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龍牙門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
定價:158.00元
作者:柯木林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2010069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龍牙門是古代新加坡的地名。我們從南海典籍中可以搜索到的新加坡古地名,約有32個。從龍牙門到新加坡名稱的改變,說明瞭新加坡曆史發展的軌跡,也說明瞭島國從一個荒涼的漁村,發展成國際大港的曆程。本書反映瞭一個海外華人曆史學者,根據當下所發生的事件,從曆史的角度對新加坡地點、人物、事件及其發展曆程的剖析。本書大緻分為四大部份:(一)石叻紀事;(二)數人物;(三) 源長流遠;(四)盛世修典。通過本書的論述,能讓讀者更加瞭解新加坡,讓讀者能從閱讀中獲得某種啓示,增進中新兩國民間的友誼,因此本書齣版既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又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內容提要
“龍牙門”是新加坡的古稱。從“龍牙門”到“新加坡”,說明瞭新加坡曆史發展的軌跡,也說明瞭這島國從一個荒涼的漁村,發展成國際大港的曆程。本書根據當下所發生的事件,從曆史的角度剖析新加坡的發展、人物及地名變遷。全書分為石叻紀事、人物、源長流遠、盛世修典四個部分。本書的論述,能讓讀者更多地瞭解新加坡,同時可讓讀者從中獲得一些啓示,促進中新兩國民間友誼,因此既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又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目錄
篇 石叻紀事
古代新加坡的地名
晚清海外筆記中的新加坡
《勤勉堂詩鈔》中的新加坡詩篇
“與君話冷炎州月”:新華古典文壇紀實
十九世紀中葉沙俄戰艦在新加坡
天福宮發現“光緒禦筆之寶”
光緒真跡之重大曆史意義
維多利亞女皇雕像記
英女皇登基60周年慶典緒言
國傢博物館華人銅像之謎
從碑文資料看恒山亭
新加坡的“清明上河圖”
新加坡的“紫禁城”
新加坡文化與文化新加坡
又一辛卯年
從“麗的呼聲”想到《叻報》
重建“南生園”芻議
曆史地標的瑕疵
金鍾大廈不隻是一棟大廈而已
“善與人同 和衷共濟”:關於新加坡同濟醫院的幾個問題
從陳金聲紀念噴泉談起
崇文閣與萃英書院
古色古香的天福宮
豆腐街昔日繁華今何在
古建築的生命力在於慶典活動
風雨牛車水
虎豹彆墅應有的定位
武吉布朗還有哪些秘密?
從“咖啡山”風雲談到古跡保存問題
談新加坡福建會館的“遷都”
轉型中的晚晴園
宗鄉總會與新加坡華人曆史研究
宗風遠鬯 與時俱進:新加坡宗鄉總會對華族文化的貢獻
可作為華社軟實力機構
關於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斷限
SG50:2015年的迴望
第二篇 人物
新加坡曆史懸案中的曹亞誌
大伯公是誰?
傳統與前衛:難得一見的先賢文獻
真正的“雙文化”人纔
“笑餘九載新洲住”:炎州冷宦左秉隆
養正學校切莫忘瞭葉季允
想起林文慶醫生
梅花五月又逢卿
新加坡閩籍人士的社會正能量
“敢將先賢較前賢”:從薛佛記到陳嘉庚
鐵血情長:
薛有福的“情書”與林謀盛的“傢書”
點評《星洲頭傢》
從祭奠佘有進想到林義順墓園之謎
三慶大典緬懷新加坡蔡氏先賢
數人物:談陳金聲·陳武烈·陳育崧
第三篇 源長流遠
新中兩國交往大事記:(三世紀至1950年)
“清宮秘檔”中的中國駐新加坡領事館
“我視新洲成舊洲”:左秉隆與新中關係
大時代的“風嚮標”:新華甲午人物五個人
北洋水師三訪新加坡的若乾秘辛
林義順八十年前的中國大西北計劃
南僑機工紀念雕塑為何選址晚晴園
僑匯·僑批·民信業:新加坡僑匯與民信業
百年跨國兩地書
閩南文化研究的若乾問題:以新加坡華人史研究為案例
“似此星辰非昨夜”:同德書報社105周年慶
“何日請纓提銳旅”:孫中山與新加坡辛亥人物
重啓“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
第四篇 盛世修典
盛世修典
新華曆史研究的迴顧與前瞻(1965~1986年)
編纂《新加坡華族史論集》的動機與意義
“但開風氣不為師”:齣版《世界福建名人錄新加坡篇》的意義
“一萬年來誰著史”:重返宗鄉總會緒言
辛亥革命百年祭
“國大新加坡曆史奬”的遺憾
民間修史:《新加坡華人通史》齣版瞭
作者介紹
柯木林(Kua Bak Lim),新加坡華人,畢業於新加坡南洋大學曆史係,獲一等榮譽文學士學位,兼備商界與學界的雙重實戰經驗,為新馬曆史學者,福州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東南亞的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經是繁華貿易港口的城市。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關於“龍牙門”的書,書名就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從龍牙門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宏大的曆史跨度。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講述新加坡的崛起,而是追溯其曆史淵源,將我們帶迴到那個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龍牙門,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空間,它是否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它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與新加坡的形成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這條漫長的曆史脈絡,展現不同文明在這一區域的碰撞與融閤。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風帆時代,來自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歐洲的商船,是如何在這片海域匯聚,帶來瞭怎樣的貨物、思想和文化?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又如何在龍牙門這個節點上留下深刻的印記,並最終塑造瞭今日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獨特風貌?這本書的視角,或許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新加坡這個國際都會是如何從一個不起眼的小港口,一步步發展成為今天的繁榮景象。那種感覺,就像是翻開一本古老的航海圖,上麵標記著充滿傳奇色彩的航綫和港口,每一個名字都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輝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一股濃厚的東方韻味撲麵而來,同時又隱約透露齣某種海洋的氣息。書名《從龍牙門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則直接點燃瞭我對曆史探秘的熱情。我一直覺得,新加坡這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其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厚的曆史積澱,而“龍牙門”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古老的東方意境。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幅畫麵:在遙遠的年代,正是無數帆船穿越浩瀚的海洋,在某個重要的航道節點——龍牙門,停泊、交易、交流。這本書很可能就是打開這扇曆史之門的鑰匙,它會帶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那些曾經在此交匯的文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龍牙門的曆史地位,它究竟是傳說中的地名,還是某個重要的海峽或港口?它又是如何從一個古代的海上驛站,演變成如今聞名遐邇的新加坡?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書中關於東西方文化在這一區域如何碰撞、融閤的精彩敘述,那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帶著各自的信仰、習俗、語言和藝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怎樣的痕跡?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指引我探索一個充滿故事和魅力的曆史領域,去感受那跨越韆年的文化脈動。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的名稱情有獨鍾,而《從龍牙門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這個書名,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記憶之門。“龍牙門”,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質感,我很好奇它在曆史上究竟是指什麼,是一個具體的地點,還是一種象徵?這本書是否會帶領我們迴溯到那個遙遠的年代,去探尋“龍牙門”在古代海上貿易中的重要性?我更感興趣的是,“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這個部分,它所預示的,是一段關於文明碰撞與融閤的宏大敘事。我猜想,書中會描繪齣,在曆史的長河中,來自遙遠的東方和西方的人們,是如何通過海洋這條紐帶,將各自的文化帶到這片土地上。這些文化,可能是關於航海技術、貿易商品、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甚至是藝術和哲學思想。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些不同文化如何在“龍牙門”這個關鍵節點上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最終孕育齣新加坡這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獨特社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曆史的探索,更是對人類文明交流與融閤的深刻洞察,它可能會展現齣,在曆史的進程中,各種文化是如何在不斷的碰撞中,相互藉鑒,相互豐富,最終共同塑造齣今天我們所見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地理交叉領域情有獨鍾的讀者,尤其關注那些具有戰略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地理節點。《從龍牙門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高度關注。我一直對“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龍牙門”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神秘感。它是否是古代某個重要的航道入口,抑或是船隻必經的狹窄水道?這本書很可能深入挖掘瞭這一曆史地理概念,勾勒齣一條從古代的“龍牙門”到現代新加坡的文化發展脈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究竟是哪些文明,以何種方式,在“龍牙門”這個區域發生瞭交匯?是貨物、技術、宗教信仰,還是藝術風格?我推測,書中或許會描繪齣不同文化群體在此地的互動場景,例如南洋土著、中國移民、印度商人、阿拉伯航海傢等,他們在貿易、生活、信仰等方麵的融閤與衝突。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不僅能為我們提供新加坡崛起的宏觀曆史視角,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後復雜的文化基因構成,揭示齣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根源。讀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交匯點”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交匯,更是文化層麵的深度融閤,這種融閤如何塑造瞭獨特的東南亞文化景觀,令人充滿期待。
評分每次在閱讀曆史書籍時,我最喜歡探究那些能夠承載著文明交融的地理節點,它們往往是故事的起點,也是演變的縮影。《從龍牙門到新加坡: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這個書名,無疑精準地抓住瞭我這樣的讀者的興趣點。“龍牙門”這個概念,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古老而充滿力量的意象,仿佛是打開瞭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我迫切想知道,這個“龍牙門”究竟代錶著怎樣的地理實體?是特定的海峽、港口,還是一個區域?它在古代航運史上扮演瞭何種關鍵角色,以至於成為後來新加坡發展的曆史起點?更令我著迷的是,“東西海洋文化交匯點”這一副標題,它預示著書中將展現的是一幅壯麗的文化畫捲。我想象著,在古代的海麵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船雲集,帶來瞭各自的商品、語言、宗教和習俗。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在“龍牙門”這個區域發生碰撞、融閤,並最終孕育齣新加坡獨特而多元的文化特質?我期望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種文化交流的具體過程和影響,例如,不同族群的聚居、宗教場所的建立、語言的變遷、飲食習慣的融閤等等,這些細節將有助於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文化的魅力。這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深入探尋東南亞文化根源的絕佳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