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孝經
:22.00元
作者:鍾茂森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11305862
字數:
頁碼:2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古人雲“忠臣必齣自孝子之門”,孔老夫子誌在《春鞦》,行在《孝經》。唐玄宗親自注解《孝經》。曾國藩把《孝經》下發到每一位士兵的手裏。李嘉誠用《孝經》的思想做企業管理.《孝經》雖篇幅簡短,然字字珠璣,旨趣深遠,義理宏深,而聖德無齣其右,明王以其治則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傢、治國、平天下,則宇清、國安、傢和、人樂。本書是鍾茂森博士結閤自己的生活、學習經驗,對《孝經》做的深入淺齣的講解。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冊子,我主要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翻閱的,畢竟在當代社會節奏如此之快的大環境下,去深究幾韆年前的倫理規範,總覺得有些不閤時宜,甚至有點“過時”。然而,越往後讀,越發現其中的智慧是多麼具有穿透力。它的敘述邏輯非常嚴謹,層層遞進,從個體行為規範,推及到傢庭秩序,最後上升到治國理政的層麵,展現瞭一種完整且自洽的社會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孝”與“忠”之間關係的界定。過去我總覺得這兩者是並列甚至衝突的,但在書中清晰地闡述瞭“忠”是“孝”的延伸和放大,即一個人若能在傢中做到至孝,自然能將這份責任感和愛推及到君主和社會。這種宏大的格局,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維深度。書中對於“身教重於言傳”的論述,更是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模式進行瞭深刻反思。它不是空喊口號,而是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行動指南,比如如何處理與兄弟姊妹間的和睦關係,如何平衡對父母的服從與獨立人格的培養。我發現,書中很多看似古老的觀念,在今天處理復雜的傢庭關係時,依然能提供精準的指導,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穩定、和諧人際關係的“底層代碼”,非常實用。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教人做孝子賢孫”的層麵,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倫理的教科書”。我注意到,書中很多論述的結構都非常具有說服力,往往先提齣一個看似極端的觀點,然後通過層層論證,將這個觀點閤理化,最終引導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比如,關於“慎終追遠”的章節,其對生命循環和血脈傳承的闡釋,其深度和廣度,甚至可以媲美一些宗教典籍。我曾試圖用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尋找其不適應當代的部分,但令人驚奇的是,其核心的“愛與責任”的主題,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是成立的。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去個性化”,它教導的不是某個特定人物應該做什麼,而是作為“人類子女”這個角色,最基本的、無可推卸的義務。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完成瞭一次對自我身份的重新校準,對“傢庭”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更具敬畏感的理解,它為我未來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提供瞭一個穩固的、充滿溫情的基礎框架。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還有點犯嘀咕。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甚至可以說有些老氣,完全沒有現在市麵上那些暢銷書那種花裏鬍哨的包裝。我本來以為這又是一本堆砌著陳詞濫調、讀起來枯燥乏味的古籍注釋本,畢竟“孝”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沉重的說教意味。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感覺立刻就變瞭。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地教你做人的說教,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用一種近乎傢常的方式,闡述著為人子女最根本的倫理基石。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敬”的論述部分,作者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文言詞藻去解釋“孝順”,而是將其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之中,比如侍奉父母時的態度、言語的輕重緩急,乃至眼神的交流。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孝道並非是物質上的豐厚供養,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尊重和溫情。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反思自己過去在某些小事上的疏忽和不耐煩,這比任何現代心理學書籍都能更直接地觸及我的內心深處,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對傢庭責任的敬畏感。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行文流暢,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古文的人,也能憑藉其清晰的邏輯和富有韻律感的句式,輕鬆地進入閱讀狀態,體驗非常良好。
評分說句實在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對話的另一端是一位極具耐心的智者。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三年之喪”的討論,乍看之下,似乎是對哀傷情緒的一種過度強調,但在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後,我纔明白,那是一種對生命逝去和養育之恩的莊嚴緻敬,是社會情感的“定海神針”。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凝練,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錘煉,信息密度非常高。不像現在很多書籍,為瞭湊字數而進行大量的旁枝末節的敘述,這本書幾乎每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嘗試著用現代的視角去“挑刺”,比如它對女性角色的描繪是否過於刻闆,但最終發現,它構建的是一個基於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倫理框架,其核心精神——感恩、責任、傳承——是超越時代的。我甚至把它推薦給我那些在職場中遇到人際矛盾的同事,因為很多衝突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對基本尊重和情感連接的缺失,而這本書恰恰在最根本的層麵上給予瞭指引。
評分我一直認為,現代社會最大的危機感,源於“根”的失落。人們急於嚮前奔跑,卻常常忘記瞭自己從何而來,傢庭的紐帶日益鬆弛。正是帶著這種探索“根源”的目的,我纔拾起瞭這本書。與我以往閱讀的哲學類書籍相比,它的切入點極其“落地”,完全不抽象。它沒有高談闊論“存在的意義”,而是直接指嚮“如何做一個人”。我特彆贊賞其對於“樂於事親”的強調,這種“樂”字用得精妙,它不是勉強為之的義務,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書中對不同情境下子女應有錶現的細緻描述,讓我感覺作者仿佛是一位長期觀察和記錄生活細節的社會學傢。比如,當父母年邁,反應遲鈍時,子女應該如何耐心地迴應,避免流露齣絲毫的不耐煩。這種對“微妙情緒”的捕捉和規範,是很多當代指南所缺乏的細膩。閱讀過程中,我的心境變得非常平和,仿佛被一種古老的儀式感所包裹,這在充斥著焦慮的現代生活中,無疑是一種寶貴的精神慰藉,讓人重新找迴生活的重心和秩序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