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大型基金会
定价:45.0元
作者:基金会中心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9771891
字数:11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首本向中国读者介绍德国基金会的案例书,书中介绍了德国十家为知名的大型基金会,全方位展示和解读了德国大型基金会的理念以及在筹资、项目运作、内部治理方面的做法。本书是中国的基金会从业者和机构合作者、将要设立基金会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专业研究者、机构人员、传媒人士以及有兴趣了解基金会和公益慈善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有益参考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世界基金会案例丛书·德国卷》序言
《世界基金会案例丛书》是基金会中心网前任理事长徐永光先生倡导编写的,旨在引进世界上其他国家基金会发展的经验案例,惠及中国基金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先前只想引进美国基金会的案例,从未考虑到其他国家,因为多年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多以美国为样板,中国人的价值体系、生活和思维方式也颇受美国影响。因此中国的慈善、基金会的价值思维也自然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基金会中心网的出现以及初几年发展就受到了美国基金会中心的很大影响,无论是架构的模式还是思维的方式都有其明显的痕迹。这或许也是我们走向世界融入全球慈善的必经之路,学习成熟的,就不用再摸石头了,可以寻找发展的捷径。于是便有了引进美国成熟基金会经验的想法,以白描的形式告诉中国的基金会和中国的社会,去掉神秘,还原本质。
在与世界各国基金会及慈善组织的频繁交往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欧洲的基金会与美国的基金会有着极大的不同。以往我们过多地被美国基金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所影响,这与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和现状极不相符。例如,在美国基金会的分类学中,私人基金会、独立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和运作型基金会等等,与中国的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有着很大不同,我们设法学习美国基金会经验,但总是学不像。究其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形态上有着极大的不同,生硬地照搬显然不行,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欧洲的基金会在我看来似乎更靠近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它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强调资助型基金会的重要性,也并不强调基金会的独立性,不回避与部门的合作,甚至购买部门的服务。简言之,让人感觉到美国的基金会更加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因为设立基金会的钱,是要免掉其税收的,要监管捐款进入慈善公共领域,而没有自我交易,更没有用于对不利的部门和领域。而欧洲的基金会有的或许也同美国相类似,但并未将免税看得多么重要,它在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公民的参与。已存在几百年的基金会屡见不鲜,毫无疑问,这与欧洲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也就引发了我们对欧洲基金会的兴趣。我们对德国基金会做了初步调研,这也就是这套案例丛书插入了德国卷的原因。德国的基金会在欧洲国家中有的特点,既有着与美国基金会相类似的视角,如国际化、愿意参与全球慈善治理,也有其固有的特性,如有500多年历史的富格尔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拥有博世公司的博世基金会以及与大众公司无关的大众基金会等等。案例丛书每卷只有区区10个案例,远远不能覆盖德国基金会的全貌,我们只是想告诉本书阅读者德国基金会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本书能对中国的基金会的多元思维产生好影响。如能达到此目的,也不枉编写者的初衷,共同来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发展的经验,为中国社会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程 刚
2015年1月15日于赴深圳的飞机上
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并且开始认真阅读时,我才发现我的最初判断是多么的片面。原来,所谓的“大型基金会”,远非我之前设想的那么简单。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带点故事性的笔触,为我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德国大型基金会”的形象。我开始了解到,它们不仅仅是资金的管理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位富商创立基金会的初衷,是出于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某个基金会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甚至从中读出了几分“理想主义”的光辉,它们似乎代表着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追求,一种对更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对原本可能疏远的“基金会”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伴随着一些让我深思的时刻。它并没有回避基金会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挑战,比如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问题,或者某些基金会的决策是否真正代表了最广泛的利益。作者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保持了一种客观的立场,既肯定了基金会的积极作用,也适时地提出了对它们的监督和反思。这种审慎的态度,反而让这本书的可信度大大提升。我开始意识到,任何一个强大的组织,都必然伴随着责任和风险。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这些都是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思考,在赞美基金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它们可能存在的盲点,并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它们的运作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域划分来介绍基金会,而是从不同的主题切入,比如“科学研究的推动者”、“艺术与文化的守护者”、“环境保护的先行者”等等。这样的编排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基金会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科学研究”的篇章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几个大型基金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长期投入,以及这些投入如何孕育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甚至联想到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其他科学史方面的书籍,这些基金会的存在,无疑是连接实验室理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桥梁。它们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科学探索的伯乐,为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提供了梦想的翅膀。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对“德国大型基金会”这个主题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信息丰富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画卷。我从中看到了德国社会多元而充满活力的另一面,看到了那些默默耕耘、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机构。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结果却变成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对德国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任何对社会发展、慈善事业,或者仅仅是对德国社会运作模式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思考,让我觉得,原来“基金会”这个词,可以承载如此厚重而美好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乍一看书名,我以为是本枯燥的德国社会学报告,或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研究,主要介绍一些大型基金会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资金来源等等。我甚至想象着,可能会有一大堆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图表,用来分析它们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或者它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我原本打算把它当作一本工作时的参考书,在需要了解某个领域时,快速翻阅一下,提取关键信息,然后就束之高阁。我并没有期待它能带来多少阅读的乐趣,更多的是一种“知道”的满足感。毕竟,对于“基金会”这类机构,大众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除了知道它们似乎在做一些“好事”,具体运作模式和深层影响,鲜有人能说得清楚。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填补了这个知识盲区,让那些对德国社会运作机制感兴趣,或者正在从事相关行业的人,能够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