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名山(上下卷)
定价:380.00元
作者:韩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060238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965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名山众多,数不胜数,雄、奇、灵、秀,各具特色,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无论是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是丰厚的人文景观,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中国名山》共收集了祖国60多座名山,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各名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另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各大山脉,并分地区详细介绍了各座名山的情况。
目录
综述篇
n名山概述
n名山审美
n名山文化
n名山宗教
n名山资源
n华东篇
n山东泰山
n山东崂山
n安徽黄山
n安徽九华山
n安徽天柱山
n安徽齐云山
n江西庐山
n江西井冈山
n江西三清山
n江西龙虎山
n浙江普陀山
n浙江雁荡山
n浙江莫干山
n福建武夷山
n福建太姥山
n福建清源山
n江苏钟山
n江苏云台山
n台湾阿里山
n华南篇
n广东西樵山
n广东丹霞山
n广西花山
n广西桂平西山
n华中篇
n湖南岳麓山
n湖南衡山
n湖南韶山
n湖北武当山
n湖北九宫山
n河南嵩山
n华北篇
n山西恒山
n山西五台山
n山西北武当山
n河北苍岩山
n天津盘山
n西北篇
n陕西华山
n陕西骊山
n甘肃鸣沙山
n甘肃崆峒山
n甘肃麦积山
n新疆天山
n新疆火焰山
n西南篇
n四川峨眉山
n四川青城山
n四川四姑娘山
n四川贡嘎山
n四川西岭雪山
n云南玉龙雪山
n云南高黎贡山
n云南腾冲地热火山
n东北篇
n辽宁千山
n辽宁医巫闾山
n吉林长白山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决定了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从大陆整体来看,地形既复杂多样,又错落有序。在全国面积中,山地占了33.3%,可以说大小山脉纵横全国。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自西而东,构成了所谓的“三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的高一级阶梯,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高山和高原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高峰。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低的第三阶梯。
   纵横全国的山脉
   中国的山脉很多,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南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长白山脉、台湾山脉等。中国的山脉,大小相连,绵延不断,各成体系,呈网格状,分布于整个大陆,从山脉的排列和走向,可归纳为五个大的体系:
   1.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一列是天山阴山-燕山山脉,是中国北方长的东西走向的山系,主要分布在北纬40°-43°之间;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山系,构成中部地区长的东西走向山系,多分布在北纬23.5°-35°之间;南列是处于北纬24°-25.5°之间的南岭山系。
   2.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是位于内陆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它们分别被阴山-燕山和秦岭-大别山地所分隔;中列由北起长白山,经东北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东列是位于海上的台湾山脉,它是亚洲东部岛屿山系中的一部分。
   3.两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北列是地处西北部边境的阿尔泰山脉;还有绵亘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祁连山脉,是由几条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的。
   4.南北走向的山脉
   位于中部自北向南有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等。
   5.弧形山脉
   主要为喜马拉雅山系以及台湾山脉等。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高大的山系。位于西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的雄伟山系,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境内。东西长约2450千米,南北宽约200-350千米。有30多座海拔超过7300米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高峰,海拔8844.43米。山脉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是构造复杂的年轻褶皱山脉。由北向南分为柴斯克山和拉达克山
   、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西瓦利克山四带。
   其中大喜马拉雅山为高峻,平均海拔6000多米,亚东及马丁山口问8000米以上高峰有11座;小喜马拉雅山,宽约80千米,高4500米,谷地海拔900米,像一块切割高原;西瓦利克山主脉南坡较陡,面向印度平原,北坡平缓,宽处约100千米。该山脉从西往东又可分作3部分,即西、中、东部。喜马拉雅山脉的大特点是:高度大,山峰陡峭,终年积雪,冰川长大,构造复杂,切割强烈,造山运动仍在继续,垂直自然带发育。
   中国境内冰川面积1.1万平方千米,雪线在4500~6000米。南低北高,共发育19条大河,以印度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大,各拥有25.9万平方干米的集水面积。山系制约着南北两侧的大气环流,冬季屏挡北方寒冷气流进入印度,夏季抬升西南季风造成南坡迎风面的大量降水,从而使印度一侧产生大量降水;西藏一侧则气候干燥,降水量由南坡的几千毫米,下降为北坡的几百甚至几十毫米。
   气温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如南侧海拔1945米的大吉岭,5月平均低温11℃,而在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029米处为-8℃,至海拔5944米处下降到-22℃。南坡垂直带谱为发育,1000米以下为热带季雨林,1000~2000米处为带常绿林,2000米以上为温带森林,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及灌木。这里有孔雀、长臂猿、藏熊、雪豹、藏羚羊等珍禽奇兽。盛产苹果、桃、梨、樱桃、胡桃、杏仁、柑橘、茶叶、豆蔻和药材。矿藏有宝石、金、铜、煤、铁、硼、硫、云母、石膏、石墨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采难度大。
   ……
序言
综述篇
n名山概述
n名山审美
n名山文化
n名山宗教
n名山资源
n华东篇
n山东泰山
n山东崂山
n安徽黄山
n安徽九华山
n安徽天柱山
n安徽齐云山
n江西庐山
n江西井冈山
n江西三清山
n江西龙虎山
n浙江普陀山
n浙江雁荡山
n浙江莫干山
n福建武夷山
n福建太姥山
n福建清源山
n江苏钟山
n江苏云台山
n台湾阿里山
n华南篇
n广东西樵山
n广东丹霞山
n广西花山
n广西桂平西山
n华中篇
n湖南岳麓山
n湖南衡山
n湖南韶山
n湖北武当山
n湖北九宫山
n河南嵩山
n华北篇
n山西恒山
n山西五台山
n山西北武当山
n河北苍岩山
n天津盘山
n西北篇
n陕西华山
n陕西骊山
n甘肃鸣沙山
n甘肃崆峒山
n甘肃麦积山
n新疆天山
n新疆火焰山
n西南篇
n四川峨眉山
n四川青城山
n四川四姑娘山
n四川贡嘎山
n四川西岭雪山
n云南玉龙雪山
n云南高黎贡山
n云南腾冲地热火山
n东北篇
n辽宁千山
n辽宁医巫闾山
n吉林长白山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套书的感受,那就是“沉浸”。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指南,而是像一位博学多识的老者,带着你慢悠悠地品味每一处景观背后的故事和哲理。我对文字的审美要求颇高,但这套书的文字功底令人信服。叙述的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磅礴的交响乐般描绘宏大的山势,时而又化为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那些与山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历史轶事。很多地方的描述,读起来简直就是优美的散文诗。例如,书中对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剖析,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浪漫情怀,将那些奇特的岩石形态赋予了生命和想象的空间。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山体景观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对比描述,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长期观察积累的功力。读完后,我不仅对这些山有了更深的理解,连带对“山水文学”这一体裁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喜爱。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介绍名山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内容同质化严重,要么侧重于旅游攻略,要么是纯粹的摄影画册。但《中国名山(上下卷)》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立体感。它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跨越地理与历史的百科全书式考察。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回避那些关于名山开发过度、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的现实问题。作者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赞美自然伟力的同时,也警示着现代人对这些珍贵遗产的保护责任。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了升华,不再只是单纯的颂扬,而多了一层对未来的思辨。对我来说,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比如某个古道旁的题刻的考证,或者某处瀑布的准确水文数据。这种知识的密度和广度,让我深感物有所值。它不仅满足了我作为普通读者的好奇心,更让我在学术层面上也获得了一次小小的“朝圣之旅”。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探索、渴望深度了解中国山川地貌的朋友们。
评分这套书的编撰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避开了官方宣传材料的刻板和旅游手册的肤浅,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文化深度的解读。我发现书中很大篇幅放在了“人与山的关系”上,比如,一些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以及古人是如何在这种高耸的地貌中构建起精神信仰体系的。这种社会人类学的观察角度,极大地丰富了原本可能趋于单一的“自然风光介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古代隐士在名山中修行或隐居的记载,那种与世隔绝、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状态,在当今这个喧嚣的时代读来,格外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书中对这些历史人物与山脉的关联梳理得非常清晰,让人明白为何某些山峰会被赋予“仙气”或“灵性”。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山的知识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的入门读物,是理解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参照。
评分这套《中国名山》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大地壮丽山河的窗户!我一直对中国的自然风光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碍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许多名山只能在书本和纪录片中领略。然而,当我捧起这上下两卷时,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书中对每座山脉的地理构造、地质变迁的描述,深入浅出,即便我是个地理门外汉,也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山脉亿万年来的演化轨迹。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未将这些名山仅仅视为自然景观,而是将其置于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古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到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再到历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每一座山仿佛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比如,书中对黄山云海的描写,绝非简单的“雾气缭绕”,而是用词考究,描绘出那吞吐变幻、气象万千的动态美感,让人仿佛能闻到松针的清香,听到风声呼啸而过。翻阅此书,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登高望远”,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探索欲。它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相当精良,足以作为案头常备的精品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很多名山的概念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名词和一些游客照的印象里,总觉得无非就是“高”和“险”。但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真正做到了“由表及里”。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各山独特生态系统时的那种细致入微。比如,对秦岭山脉动植物多样性的描述,简直像是一部微型的生物百科全书,涵盖了从高山杜鹃到珍稀金丝猴的方方面面,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脆弱平衡。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访谈记录或者登山者的第一手资料,那些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让冰冷的山体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册,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一条条徒步路线,想象自己穿行在幽深的峡谷、攀爬在陡峭的岩壁之上。那种对“路”的敬畏和对“征服”的渴望交织在一起,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颂,是对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精神的肯定。我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目标就是书中提到的那几座相对冷门但风光绝佳的山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