅程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修正。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我不仅仅是一名观察者,我更在思考,作为个体,我们如何在各自的社会中,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无论是在科技前沿的创新,还是在社区建设的参与,亦或是对社会公平的呼唤,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理性计算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作为理工男,我习惯于用数据和逻辑来分析问题。然而,在这次旅程中,我更加体会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一个理想的社会,不仅需要高效的系统和精密的计算,更需要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回归与展望: 一百天的环游,是对北美大陆的一次深度扫描,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塑。我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深刻的思考,回归我熟悉的生活。这次旅程,让我看到了无数种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希望,我的这段经历,能够激发更多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勇敢地追寻属于自己的“跨国界乌托邦”。 后记 “跨国界乌托邦——理工男100天环游北美”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它更是一次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未来的深度对话。我希望通过本书,与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共同探索那些关于美好生活,关于社会进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严谨,但又不失亲切的幽默感。作者似乎对每一次遇到的技术挑战(比如复杂的路线规划、不同国家间的通讯差异)都进行了细致的“拆解”,这对于那些有理工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惊喜。他不是简单地抱怨困难,而是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用一种近乎工程学的逻辑去梳理旅程中的每一个变量。这种独特的分析角度,使得全书充满了逻辑的美感。读起来,你不仅能感受到旅途的壮阔,还能体会到作者是如何用系统性的思维,去驾驭一场看似漫无目的的远行,这种“理性之美”与旅途的“感性自由”完美结合,非常吸引人。

评分

这本关于北美大陆的旅行记,读起来简直像一场视觉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路途上的风光,更是在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文化瞬间。比如,书中对某个偏远小镇上,一家独立书店里,老店主与年轻背包客之间那段关于咖啡豆产地的深入讨论,描写得栩栩如生。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让人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城市天际线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劳动者的描绘,那种朴实而有力量的叙事方式,让人对“美国梦”有了更立体、更接地气的理解,远非那些宏大叙事能够比拟。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史诗感”,而是将那些细微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打磨成了最动人的风景线。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换氧”。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将那些日常可见的元素,比如一顿路边餐馆的汉堡、一次在长途巴士上与邻座陌生人的交谈,描绘得充满了哲学意味。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时间感”——在沙漠中,时间仿佛凝固了;在繁华都市里,时间又快得让人抓不住。他将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对历史遗迹和现代建筑的对比之中。这种对“瞬间”与“永恒”的思考,让这本书的底色显得非常厚重,即便只是记录了一次“环游”,其内涵也远超出了地理上的概念,更像是一次对现代文明的侧写。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旅行文学应该像一剂良药,能治愈城市生活的疲惫和麻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也没有过分的矫饰,而是用一种近乎坦诚的口吻,记录下旅途中的各种“小插曲”——那些计划赶不上变化、遇到的突发状况,甚至是作者本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的真实挣扎与喜悦。我特别喜欢其中提到的一段关于在落基山脉迷路时,被当地一位原住民家庭热情接纳的经历。那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善意和信任,读来让人心中一暖。这说明,真正的探索,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去体验人性的光辉。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就像北美广袤的土地一样,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幻莫测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更关注那些“边缘地带”的故事,而不是那些被旅游指南反复提及的“打卡点”。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行程中,刻意避开了主流的商业化路线,转而深入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比如,对加拿大某个小镇上,一个专门研究复古电子游戏的社区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美国中西部农业州里,现代科技如何渗透进传统耕作模式的探讨,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力和求知欲。这种对“新奇事物”的捕捉能力,使得这本书在众多旅行文学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我去了哪里”,更是“我看到了什么不同”,这种对差异性的尊重和挖掘,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