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德國大型基金會
定價:45.0元
作者:基金會中心網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9771891
字數:111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首本嚮中國讀者介紹德國基金會的案例書,書中介紹瞭德國十傢為知名的大型基金會,全方位展示和解讀瞭德國大型基金會的理念以及在籌資、項目運作、內部治理方麵的做法。本書是中國的基金會從業者和機構閤作者、將要設立基金會的企業傢和慈善傢、專業研究者、機構人員、傳媒人士以及有興趣瞭解基金會和公益慈善的社會各界人士的有益參考讀物。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世界基金會案例叢書·德國捲》序言
《世界基金會案例叢書》是基金會中心網前任理事長徐永光先生倡導編寫的,旨在引進世界上其他國傢基金會發展的經驗案例,惠及中國基金會的發展。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先前隻想引進美國基金會的案例,從未考慮到其他國傢,因為多年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就多以美國為樣闆,中國人的價值體係、生活和思維方式也頗受美國影響。因此中國的慈善、基金會的價值思維也自然受到瞭美國的影響,基金會中心網的齣現以及初幾年發展就受到瞭美國基金會中心的很大影響,無論是架構的模式還是思維的方式都有其明顯的痕跡。這或許也是我們走嚮世界融入全球慈善的必經之路,學習成熟的,就不用再摸石頭瞭,可以尋找發展的捷徑。於是便有瞭引進美國成熟基金會經驗的想法,以白描的形式告訴中國的基金會和中國的社會,去掉神秘,還原本質。
在與世界各國基金會及慈善組織的頻繁交往中,我們深深地感到歐洲的基金會與美國的基金會有著極大的不同。以往我們過多地被美國基金會的價值觀和思維所影響,這與中國基金會的發展和現狀極不相符。例如,在美國基金會的分類學中,私人基金會、獨立基金會、社區基金會、企業基金會、傢族基金會、資助型基金會和運作型基金會等等,與中國的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有著很大不同,我們設法學習美國基金會經驗,但總是學不像。究其原因,是兩國在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形態上有著極大的不同,生硬地照搬顯然不行,違背瞭社會發展的規律。歐洲的基金會在我看來似乎更靠近中國社會及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它並沒有像美國那樣強調資助型基金會的重要性,也並不強調基金會的獨立性,不迴避與部門的閤作,甚至購買部門的服務。簡言之,讓人感覺到美國的基金會更加強調個人的力量和價值,因為設立基金會的錢,是要免掉其稅收的,要監管捐款進入慈善公共領域,而沒有自我交易,更沒有用於對不利的部門和領域。而歐洲的基金會有的或許也同美國相類似,但並未將免稅看得多麼重要,它在另一個角度詮釋瞭公民的參與。已存在幾百年的基金會屢見不鮮,毫無疑問,這與歐洲文明的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
這也就引發瞭我們對歐洲基金會的興趣。我們對德國基金會做瞭初步調研,這也就是這套案例叢書插入瞭德國捲的原因。德國的基金會在歐洲國傢中有的特點,既有著與美國基金會相類似的視角,如國際化、願意參與全球慈善治理,也有其固有的特性,如有500多年曆史的富格爾基金會、墨卡托基金會、擁有博世公司的博世基金會以及與大眾公司無關的大眾基金會等等。案例叢書每捲隻有區區10個案例,遠遠不能覆蓋德國基金會的全貌,我們隻是想告訴本書閱讀者德國基金會的與眾不同之處,希望本書能對中國的基金會的多元思維産生好影響。如能達到此目的,也不枉編寫者的初衷,共同來瞭解和學習不同國傢發展的經驗,為中國社會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程 剛
2015年1月15日於赴深圳的飛機上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伴隨著一些讓我深思的時刻。它並沒有迴避基金會可能存在的爭議和挑戰,比如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問題,或者某些基金會的決策是否真正代錶瞭最廣泛的利益。作者在講述這些內容時,保持瞭一種客觀的立場,既肯定瞭基金會的積極作用,也適時地提齣瞭對它們的監督和反思。這種審慎的態度,反而讓這本書的可信度大大提升。我開始意識到,任何一個強大的組織,都必然伴隨著責任和風險。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這些都是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這本書似乎在引導我思考,在贊美基金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它們可能存在的盲點,並思考如何進一步完善它們的運作機製。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地域劃分來介紹基金會,而是從不同的主題切入,比如“科學研究的推動者”、“藝術與文化的守護者”、“環境保護的先行者”等等。這樣的編排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基金會在各自領域所做齣的獨特貢獻。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科學研究”的篇章所吸引,它詳細介紹瞭幾個大型基金會在基礎科學領域的長期投入,以及這些投入如何孕育齣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甚至聯想到瞭自己曾經閱讀過的其他科學史方麵的書籍,這些基金會的存在,無疑是連接實驗室理論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橋梁。它們不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是科學探索的伯樂,為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傢提供瞭夢想的翅膀。
評分這本書,乍一看書名,我以為是本枯燥的德國社會學報告,或者是一本嚴肅的學術研究,主要介紹一些大型基金會的曆史沿革、組織架構、資金來源等等。我甚至想象著,可能會有一大堆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圖錶,用來分析它們在德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或者它們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我原本打算把它當作一本工作時的參考書,在需要瞭解某個領域時,快速翻閱一下,提取關鍵信息,然後就束之高閣。我並沒有期待它能帶來多少閱讀的樂趣,更多的是一種“知道”的滿足感。畢竟,對於“基金會”這類機構,大眾的認知往往是模糊的,除瞭知道它們似乎在做一些“好事”,具體運作模式和深層影響,鮮有人能說得清楚。這本書的齣現,似乎填補瞭這個知識盲區,讓那些對德國社會運作機製感興趣,或者正在從事相關行業的人,能夠獲得更係統、更深入的瞭解。
評分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並且開始認真閱讀時,我纔發現我的最初判斷是多麼的片麵。原來,所謂的“大型基金會”,遠非我之前設想的那麼簡單。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羅列事實和數據,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帶點故事性的筆觸,為我展現瞭一個個鮮活的“德國大型基金會”的形象。我開始瞭解到,它們不僅僅是資金的管理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是曆史進程的見證者。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故事,比如某位富商創立基金會的初衷,是齣於怎樣的社會責任感?某個基金會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理念,並發揮齣巨大的作用?我甚至從中讀齣瞭幾分“理想主義”的光輝,它們似乎代錶著一種超越商業利益的價值追求,一種對更美好社會的嚮往。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對原本可能疏遠的“基金會”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遠遠超齣瞭我對“德國大型基金會”這個主題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信息豐富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畫捲。我從中看到瞭德國社會多元而充滿活力的另一麵,看到瞭那些默默耕耘、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機構。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結果卻變成瞭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對德國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任何對社會發展、慈善事業,或者僅僅是對德國社會運作模式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它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激發瞭我對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的思考,讓我覺得,原來“基金會”這個詞,可以承載如此厚重而美好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