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孝经
:22.00元
作者:钟茂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11305862
字数: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孔老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篇幅简短,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本书是钟茂森博士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对《孝经》做的深入浅出的讲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教人做孝子贤孙”的层面,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伦理的教科书”。我注意到,书中很多论述的结构都非常具有说服力,往往先提出一个看似极端的观点,然后通过层层论证,将这个观点合理化,最终引导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比如,关于“慎终追远”的章节,其对生命循环和血脉传承的阐释,其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媲美一些宗教典籍。我曾试图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寻找其不适应当代的部分,但令人惊奇的是,其核心的“爱与责任”的主题,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成立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去个性化”,它教导的不是某个特定人物应该做什么,而是作为“人类子女”这个角色,最基本的、无可推卸的义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校准,对“家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敬畏感的理解,它为我未来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充满温情的基础框架。
评分我一直认为,现代社会最大的危机感,源于“根”的失落。人们急于向前奔跑,却常常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家庭的纽带日益松弛。正是带着这种探索“根源”的目的,我才拾起了这本书。与我以往阅读的哲学类书籍相比,它的切入点极其“落地”,完全不抽象。它没有高谈阔论“存在的意义”,而是直接指向“如何做一个人”。我特别赞赏其对于“乐于事亲”的强调,这种“乐”字用得精妙,它不是勉强为之的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书中对不同情境下子女应有表现的细致描述,让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长期观察和记录生活细节的社会学家。比如,当父母年迈,反应迟钝时,子女应该如何耐心地回应,避免流露出丝毫的不耐烦。这种对“微妙情绪”的捕捉和规范,是很多当代指南所缺乏的细腻。阅读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非常平和,仿佛被一种古老的仪式感所包裹,这在充斥着焦虑的现代生活中,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慰藉,让人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和秩序感。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对话的另一端是一位极具耐心的智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乍看之下,似乎是对哀伤情绪的一种过度强调,但在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后,我才明白,那是一种对生命逝去和养育之恩的庄严致敬,是社会情感的“定海神针”。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信息密度非常高。不像现在很多书籍,为了凑字数而进行大量的旁枝末节的叙述,这本书几乎每一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尝试着用现代的视角去“挑刺”,比如它对女性角色的描绘是否过于刻板,但最终发现,它构建的是一个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伦理框架,其核心精神——感恩、责任、传承——是超越时代的。我甚至把它推荐给我那些在职场中遇到人际矛盾的同事,因为很多冲突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对基本尊重和情感连接的缺失,而这本书恰恰在最根本的层面上给予了指引。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还有点犯嘀咕。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老气,完全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畅销书那种花里胡哨的包装。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本堆砌着陈词滥调、读起来枯燥乏味的古籍注释本,毕竟“孝”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重的说教意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教你做人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用一种近乎家常的方式,阐述着为人子女最根本的伦理基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敬”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词藻去解释“孝顺”,而是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比如侍奉父母时的态度、言语的轻重缓急,乃至眼神的交流。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孝道并非是物质上的丰厚供养,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尊重和温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己过去在某些小事上的疏忽和不耐烦,这比任何现代心理学书籍都能更直接地触及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对家庭责任的敬畏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行文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文的人,也能凭借其清晰的逻辑和富有韵律感的句式,轻松地进入阅读状态,体验非常良好。
评分拿到这本册子,我主要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在当代社会节奏如此之快的大环境下,去深究几千年前的伦理规范,总觉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点“过时”。然而,越往后读,越发现其中的智慧是多么具有穿透力。它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层层递进,从个体行为规范,推及到家庭秩序,最后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展现了一种完整且自洽的社会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孝”与“忠”之间关系的界定。过去我总觉得这两者是并列甚至冲突的,但在书中清晰地阐述了“忠”是“孝”的延伸和放大,即一个人若能在家中做到至孝,自然能将这份责任感和爱推及到君主和社会。这种宏大的格局,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维深度。书中对于“身教重于言传”的论述,更是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比如如何处理与兄弟姊妹间的和睦关系,如何平衡对父母的服从与独立人格的培养。我发现,书中很多看似古老的观念,在今天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时,依然能提供精准的指导,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稳定、和谐人际关系的“底层代码”,非常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