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
定价:158.00元
作者:柯木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20100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龙牙门是古代新加坡的地名。我们从南海典籍中可以搜索到的新加坡古地名,约有32个。从龙牙门到新加坡名称的改变,说明了新加坡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说明了岛国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大港的历程。本书反映了一个海外华人历史学者,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件,从历史的角度对新加坡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发展历程的剖析。本书大致分为四大部份:(一)石叻纪事;(二)数人物;(三) 源长流远;(四)盛世修典。通过本书的论述,能让读者更加了解新加坡,让读者能从阅读中获得某种启示,增进中新两国民间的友谊,因此本书出版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龙牙门”是新加坡的古称。从“龙牙门”到“新加坡”,说明了新加坡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说明了这岛国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大港的历程。本书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件,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新加坡的发展、人物及地名变迁。全书分为石叻纪事、人物、源长流远、盛世修典四个部分。本书的论述,能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加坡,同时可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促进中新两国民间友谊,因此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录
篇 石叻纪事
古代新加坡的地名
晚清海外笔记中的新加坡
《勤勉堂诗钞》中的新加坡诗篇
“与君话冷炎州月”:新华古典文坛纪实
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战舰在新加坡
天福宫发现“光绪御笔之宝”
光绪真迹之重大历史意义
维多利亚女皇雕像记
英女皇登基60周年庆典绪言
国家博物馆华人铜像之谜
从碑文资料看恒山亭
新加坡的“清明上河图”
新加坡的“紫禁城”
新加坡文化与文化新加坡
又一辛卯年
从“丽的呼声”想到《叻报》
重建“南生园”刍议
历史地标的瑕疵
金钟大厦不只是一栋大厦而已
“善与人同 和衷共济”:关于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几个问题
从陈金声纪念喷泉谈起
崇文阁与萃英书院
古色古香的天福宫
豆腐街昔日繁华今何在
古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庆典活动
风雨牛车水
虎豹别墅应有的定位
武吉布朗还有哪些秘密?
从“咖啡山”风云谈到古迹保存问题
谈新加坡福建会馆的“迁都”
转型中的晚晴园
宗乡总会与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
宗风远鬯 与时俱进:新加坡宗乡总会对华族文化的贡献
可作为华社软实力机构
关于新加坡日治时期的断限
SG50:2015年的回望
第二篇 人物
新加坡历史悬案中的曹亚志
大伯公是谁?
传统与前卫:难得一见的先贤文献
真正的“双文化”人才
“笑余九载新洲住”:炎州冷宦左秉隆
养正学校切莫忘了叶季允
想起林文庆医生
梅花五月又逢卿
新加坡闽籍人士的社会正能量
“敢将先贤较前贤”:从薛佛记到陈嘉庚
铁血情长:
薛有福的“情书”与林谋盛的“家书”
点评《星洲头家》
从祭奠佘有进想到林义顺墓园之谜
三庆大典缅怀新加坡蔡氏先贤
数人物:谈陈金声·陈武烈·陈育崧
第三篇 源长流远
新中两国交往大事记:(三世纪至1950年)
“清宫秘档”中的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
“我视新洲成旧洲”:左秉隆与新中关系
大时代的“风向标”:新华甲午人物五个人
北洋水师三访新加坡的若干秘辛
林义顺八十年前的中国大西北计划
南侨机工纪念雕塑为何选址晚晴园
侨汇·侨批·民信业: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
百年跨国两地书
闽南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华人史研究为案例
“似此星辰非昨夜”:同德书报社105周年庆
“何日请缨提锐旅”:孙中山与新加坡辛亥人物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
第四篇 盛世修典
盛世修典
新华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965~1986年)
编纂《新加坡华族史论集》的动机与意义
“但开风气不为师”:出版《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的意义
“一万年来谁著史”:重返宗乡总会绪言
辛亥革命百年祭
“国大新加坡历史奖”的遗憾
民间修史:《新加坡华人通史》出版了
作者介绍
柯木林(Kua Bak Lim),新加坡华人,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获一等荣誉文学士学位,兼备商界与学界的双重实战经验,为新马历史学者,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股浓厚的东方韵味扑面而来,同时又隐约透露出某种海洋的气息。书名《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则直接点燃了我对历史探秘的热情。我一直觉得,新加坡这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龙牙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古老的东方意境。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在遥远的年代,正是无数帆船穿越浩瀚的海洋,在某个重要的航道节点——龙牙门,停泊、交易、交流。这本书很可能就是打开这扇历史之门的钥匙,它会带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曾经在此交汇的文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龙牙门的历史地位,它究竟是传说中的地名,还是某个重要的海峡或港口?它又是如何从一个古代的海上驿站,演变成如今闻名遐迩的新加坡?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书中关于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区域如何碰撞、融合的精彩叙述,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着各自的信仰、习俗、语言和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我探索一个充满故事和魅力的历史领域,去感受那跨越千年的文化脉动。
评分我一直对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是繁华贸易港口的城市。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龙牙门”的书,书名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宏大的历史跨度。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讲述新加坡的崛起,而是追溯其历史渊源,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龙牙门,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它是否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与新加坡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出这条漫长的历史脉络,展现不同文明在这一区域的碰撞与融合。我尤其好奇,在那个风帆时代,来自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欧洲的商船,是如何在这片海域汇聚,带来了怎样的货物、思想和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又如何在龙牙门这个节点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最终塑造了今日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独特风貌?这本书的视角,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新加坡这个国际都会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港口,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繁荣景象。那种感觉,就像是翻开一本古老的航海图,上面标记着充满传奇色彩的航线和港口,每一个名字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辉煌。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地理交叉领域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关注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地理节点。《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一直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龙牙门”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神秘感。它是否是古代某个重要的航道入口,抑或是船只必经的狭窄水道?这本书很可能深入挖掘了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勾勒出一条从古代的“龙牙门”到现代新加坡的文化发展脉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是哪些文明,以何种方式,在“龙牙门”这个区域发生了交汇?是货物、技术、宗教信仰,还是艺术风格?我推测,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不同文化群体在此地的互动场景,例如南洋土著、中国移民、印度商人、阿拉伯航海家等,他们在贸易、生活、信仰等方面的融合与冲突。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新加坡崛起的宏观历史视角,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文化基因构成,揭示出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根源。读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交汇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交汇,更是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如何塑造了独特的东南亚文化景观,令人充满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名称情有独钟,而《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这个书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龙牙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质感,我很好奇它在历史上究竟是指什么,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还是一种象征?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们回溯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去探寻“龙牙门”在古代海上贸易中的重要性?我更感兴趣的是,“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这个部分,它所预示的,是一段关于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大叙事。我猜想,书中会描绘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自遥远的东方和西方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海洋这条纽带,将各自的文化带到这片土地上。这些文化,可能是关于航海技术、贸易商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甚至是艺术和哲学思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些不同文化如何在“龙牙门”这个关键节点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孕育出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独特社会。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地理和历史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深刻洞察,它可能会展现出,在历史的进程中,各种文化是如何在不断的碰撞中,相互借鉴,相互丰富,最终共同塑造出今天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评分每次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我最喜欢探究那些能够承载着文明交融的地理节点,它们往往是故事的起点,也是演变的缩影。《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这个书名,无疑精准地抓住了我这样的读者的兴趣点。“龙牙门”这个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意象,仿佛是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我迫切想知道,这个“龙牙门”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地理实体?是特定的海峡、港口,还是一个区域?它在古代航运史上扮演了何种关键角色,以至于成为后来新加坡发展的历史起点?更令我着迷的是,“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这一副标题,它预示着书中将展现的是一幅壮丽的文化画卷。我想象着,在古代的海面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船云集,带来了各自的商品、语言、宗教和习俗。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在“龙牙门”这个区域发生碰撞、融合,并最终孕育出新加坡独特而多元的文化特质?我期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种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和影响,例如,不同族群的聚居、宗教场所的建立、语言的变迁、饮食习惯的融合等等,这些细节将有助于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入探寻东南亚文化根源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