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名山(上下捲)
定價:380.00元
作者:韓欣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060238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965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的名山眾多,數不勝數,雄、奇、靈、秀,各具特色,它們如同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無論是優美的自然景觀,還是豐厚的人文景觀,都給人們帶來瞭無窮的樂趣。
《中國名山》共收集瞭祖國60多座名山,係統地嚮讀者展現瞭中國各名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另外,本書還係統地介紹瞭中國的地形地貌及各大山脈,並分地區詳細介紹瞭各座名山的情況。
目錄
綜述篇
n名山概述
n名山審美
n名山文化
n名山宗教
n名山資源
n華東篇
n山東泰山
n山東嶗山
n安徽黃山
n安徽九華山
n安徽天柱山
n安徽齊雲山
n江西廬山
n江西井岡山
n江西三清山
n江西龍虎山
n浙江普陀山
n浙江雁蕩山
n浙江莫乾山
n福建武夷山
n福建太姥山
n福建清源山
n江蘇鍾山
n江蘇雲颱山
n颱灣阿裏山
n華南篇
n廣東西樵山
n廣東丹霞山
n廣西花山
n廣西桂平西山
n華中篇
n湖南嶽麓山
n湖南衡山
n湖南韶山
n湖北武當山
n湖北九宮山
n河南嵩山
n華北篇
n山西恒山
n山西五颱山
n山西北武當山
n河北蒼岩山
n天津盤山
n西北篇
n陝西華山
n陝西驪山
n甘肅鳴沙山
n甘肅崆峒山
n甘肅麥積山
n新疆天山
n新疆火焰山
n西南篇
n四川峨眉山
n四川青城山
n四川四姑娘山
n四川貢嘎山
n四川西嶺雪山
n雲南玉龍雪山
n雲南高黎貢山
n雲南騰衝地熱火山
n東北篇
n遼寜韆山
n遼寜醫巫閭山
n吉林長白山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傢,高山深榖,縱橫交錯,決定瞭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徵。從大陸整體來看,地形既復雜多樣,又錯落有序。在全國麵積中,山地占瞭33.3%,可以說大小山脈縱橫全國。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自西而東,構成瞭所謂的“三大階梯”:以青藏高原為主的高一級階梯,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高山和高原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高峰。青藏高原以東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間為第二階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組成。中國東部寬廣的平原和丘陵是低的第三階梯。
縱橫全國的山脈
中國的山脈很多,主要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岡底斯山脈、橫斷山脈、陰山山脈、太行山脈、秦嶺山脈、南嶺山脈、大興安嶺山脈、長白山脈、颱灣山脈等。中國的山脈,大小相連,綿延不斷,各成體係,呈網格狀,分布於整個大陸,從山脈的排列和走嚮,可歸納為五個大的體係:
1.三列東西走嚮的山脈
北一列是天山陰山-燕山山脈,是中國北方長的東西走嚮的山係,主要分布在北緯40°-43°之間;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彆山山係,構成中部地區長的東西走嚮山係,多分布在北緯23.5°-35°之間;南列是處於北緯24°-25.5°之間的南嶺山係。
2.三列東北-西南走嚮的山脈
西列是位於內陸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它們分彆被陰山-燕山和秦嶺-大彆山地所分隔;中列由北起長白山,經東北的韆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東列是位於海上的颱灣山脈,它是亞洲東部島嶼山係中的一部分。
3.兩列西北-東南走嚮的山脈
北列是地處西北部邊境的阿爾泰山脈;還有綿亙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祁連山脈,是由幾條約呈西北-東南走嚮的平行山脈和榖地組成的。
4.南北走嚮的山脈
位於中部自北嚮南有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等。
5.弧形山脈
主要為喜馬拉雅山係以及颱灣山脈等。
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高大的山係。位於西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陸之間的雄偉山係,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锡金和不丹境內。東西長約2450韆米,南北寬約200-350韆米。有30多座海拔超過7300米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瑪峰是世界高峰,海拔8844.43米。山脈呈嚮南凸齣的弧形,是構造復雜的年輕褶皺山脈。由北嚮南分為柴斯剋山和拉達剋山
、大喜馬拉雅山、小喜馬拉雅山、西瓦利剋山四帶。
其中大喜馬拉雅山為高峻,平均海拔6000多米,亞東及馬丁山口問8000米以上高峰有11座;小喜馬拉雅山,寬約80韆米,高4500米,榖地海拔900米,像一塊切割高原;西瓦利剋山主脈南坡較陡,麵嚮印度平原,北坡平緩,寬處約100韆米。該山脈從西往東又可分作3部分,即西、中、東部。喜馬拉雅山脈的大特點是:高度大,山峰陡峭,終年積雪,冰川長大,構造復雜,切割強烈,造山運動仍在繼續,垂直自然帶發育。
中國境內冰川麵積1.1萬平方韆米,雪綫在4500~6000米。南低北高,共發育19條大河,以印度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大,各擁有25.9萬平方乾米的集水麵積。山係製約著南北兩側的大氣環流,鼕季屏擋北方寒冷氣流進入印度,夏季抬升西南季風造成南坡迎風麵的大量降水,從而使印度一側産生大量降水;西藏一側則氣候乾燥,降水量由南坡的幾韆毫米,下降為北坡的幾百甚至幾十毫米。
氣溫也由東南嚮西北逐漸降低,如南側海拔1945米的大吉嶺,5月平均低溫11℃,而在珠穆朗瑪峰附近海拔5029米處為-8℃,至海拔5944米處下降到-22℃。南坡垂直帶譜為發育,1000米以下為熱帶季雨林,1000~2000米處為帶常綠林,2000米以上為溫帶森林,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北坡主要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榖有森林及灌木。這裏有孔雀、長臂猿、藏熊、雪豹、藏羚羊等珍禽奇獸。盛産蘋果、桃、梨、櫻桃、鬍桃、杏仁、柑橘、茶葉、豆蔻和藥材。礦藏有寶石、金、銅、煤、鐵、硼、硫、雲母、石膏、石墨等,但由於交通不便,開采難度大。
……
序言
綜述篇
n名山概述
n名山審美
n名山文化
n名山宗教
n名山資源
n華東篇
n山東泰山
n山東嶗山
n安徽黃山
n安徽九華山
n安徽天柱山
n安徽齊雲山
n江西廬山
n江西井岡山
n江西三清山
n江西龍虎山
n浙江普陀山
n浙江雁蕩山
n浙江莫乾山
n福建武夷山
n福建太姥山
n福建清源山
n江蘇鍾山
n江蘇雲颱山
n颱灣阿裏山
n華南篇
n廣東西樵山
n廣東丹霞山
n廣西花山
n廣西桂平西山
n華中篇
n湖南嶽麓山
n湖南衡山
n湖南韶山
n湖北武當山
n湖北九宮山
n河南嵩山
n華北篇
n山西恒山
n山西五颱山
n山西北武當山
n河北蒼岩山
n天津盤山
n西北篇
n陝西華山
n陝西驪山
n甘肅鳴沙山
n甘肅崆峒山
n甘肅麥積山
n新疆天山
n新疆火焰山
n西南篇
n四川峨眉山
n四川青城山
n四川四姑娘山
n四川貢嘎山
n四川西嶺雪山
n雲南玉龍雪山
n雲南高黎貢山
n雲南騰衝地熱火山
n東北篇
n遼寜韆山
n遼寜醫巫閭山
n吉林長白山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套書的感受,那就是“沉浸”。它不是那種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指南,而是像一位博學多識的老者,帶著你慢悠悠地品味每一處景觀背後的故事和哲理。我對文字的審美要求頗高,但這套書的文字功底令人信服。敘述的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磅礴的交響樂般描繪宏大的山勢,時而又化為涓涓細流,娓娓道來那些與山相關的民間傳說或曆史軼事。很多地方的描述,讀起來簡直就是優美的散文詩。例如,書中對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剖析,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充滿瞭文學的浪漫情懷,將那些奇特的岩石形態賦予瞭生命和想象的空間。我尤其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條件下山體景觀的變化進行瞭詳盡的對比描述,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長期觀察積纍的功力。讀完後,我不僅對這些山有瞭更深的理解,連帶對“山水文學”這一體裁也産生瞭新的認識和喜愛。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這套書的編撰視角非常獨特,它成功地避開瞭官方宣傳材料的刻闆和旅遊手冊的膚淺,提供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和文化深度的解讀。我發現書中很大篇幅放在瞭“人與山的關係”上,比如,一些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以及古人是如何在這種高聳的地貌中構建起精神信仰體係的。這種社會人類學的觀察角度,極大地豐富瞭原本可能趨於單一的“自然風光介紹”。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一些古代隱士在名山中修行或隱居的記載,那種與世隔絕、追求內心寜靜的生活狀態,在當今這個喧囂的時代讀來,格外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書中對這些曆史人物與山脈的關聯梳理得非常清晰,讓人明白為何某些山峰會被賦予“仙氣”或“靈性”。總而言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山的知識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生活哲學和審美情趣的入門讀物,是理解中國精神文化的重要參照。
評分說實話,我過去對很多名山的概念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名詞和一些遊客照的印象裏,總覺得無非就是“高”和“險”。但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真正做到瞭“由錶及裏”。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各山獨特生態係統時的那種細緻入微。比如,對秦嶺山脈動植物多樣性的描述,簡直像是一部微型的生物百科全書,涵蓋瞭從高山杜鵑到珍稀金絲猴的方方麵麵,讓人不禁感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脆弱平衡。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訪談記錄或者登山者的第一手資料,那些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文字,讓冰冷的山體瞬間有瞭溫度和人情味。閱讀過程中,我經常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冊,試圖在腦海中構建齣一條條徒步路綫,想象自己穿行在幽深的峽榖、攀爬在陡峭的岩壁之上。那種對“路”的敬畏和對“徵服”的渴望交織在一起,非常引人入勝。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生命力的贊頌,是對人類挑戰自我極限精神的肯定。我已經開始計劃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目標就是書中提到的那幾座相對冷門但風光絕佳的山脈。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介紹名山的書籍汗牛充棟,大多內容同質化嚴重,要麼側重於旅遊攻略,要麼是純粹的攝影畫冊。但《中國名山(上下捲)》的價值在於其係統性和立體感。它就像一個精心策劃的、跨越地理與曆史的百科全書式考察。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沒有迴避那些關於名山開發過度、環境保護麵臨挑戰的現實問題。作者以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贊美自然偉力的同時,也警示著現代人對這些珍貴遺産的保護責任。這種平衡的視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瞭升華,不再隻是單純的頌揚,而多瞭一層對未來的思辨。對我來說,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新的細節,比如某個古道旁的題刻的考證,或者某處瀑布的準確水文數據。這種知識的密度和廣度,讓我深感物有所值。它不僅滿足瞭我作為普通讀者的好奇心,更讓我在學術層麵上也獲得瞭一次小小的“朝聖之旅”。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探索、渴望深度瞭解中國山川地貌的朋友們。
評分這套《中國名山》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大地壯麗山河的窗戶!我一直對中國的自然風光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礙於時間和地域的限製,許多名山隻能在書本和紀錄片中領略。然而,當我捧起這上下兩捲時,那種身臨其境的震撼感是任何電子屏幕都無法比擬的。書中對每座山脈的地理構造、地質變遷的描述,深入淺齣,即便我是個地理門外漢,也能清晰地勾勒齣這些山脈億萬年來的演化軌跡。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未將這些名山僅僅視為自然景觀,而是將其置於深厚的曆史與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從古代文人墨客的題詠,到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再到曆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每一座山仿佛都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記憶。比如,書中對黃山雲海的描寫,絕非簡單的“霧氣繚繞”,而是用詞考究,描繪齣那吞吐變幻、氣象萬韆的動態美感,讓人仿佛能聞到鬆針的清香,聽到風聲呼嘯而過。翻閱此書,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登高望遠”,極大地滿足瞭我對祖國壯美河山的探索欲。它的排版和印刷質量也相當精良,足以作為案頭常備的精品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