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阅读地理(毛边本)(陈丹燕旅行汇) 9787533945787 浙

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阅读地理(毛边本)(陈丹燕旅行汇) 9787533945787 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丹燕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哈扎尔
  • 陈丹燕
  • 地理
  • 民族
  • 游记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5787
商品编码:299118824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阅读地理(毛边本)(陈丹燕旅行汇)

定价:46.00元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339457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循着小说的阅读脉络回溯了伊斯兰教的静谧精致、东正教的严肃幽远,以至多神教时代古希腊式的原始优雅……而脚步踏遍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大片地区,*后她发现,在这条历史-地理脉络上,不管是在起点还是终点,她始终徜徉在帕维奇的“捕梦之乡”之中。作为一个读者来说,能够带上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前往一片与这本书互为匹配的土地,享受阅读和旅行带来的喜悦感动抑或是寂寞忧伤,是一种幸运。陈丹燕与她的读者分享了这份幸运。

这本书紧紧贴合了当下的“塞尔维”“土耳其热”,同时又跳脱出一般旅行书的模式,融入作者自己的深刻思考,捧书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旅途中与世界、历史、文学真挚的感情交流,而放下书便难以按捺跟随文字行路远方的激动和渴望,如果想看看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一定绕不开陈丹燕的《捕梦之乡》。

内容提要


《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作品,陈丹燕的地理阅读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旅行和阅读模式。因着对小说《哈扎尔辞典》的喜爱,陈丹燕带上小说前往作者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从那里找寻和重获文本里或虚构或真实的时间与空间的痕迹,用陈丹燕自己的话说“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坏境里,这样的阅读总是激起读者心中奇异的梦幻感。而将自己的身体带到贝尔格莱德,带到作者的家里,来到小说初出发的源头——作者的床上、枕上、笔记本边上,短暂占有这些私人领地,一个读者疯狂的梦想实现了。”

当陈丹燕踏上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指引着这位东方作家的旅行,而那些遗落在小说《哈扎尔辞典》里的蛛丝马迹也开始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中一一显露。

目录


章 穷而性感之所 /1

一、贝尔格莱德:凌晨/4

二、三座铜像/14

三、贝尔格莱德:穷而性感/30

四、“三月,轰炸开始了。”/46

五、他只描写,忘记了天堂。/59

第二章 捕梦之乡 /67

第三章 斯特凡 /95

一、那些摩拉瓦河谷的修道院/98

修道院补遗 :摩拉瓦河谷的湿壁画世界/108

二、斯特凡也在墙上/122

三、要塞里的青铜像/143

四、阿德里安堡/151

第四章 伊斯坦布尔秘境 /163

一、佩拉宫酒店/165

二、宗教交织之地/175

拜占庭精神遗泽 :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堂/178

和煦洁净的奥斯曼气息 :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194

哈扎尔的秘密 :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213

第五章 时不我与的哀愁/235

一、拜占庭之前的世界/241

二、“佩特库坦和卡莉娜的故事”书影/256

三、希腊化城市露天剧场废墟/262

结语:一个欧洲小说的爱好者 :梦想与实践/269

致谢辞/275

译名对照表/286

作者介绍


陈丹燕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也是中国作家中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1990年至今,旅行地域很广。她边走边写20余年,坚持着作为一个背包客的随性洒脱,珍惜旅途中每一个冥冥的际遇;她也坚持着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对历史与现实、时间永恒等问题应有的思虑与考量,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陈丹燕代表作有《上海的风花雪月》《慢船去中国》《我的旅行哲学》等,她的作品获多种国际文学奖项。

文摘







序言



捕梦之乡:穿越时空的旅行叙事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并非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却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别样的精神世界。陈丹燕的《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阅读地理(毛边本)(陈丹燕旅行汇)》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游记,也不是一本纯粹的文学评论,而是一场横跨时空、融合个人体验与历史回响的深度对话。 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神秘。“捕梦之乡”,暗示着一个虚幻却又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在那里,梦想被捕捉,思想得以飞翔。“《哈扎尔辞典》阅读地理”,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以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为引,展开一场关于阅读、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地理”的探索。这里的“地理”,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更是一种精神的疆域,一种由文字构建的想象地图。 陈丹燕,这位以旅行文学著称的作家,在本册作品中,并未将镜头对准那些广为人知的名胜古迹,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流淌在历史河流中的“地理”坐标。《哈扎尔辞典》本身就是一部非线性、多视角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它挑战着传统的叙事结构,邀请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之中。而陈丹燕,正是凭借她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阅读经验,为我们解读了这部“辞典”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叙事网络,以及它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产生微妙的联系。 本书的“毛边本”特质,也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质感。毛边,象征着未完成,象征着一种更接近创作初心的状态。它仿佛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校对”与“编辑”的过程中,去感受文字的生长,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留白与暗示。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具沉浸感的。 陈丹燕的旅行,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深入骨髓的体悟。她擅长从细微之处捕捉时代的脉络,从寻常巷陌中挖掘历史的遗痕。在《捕梦之乡》中,她将这种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并非直接描述某个具体的旅行目的地,而是将《哈扎尔辞典》中的意象、人物、历史碎片,与她曾经的旅行经历、阅读感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者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对历史洪流的思考,对文化变迁的触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求。 《哈扎尔辞典》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于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关于历史、关于身份、关于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复杂图景。它以词条的形式,串联起一个虚构的民族——哈扎尔人的兴衰史,以及围绕着他们而展开的宗教、政治、文化博弈。帕维奇以其非凡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读者在字词的迷宫中,不断地重新审视历史的逻辑和叙事的可能性。 陈丹燕正是抓住了《哈扎尔辞典》的这一核心魅力,将自己置于一个“阅读者”和“旅行者”的双重身份之中。她不仅仅是在解读《哈扎尔辞典》的内容,更是在探索这部作品所“指向”的那些“地理”。这些“地理”,可能是历史上真实的地点,也可能是文化记忆中的某个角落,更可能是人类共同精神经验的抽象空间。她通过对《哈扎尔辞典》中不同词条的解读,引申出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现象的思考,将抽象的文学意象转化为具象的感官体验。 例如,当她在《哈扎尔辞典》的字词中触碰到关于“边界”、“迁徙”、“身份认同”等概念时,她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在不同国度、不同城市所见的风景,所遇的人们。她会思考,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如今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它们留下的文化印记,却依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当下。她也会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保持独立的精神。 《捕梦之乡》的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陈丹燕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她的思考、感悟、以及对《哈扎尔辞典》的解读,以一种碎片化、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结构,恰恰呼应了《哈扎尔辞典》的文本特征,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探险”。读者需要在字里行间穿梭,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意象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 她笔下的“旅行”,也与众不同。她的旅行,更像是一场深入内心的跋涉,一次与历史灵魂的对话。她可能不会去详细描述某个风景区的壮丽,但她会用精炼的语言,捕捉到一个瞬间,一段旋律,一种气味,然后将这些感官的片段,与她对《哈扎尔辞典》的理解,与她的人生体验融为一体。这种“微观”的叙事,反而能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共鸣。 陈丹燕对于“毛边本”的运用,也是极具匠心。毛边,意味着一种不完美,一种等待被雕琢的可能性。她在此书中,展现了一种对文学作品的“不懈探索”精神。她不满足于对一部作品的简单概括,而是试图深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去感受作者的呼吸,去理解文本的张力。这种对“未完成”状态的拥抱,也体现了她对阅读本身意义的深刻理解:阅读,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捕梦之乡》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耐心和思考。但正是这份耐心和思考,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境界。它挑战着我们对于“旅行”、“历史”和“文学”的传统认知,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层联系。 当我们阅读《捕梦之乡》时,我们仿佛也在与陈丹燕一同踏上一段“捕梦”之旅。我们穿越文字的迷宫,在《哈扎尔辞典》的字词之间寻找线索,在历史的碎片中体味人生的无常。我们跟随陈丹燕的笔触,从她的阅读地理,延伸到我们自己的精神疆域。我们开始意识到,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捕梦之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去赋予它新的生命。 这部作品,也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阅读”?我们是否只是匆匆掠过表面的文字,而错失了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宝藏?陈丹燕用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的对话,一种灵魂的交流,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持续探索。 《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阅读地理(毛边本)(陈丹燕旅行汇)》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诗意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由文字、历史和个人体验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它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一场关于阅读、关于生命、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深刻思考。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捕梦之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带着些许粗粝感的毛边,仿佛触手可及地连接着文字的源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仿佛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味的地图。封面上的字样和排版,透露着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之中。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带来的触感,略带纹理,不至于过于光滑,让人在阅读时能更专注,减少外界的干扰。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作品的敬意,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延伸到了物件本身。它不像那些流水线生产的快消品,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藏和慢慢消化的艺术品,每一次抚摸,都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匠心独运。

评分

从文字结构来看,它打破了既有的线性叙事逻辑,采取了一种碎片化但又彼此关联的编织方式,这种手法处理得非常高明,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感和探索欲。它不强迫读者接受既定的知识点,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意义的关联网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巧的谜团,那些看似散落的观察和思考,最终会在不经意间汇聚成一幅宏大而又充满诗意的全景图。这种阅读体验,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更为丰厚,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阅读习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极其个人化和私密的观察视角。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文化评判者,更像是一个谦卑的、热切的探索者,用她独有的敏感去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遗漏的微小光芒。这种叙述方式,消解了传统游记的刻板印象,代之以一种近乎文学创作的细腻和深情。我特别欣赏她对于“在场”体验的执着,那种深入街头巷尾、与当地人进行最朴素交流的勇气和真诚,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立刻收拾行囊,去追寻她足迹所及之处,亲身去验证那些文字所描绘的奇景。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具有一种近乎音乐的流动性,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如低吟,时而激昂似鼓点,完美契合了旅行中情绪的跌宕起伏。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即便描述的是日常琐事,也能从中读出一种超越时间的哲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摩挲、常读常新的“精神伴侣”。每当感到生活有些滞涩,翻开其中任意一页,那份饱满的生命力和对世界无尽的好奇心,总能瞬间将我重新点燃,带来一种涤荡心灵的清爽感。

评分

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心灵漫步,她笔下的文字,带着一种特有的韵律感和画面感,引导着读者的思绪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之间跳跃。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异域尘土的气息,感受到那些古老建筑墙壁上斑驳的光影。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人文细节的敏锐捕捉,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层次。这不是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意识流的渗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让那些画面在脑海中慢慢沉淀、发酵,回味那种独特的文化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