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欧洲,缓行慢走
定价:32.80元
作者:(澳)肯·哈利,黄静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02101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2.4km/h,一个人的慢自由:*深度立体的旅行,带你走进这个迷人的陌生国度——你不了解的“那个欧洲”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澳大利亚的旅行作家肯哈利根据自己一年内“以缓慢的速度”行遍欧洲的经历,所写的一本特殊游记。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旅行随笔,而是一个探险家在欧洲历史和文化的天空下寻找精神契合的心灵日志。作者深入欧洲,以2.4km/h的速度行进,不仅遇到很多惊险,也深入体会了欧洲各地的风俗文化,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归家之旅。
 本书唤起了很多读者对于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改变生活的勇气。作者作为一名高位截瘫的病人,以轮椅的方式走遍欧洲,并写下了这本2.4km/h旅行随笔。他深入欧洲,以缓慢的速度行进,探索着那些被人忽略的“失落的大地”。欧洲探险家的出发是为了寻找香料和财富,而作者出发想寻找的“香料”莫过于有滋有味的人类行为,他要找的财富就是旅行和一路游荡、见证文明带给他的快乐。
目录
前言:这就是那个欧洲?
章:磁力北方
俄罗斯
第二章:真实北方(填海)
挪威,诺尔兰,中部瑞典
第三章:我们的自行车也有座位
南部瑞典,奥斯陆与丹麦
第四章:过往是个陌生国度
哥本哈根,尼克宾法尔斯特与不莱梅
第五章:十一点的口交
荷兰
第六章:为什么会有比利时?
弗兰德斯与瓦龙
第七章:走进现代文明
德国
第八章:法国印象
法国北部
第九章:时尚诞生地
法国南部与摩纳哥
第十章:没有雪的雪崩
安道尔共和国
第十一章:坏铁路,烟雾缭绕的小酒吧
伊比利亚北部(西班牙北部)
第十二章:欧洲之尾
伊比利亚南部(西班牙南部)
欧洲尾记
作者介绍
肯·哈利是澳大利亚的旅行作家之一。1991年,他不幸瘫痪,但到目前为止,他发现自己的改变,就是现在改用“坐姿”观察这个世界。他是一名记者,为《时代周刊》《星期天时代》和伦敦的《观察者》供稿,以及巴林的《海湾日报新闻》、香港的《南华早报》。他同时也在为墨尔本的《年代》工作,并担任雅典、香港和约翰内斯堡多家当地报纸的编辑。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得令人惊叹。那是一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灵动感的文字风格。他的比喻新颖而精准,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让人读后拍案叫绝。例如,他对光线变化的描述,简直就像是印象派画家打翻了调色盘,色彩和层次感跃然纸上。这本书里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确地服务于他想要营造的氛围。我特别喜欢他偶尔插入的那些哲思片段,它们并非突兀的议论,而是自然而然地从他所见所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欧洲的某些景观,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极具美感和力量的文字表达范本,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集中在那些宏大叙事或著名的历史事件上,而是巧妙地通过个体的观察和细微的感受来构建起整个欧洲的图景。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从一个宏伟的教堂转到某个家庭后院的一盆盆栽,或者从一段深刻的哲学思考跳跃到一个街头艺人的即兴演奏。这种看似松散,实则内在逻辑严密的结构,完美地诠释了“漫步”的哲学——不设终点,只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次随机的发现。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教学指南,它教会我们去放慢对信息的接收速度,去关注那些日常中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微光。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像是一剂强心针,迫使我回归到一种更具耐心和深度的阅读状态中,体会到“慢下来”所带来的丰富回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封面材质,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遍。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很大气,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在内容板块的划分上体现了一种非常细腻的节奏感,仿佛作者在引导读者,不是急匆匆地灌输知识,而是邀请我们一同进入一个缓慢展开的叙事空间。它不像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旅行指南,而是更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故事和风景。那种“缓行慢走”的意境,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节奏上,更渗透在了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里,让人感觉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温柔抵抗,一种对匆忙时代的无声告别。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的力量,让人愿意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触动,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日常语境中,“欧洲”往往与高效、快节奏或者精英化的旅行体验挂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它展示了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土地的生活状态——那种对季节更替保持敬畏,对传统保持尊重,对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抱有期待的态度。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排毒”,把那些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必须尽快达成”的焦虑感暂时搁置一旁。我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虽然身体没有移动,但心境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去“完成”生活,而不是去“体验”生活。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在精神层面给予我最多滋养的读物之一。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简直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但这种意犹未尽并非源于情节的缺失,而是因为作者的笔触太过富有画面感,以至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些被描绘的场景。欧洲的那些小城、那些不起眼的街角,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鲜活存在。我特别欣赏那种对“在地生活”的捕捉,比如某条鹅卵石小巷傍晚时分的光影,比如当地人在咖啡馆里那种慵懒而专注的神态。这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游记,它挖掘的是那种深藏在日常肌理之下的欧洲灵魂。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那些地方停留了很久,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烘焙面包和雨后泥土的味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文字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成功地将读者的感官完全调动了起来,让人对未曾谋面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亲切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