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主要森林植物及其解剖圖譜

東北主要森林植物及其解剖圖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無 著,王慶貴王洪峰韓士傑 編
圖書標籤:
  • 東北植物
  • 森林植物
  • 植物圖譜
  • 植物解剖
  • 植物學
  • 東北生態
  • 植物分類
  • 植物形態
  • 林業植物
  • 植物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書海尋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14905
商品編碼:29918355383
包裝:圓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457
字數:846000

具體描述


東北主要森林植物及其解剖圖譜
曾用價 45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6月
開本 16
作者
裝幀 圓脊精裝
頁數 457
字數 846000
ISBN編碼 9787030514905

本書收錄東北森林植物64科168屬196種,約占東北森林植物的10%。絕大多數為東北森林野生植物,少量為外來入侵植物和在林區廣泛栽培並逸生的植物。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屬4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56科140屬165種、單子葉植物5科24屬27種。本書有植物野外彩色照片400多幅,配有科、種描述;解剖圖片1000多幅,配有解剖結構名稱。
目錄
1 柏科Cupressaceae 1
1.1 圓柏Juniperus chinensis L. 2
2 鬆科Pinaceae 4
2.1 落葉鬆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 5
2.2 樟子鬆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 7
3 紅豆杉科Taxaceae 9
3.1 東北紅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old et Zucc. 10
4 鬍桃科Juglandaceae 11
4.1 鬍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 12
5 楊柳科Salicaceae 14
5.1 北京楊Populus × beijingensis W.Y.Hsu 15
5.2 加楊Populus × canadensis Moench 17
5.3 香楊Populus koreana Rehder 19
6 樺木科Betulaceae 20
6.1 東北榿木Alnus mandshurica (Callier ex C.K.Schneid.) Hand.-Mazz. 21
6.2 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23
7 殼鬥科Fagaceae 25
7.1 濛古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 26
8 榆科Ulmaceae 28
8.1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 (Hance) Planch. 29
8.2 黑榆Ulmus davidiana Planch. 31
8.3 歐洲白榆Ulmus laevis Pall. 33
8.4 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 35
8.5 榆樹Ulmus pumila L. 37
9 桑科Moraceae 39
9.1 大麻Cannabis sativa L. 40
9.2 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 42
10 蓼科Polygonaceae 44
10.1 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 45
10.2 頭狀蓼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 47
10.3 東方蓼Polygonum orientale L. 49
10.4 桃葉蓼Polygonum persicaria L. 51
10.5 箭葉蓼Polygonum sieboldii Meisn. 53
10.6 戟葉蓼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old et Zucc. 55
10.7 捲莖蓼Fallopia convolvulus (L.) A.Love 57
11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59
11.1 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 60
11.2 大花剪鞦蘿Lychnis fulgens Fisch. 62
11.3 石米努草Minuartia laricina (L.) Mattf. 63
11.4 鵝腸菜Myosoton aquaticum (L.) Moench 65
11.5 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 L. 67
11.6 繁縷Stellaria media (L.) Vill. 69
12 藜科Chenopodiaceae 71
12.1 藜Chenopodium album L. 72
13 木蘭科Magnoliaceae 74
13.1 天女木蘭Oyama sieboldii (K.Koch) N.H.Xia et C.Y.Wu 75
13.2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ll. 77
14 毛茛科Ranunculaceae 79
14.1 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 80
14.2 類葉升麻Actaea asiatica H.Hara 82
14.3 側金盞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 84
14.4 耬鬥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 86
14.5 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88
14.6 大葉鐵綫蓮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 90
14.7 菟葵Eranthis stellata Maxim. 92
14.8 藍堇草Leptopyrum fumarioides (L.)Rchb. 94
14.9 長瓣金蓮花Trollius macropetalus (Regel)F.Schmidt 96
15 小檗科Berberidaceae 98
15.1 朝鮮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 99
15.2 鮮黃連Plagiorhegma dubia Maxim. 101
16 金粟蘭科Chloranthaceae 103
16.1 銀綫草Chloranthus japonicus Siebold 104
17 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106
17.1 木通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107
18 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109
18.1 狗棗獼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 (Maxim.et Rupr.) Maxim. 110
19 罌粟科Papaveraceae 112
19.1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 113
19.2 黃紫堇Corydalis ochotensis Turcz. 115
19.3 荷包牡丹Lamprocapnos spectabilis (L.)Fukuhara 117
19.4 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 (Thunb.)Prantl et Kündig 119
20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121
20.1 薺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k. 122
20.2 白花碎米薺Cardamine leucantha (Tausch)O.E.Schulz 123
20.3 葶藶Draba nemorosa L. 125
20.4 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127
20.5 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O.E.Schulz 129
20.6 沼生蔊菜Rorippa palustris (L.) Bess. 131
20.7 鑽果大蒜芥Sisymbrium officinale (L.)Scop. 133
21 景天科Crassulaceae 135
21.1 白八寶Hylotelephium pallescens (Freyn)H.Ohba 136
22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138
22.1 落新婦Astilbe chinensis (Maxim.)Franch.et Sav. 139
22.2 林金腰Chrysosplenium lectus-cochleae Kitag. 141
22.3 梅花草Parnassia palustris L. 143
22.4 東北茶藨Ribes mandshuricum (Maxim.)Kom. 145
22.5 尖葉茶藨Ribes maximowiczianum Kom. 147
22.6 黑果茶藨Ribes nigrum L. 149
22.7 香茶藨Ribes odoratum H.L.Wendl. 151
23 薔薇科Rosaceae 153
23.1 槭葉蚊子草Filipendula glaberrima Nakai 154
23.2 東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 Losinsk. 155
23.3 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 L. 157
23.4 狼牙委陵菜Potentilla cryptotaeniae Maxim. 159
23.5 東北扁核木Prinsepia sinensis (Oliv.) Oliv.ex Bean 161
23.6 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 163
23.7 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 (L.) A.Braun. 165
23.8 柳葉綉綫菊Spiraea salicifolia L. 167
24 豆科Leguminosa 169
24.1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 170
24.2 糙葉黃耆Astragalus scaberrimus Bunge 172
24.3 紅花錦雞兒Caragana rosea Turcz.ex Maxim. 174
24.4 鬍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 176
24.5 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 L. 178
24.6 黑龍江野豌豆Vicia amurensis Oett. 180
24.7 歪頭菜Vicia unijuga A.Braun 182
25 酢漿草科Oxalidaceae 184
25.1 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 185
26 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187
26.1 鼠掌老鸛草Geranium sibiricum L. 188
27 亞麻科Linaceae 190
27.1 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 L. 191
28 大戟科Euphorbiaceae 193
28.1 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 194
28.2 葉底珠Flueggea suffruticosa (Pall.) Baill. 196
29 蕓香科Rutaceae 198
29.1 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199
29.2 蕓香Ruta graveolens L. 201
30 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 203
30.1 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204
31 衛矛科Celastraceae 206
31.1 刺苞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 207
31.2 華北衛矛Euonymus maackii Rupr. 209
31.3 瘤枝衛矛Euonymus verrucosus Scop. 211
32 葡萄科Vitaceae 213
32.1 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 214
33 椴樹科Tiliaceae 215
33.1 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 216
34 錦葵科Malvaceae 218
34.1 檾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k. 219
34.2 錦葵Malva cathayensis M.G.Gilbert,Y.Tang et Dorr 221
35 堇菜科Violaceae 223
35.1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 224
36 葫蘆科Cucurbitaceae 226
36.1 赤瓟Thladiantha dubia Bunge 227
37 韆屈菜科Lythraceae 229
37.1 韆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230
38 柳葉菜科Onagraceae 232
38.1 柳蘭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 Holub 233
38.2 月見草Oenothera biennis L. 235
39 山茱萸科Cornaceae 237
39.1 紅瑞木Cornus alba L. 238
40 五加科Araliaceae 240
40.1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 Maxim. 241
41 傘形科Umbelliferae 243
41.1 黑水當歸Angelica amurensis Schischk. 244
41.2 長白柴鬍Bupleurum komarovianum O.A.Lincz. 246
41.3 大葉柴鬍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 248
41.4 石防風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Fisch.ex Treviranus) Ledeb. 250
41.5 峨參Anthriscus sylvestris (L.) Hoffm. 251
42 鹿蹄草科Pyrolaceae 253
42.1 紅花鹿蹄草Pyrola asarifolia Michx.subsp.incarnata (DC.) E.Haber et H.Takahashi 254
43 杜鵑花科Ericaceae 256
43.1 杜香Ledum palustre L. 257
44 報春花科Primulaceae 259
44.1 長葉點地梅Androsace longifolia Turcz. 260
45 木犀科Oleaceae 262
45.1 東北連翹Forsythia mandschurica Uyeki 263
45.2 水麯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 265
45.3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 267
45.4 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Hara subsp.amurensis (Rupr.) P.S.Green et M.C.Chang 269
46 龍膽科Gentianaceae 271
46.1 條葉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 272
46.2 龍膽Gentiana scabra Bunge 274
47 蘿藦科Asclepiadaceae 276
47.1 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 277
47.2 蘿藦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Makino 279
48 茜草科Rubiaceae 281
48.1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282
49 鏇花科Convolvulaceae 284
49.1 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285
49.2 金燈藤Cuscuta japonica Choisy 287
49.3 圓葉牽牛Ipomoea purpurea (L.) Roth 289
50 紫草科Boraginaceae 291
50.1 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Benth. 292
50.2 山茄子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 Maxim. 294
50.3 聚閤草Symphytum officinale L. 296
51 唇形科Labiatae 298
51.1 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C.A.Mey.) Kuntze 299
51.2 多花筋骨草Ajuga multiflora Bunge 301
51.3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303
51.4 蕁麻葉龍頭草Meehania urticifolia (Miq.)Makino 305
51.5 薄荷Mentha canadensis L. 307
51.6 狹葉黃芩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309
51.7 並頭黃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ex Schrank 311
52 茄科Solanaceae 313
52.1 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 L. 314
52.2 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 316
52.3 假酸漿Nicandra physalodes (L.)Gaertn. 318
52.4 酸漿Physalis alkekengi L. 320
52.5 龍葵Solanum nigrum L. 322
53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324
53.1 柳穿魚Linaria vulgaris Mill. 325
53.2 返顧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 327
54 透骨草科Phrymaceae 329
54.1 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L.subsp.asiatica (Hara) Kitamura 330
55 忍鼕科Caprifoliaceae 332
55.1 藏花忍鼕Lonicera tatarinowii Maxim. 333
55.2 藍果忍鼕Lonicera caerulea L. 335
55.3 秦嶺忍鼕Lonicera ferdinandii Franch. 337
55.4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339
55.5 暖木條莢蒾Viburnum burejaeticum Regel et Herd. 341
56 敗醬科Valerianaceae 343
56.1 異葉敗醬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 344
57 川續斷科Dipsacaceae 346
57.1 華北藍盆花Scabiosa comosa Roem.et Schult. 347
58 桔梗科Campanulaceae 349
58.1 薺苨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 350
58.2 鋸齒沙參Adenophora tricuspidata (Fisch.ex Schult.) A.DC. 352
58.3 牧根草Asyneuma japonicum (Miq.) Briq. 354
58.4 聚花風鈴草Campanula glomerata L.subsp.speciosa (Hornem.ex Spreng.) Domin 356
58.5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A.DC. 358
59 菊科Asteraceae 360
59.1 腺梗菜Adenocaulon himalaicum Edgew. 361
59.2 亞洲蓍Achillea asiatica Serg. 363
59.3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365
59.4 三裂葉豚草Ambrosia trifida L. 367
59.5 牛蒡Arctium lappa L. 369
59.6 寬葉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 (Maxim.)Kom. 371
59.7 三基脈紫菀Aster trinervius D.Don 373
59.8 朝鮮蒼術Atractylodes coreana (Nakai)Kitam. 375
59.9 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377
59.10 屋根草Crepis tectorum L. 379
59.11 東風菜Doellingeria scabra (Thunb.) Nees 381
59.12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 383
59.13 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 385
59.14 祁州漏蘆Stemmacantha uniflora (L.)Dittrich 387
59.15 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389
60 百閤科Liliaceae 391
60.1 山韭Allium senescens L. 392
60.2 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 394
60.3 鈴蘭Convallaria majalis L. 396
60.4 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398
60.5 頂冰花Gagea lutea (L.) Ker-Gawl. 400
60.6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 402
60.7 舞鶴草Maianthemum bifolium (L.) F.W.Schmidt 404
60.8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 406
61 鴨蹠草科Commelinaceae 408
61.1 鴨蹠草Commelina communis L. 409
62 禾本科Gramineae 411
62.1 華北剪股穎Agrostis clavata Trin. 412
62.2 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 414
62.3 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 (L.) Roth 416
62.4 虎尾草Chloris virgata Sw. 418
62.5 大葉章Deyeuxia purpurea (Trin.) Kunth 420
62.6 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 422
62.7 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 424
62.8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426
62.9 林地早熟禾Poa nemoralis L. 428
62.10 硬質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 Trin. 430
62.11 縴毛鵝觀草Elymus ciliaris (Trin.ex Bunge) Tzvelev 432
62.12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P.Beauv. 434
62.13 西伯利亞三毛草Trisetum sibiricum Rupr. 436
63 天南星科Araceae 438
63.1 東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 439
64 莎草科Cyperaceae 441
64.1 大穗薹草Carex rhynchophysa C.A.Mey. 442
64.2 牛毛氈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et Sav.) Ts.Tang et F.T.Wang 444
64.3 扁稈藨草Schoenoplectus planiculmis (F.Schmidt) Egorova 446
64.4 水蔥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Gmel.) Palla 448
主要參考文獻 450
中文名索引 452
拉丁名索引 455
1 柏科 Cupressaceae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交叉對生或3~4片輪生,稀螺鏇狀著生,鱗形或刺形,或同一樹本兼有兩型葉。球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單生枝頂或葉腋;雄球花具3~8對交叉對生的雄蕊,每雄蕊真2~6花藥,花粉無氣囊;雌球花有3~16交叉對生或3~4輪生的珠鱗,全部或部分珠鱗的腹麵基部有1至多數直立胚珠,稀胚珠單心生於兩珠鱗之間,苞鱗與珠鱗完全閤生。球果圓球形、卵圓形或圓柱形。種鱗薄或厚,扁平或盾形,木質或近革質,熟時張開,或肉質閤生呈漿果狀,熟時不裂或僅頂端微開裂,發育種鱗有1至多粒種子;種子周圍具窄翅或無翅,或上端有一長一短之翅。
  22屬約150種,分布於南北半球。我國産8屬29種7變種,分布幾遍全國,多為優良的用材樹種及園林綠化樹種。另引入栽培1屬15種。東北地區産7屬12種8栽培變種。
  1.1 圓柏 Juniperus chinensis L.
  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3.5米;樹皮深灰色,縱裂,成條片開裂;幼樹的枝條通常斜上伸展,形成尖塔形樹冠,老則下部大枝平展,形成廣圓形的樹冠;樹皮灰褐色,縱裂,裂成不規則的薄片脫落。小枝通常直或稍成弧狀彎麯,生鱗葉的小枝近圓柱形或近四棱形,徑1?1.2毫米。葉二型,即刺葉及鱗葉;刺葉生於幼樹之上,老齡樹則全為鱗葉,壯齡樹兼有刺葉與鱗葉;生於一年生小枝的一迴分枝的鱗葉三葉輪生,直伸而緊密,近披針形,先端微漸尖,長2.5?5毫米,背麵近中部有橢圓形微凹的腺體;刺葉三葉交互輪生,斜展,疏鬆,披針形,先端漸尖,長6~12毫米,上麵微凹,有兩條白粉帶。雌雄異株,稀同株,雄球花黃色,橢圓形,雄蕊5~7對,常有3~4花藥。球果近圓球形,徑6~8毫米,兩年成熟,熟時暗褐色,被白粉或白粉脫落,有1~4粒種子。種子卵圓形,扁,頂端鈍,有棱脊及少數樹脂槽;子葉2,齣土,條形,先端銳尖,下麵有兩條白色氣孔帶,上麵則不明顯。
  生於中性土、鈣質土及微酸性土上,各地亦多栽培。
  解剖圖
  球花(雌雄同株)
  雌球花
  雄球花(縱切)
  大孢子葉球
  大孢子葉球(縱切)
  胚珠
  2 鬆科 Pinaceae
  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狀。枝僅有長枝,或兼有長枝與短枝。葉條形或針形,基部不下延生長;條形葉扁平,稀呈四棱形,在長枝上螺鏇狀散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針形葉2~5針(稀1針或多至81針)成一束,著生於極度退化的短枝頂端,基部包有葉鞘。孢子葉球單性,雌雄同株;小孢子葉球具多數螺鏇狀著生的小孢子葉,每小孢子葉具2花藥,花粉有氣囊或無氣囊,或具退化氣囊;大孢子葉球由多數螺鏇狀著生的珠鱗與苞鱗組成,每珠鱗的腹(上)麵具2倒生胚珠,背(下)麵的苞鱗與珠鱗分離(僅基部閤生),後期珠鱗發育成種鱗。球果直立或下垂,當年或次年稀,第三年成熟,熟時張開,稀不張開。種鱗背腹麵扁平,木質或革質,宿存或熟後脫落;苞鱗與種鱗離生(僅基部閤生);種鱗的腹麵基部有2粒種子,種子通常上端具一膜質之翅,稀無翅或二幾無翅;胚具2~16子葉,發芽時齣土或不齣土。
  3亞科10屬230餘種,多産於北半球。我國有10屬113種29變種(其中引種栽培24種2變種),分布遍於全國。東北地區産6屬30種6變種2變型。
  2.1 落葉鬆 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
  喬木,老樹樹皮灰色、暗灰色或灰褐色,縱裂成鱗片狀剝離,剝落後內皮呈紫紅色;枝斜展或近平展,樹冠卵狀圓錐形;一年生長枝較細,二年生、三年生枝褐色、灰褐色或灰色;鼕芽近圓球形,芽鱗暗褐色,邊緣具睫毛,基部芽鱗的先端具長尖頭。葉倒披針狀條形,上麵中脈不隆起,有時兩側各有1~2條氣孔綫,下麵沿中脈兩側各有2~3條氣孔綫。球果種鱗14~30;中部種鱗五角狀卵形,先端截形、圓截形或微凹,鱗背無毛,有光澤;苞鱗較短,長為種鱗的1/3~1/2,近三角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具中肋延長的急尖頭。種子斜卵圓形,灰白色,具淡褐色斑紋,種翅中下部寬,上部斜三角形,先端鈍圓;子葉4~7,針形;初生葉窄條形,上麵中脈平,下麵中脈隆起,先端鈍或微尖。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為我國東北林區的主要森林樹種,生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海拔300~1200米地帶。喜光性強,對水分要求較高,在各種不同環境均能生長,而以生於土層深厚、肥潤、排水良好的北嚮緩坡及丘陵地帶的生長旺盛。
  解剖圖
  小孢子葉球
  小孢子
  珠鱗
  苞鱗
  苞鱗
  種子
  種子具翅
  胚珠
《中國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性研究》 引言 中國北方,這片遼闊而古老的土地,孕育瞭令人驚嘆的森林生態係統。從鬆嫩平原的針闊混交林,到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林海,再到長白山脈的針葉林帶,這片區域的森林不僅是國傢重要的生態屏障,更是寶貴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北方森林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理解這些森林植物的生存機製、演化適應以及它們在復雜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對於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這些珍貴資源至關重要。 本書《中國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性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北方森林中各類植物的生物學特性、生態適應策略以及它們在不同生境下的演替規律。我們聚焦於該地區最具代錶性的森林類型,並從多個維度剖析植物的多樣性現狀,以及它們如何應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日益變化的人類影響。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北方森林的科學保護、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第一章:中國北方森林生態係統的概覽 本章將為讀者呈現中國北方森林生態係統宏觀的畫捲。我們首先概述北方森林的地理分布範圍、氣候特徵(包括年平均氣溫、降水量、光照條件、季節性變化等)以及主要的土壤類型。接著,將重點介紹北方森林的主要分類係統,區分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以及濕地森林等不同類型,並闡述它們各自的地理分布優勢區域。 我們將深入探討影響北方森林分布和演替的關鍵生態因子,包括地形、水文、土壤肥力、光照梯度以及曆史上的氣候波動。同時,分析區域內普遍存在的自然乾擾因素,如森林火災、病蟲害、極端天氣事件(寒潮、乾旱、洪澇等)以及它們的頻率和強度,是如何塑造森林結構和物種組成。 此外,本章還將初步介紹北方森林中具有重要生態地位的先鋒物種、頂極物種以及稀有瀕危物種。我們將簡要迴顧該地區森林生態係統自全新世以來的演化曆史,以及人類活動(如森林采伐、農業開墾、工業發展等)對森林結構和功能的長期影響。通過這一宏觀視角,為後續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及其驅動因素 本章將聚焦於中國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的具體錶現及其背後的驅動機製。我們將通過對區域內主要森林類型(如興安落葉鬆林、白樺林、紅鬆林、長白落葉鬆林、雲杉-冷杉林等)進行詳細的物種調查和統計分析,量化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種類豐富度、均勻度以及特有性。 我們將深入分析影響植物多樣性的多尺度生態因子。在宏觀尺度上,研究氣候梯度(溫度、降水)和地理隔離如何塑造區域物種庫;在中觀尺度上,探討地形復雜度、土壤特性(pH值、有機質含量、質地)和水文條件如何影響生境異質性,進而促進物種分化;在微觀尺度上,關注群落內部的競爭、共生、附生等生物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物種的生存和分布。 本書還將重點探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的影響。例如,分析升溫趨勢對喜冷物種分布範圍的壓縮,以及降水格局變化對旱生和濕生植物的響應。同時,我們將評估森林采伐、土地利用變化、外來入侵物種的引入等人類活動如何導緻原有植物群落的破碎化、均勻化,甚至引發物種滅絕。 此外,本章還將研究植物的適應性進化與多樣性維持的關係。例如,分析植物的繁殖策略(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種子傳播機製、萌發適應性以及它們如何幫助物種在不同的生境中建立和擴散。通過對這些驅動因素的綜閤分析,勾勒齣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得以維持或喪失的復雜圖景。 第三章:關鍵北方森林植物類群的生物學特性與生態適應 本章將深入剖析中國北方森林中具有代錶性、占據生態優勢或具有特殊生態意義的幾類植物的詳細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嚴酷自然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我們將精選以下幾類植物進行詳述: 1. 針葉樹類(如興安落葉鬆 Larix gmelinii,樟子鬆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紅鬆 Pinus koraiensis,雲杉 Picea spp.,冷杉 Abies spp.): 形態解剖特徵: 深入介紹針葉的形態(針形、長度、排列方式)、葉片錶麵角質層、氣孔結構、葉肉組織構造(如樹脂道的位置與形態)如何適應乾旱、寒冷和強光照。探討樹皮的厚度、紋理、化學成分(如次生代謝産物)在抵禦火災、病蟲害和極端溫度中的作用。分析根係的空間分布格局(淺根係、深根係、網狀根係)及其對水分、養分獲取的適應性。 生理生態特性: 詳細闡述其光閤作用與呼吸作用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規律,特彆是耐寒機製(如抗凍蛋白的閤成、細胞液濃縮、膜脂的調整)。分析其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在不同光照強度和水分條件下的生長反應。 繁殖與傳播: 探討其球果的形成、成熟時間、種子散布方式(風力傳播為主)以及種子休眠的解除條件。分析其在森林更新中的作用,以及對火乾擾的響應(如一些鬆科植物的球果需要高溫纔能打開)。 抗逆性: 詳細闡述其對低溫、乾旱、貧瘠土壤、以及火災、病蟲害(如天牛、鬆墨天牛、鬆小蠹)的抵抗機製,以及這些抵抗力在不同物種和不同生長階段的錶現。 2. 闊葉樹類(如白樺 Betula platyphylla,楊樹 Populus spp.,椴樹 Tilia spp.,楓樹 Acer spp.): 形態解剖特徵: 描述其葉片形狀、大小、葉脈密度、葉柄結構以及如何適應不同季節的光照和水分變化。分析其莖的結構(年輪形成、木材導管結構)與水分運輸、抗寒能力的關係。探討其芽的越鼕結構(鱗片、絨毛)如何保護幼嫩組織。 生理生態特性: 闡述其在生長季內的快速生長期、光閤效率以及在春季萌發、鞦季落葉的生理機製。分析其對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敏感性,以及在群落中的競爭策略(如占據光照優勢)。 繁殖與傳播: 介紹其花期、授粉方式(風媒或蟲媒)、果實類型(翅果、蒴果等)以及傳播機製。分析其種子大小、萌發速率及其在森林次生演替中的作用。 抗逆性: 討論其對寒冷、洪澇、病蟲害(如白樺的樺樹癭蟎、癌腫病)的適應性,以及它們在森林結構中的地位。 3. 灌木與草本植物(如杜香 Ledum palustre,越橘 Vaccinium spp.,以及各類草本植物): 形態解剖特徵: 關注其地下器官(根莖、匍匐莖)的生長方式,如何進行營養繁殖和固著。分析其葉片(如厚革質、被絨毛)在減少水分蒸發、抵禦寒冷和紫外綫方麵的適應性。 生理生態特性: 探討其在酸性土壤(如泥炭蘚濕地)、陰影生境下的生理調控。分析其低矮的生長型如何有效利用地麵微環境。 繁殖與傳播: 介紹其花期、果實類型(漿果、堅果)以及傳播方式(鳥類、哺乳動物、風力)。 抗逆性: 重點研究其對土壤濕度、養分限製、以及群落競爭的適應性。 對於上述各類植物,本書還將整閤其遺傳多樣性、基因流、以及它們對環境信號(如溫度、光周期、水分)的響應機製。通過深入解析這些關鍵類群的生物學特性和適應策略,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北方森林生態係統的功能和穩定性。 第四章:北方森林植物的群落結構與演替動態 本章將轉嚮對北方森林植物群落的整體結構及其隨時間推移的動態變化進行研究。我們將運用群落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不同森林類型(如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的物種組成、空間格局、垂直結構(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和水平結構(鑲嵌性、斑塊大小)。 我們將詳細探討影響群落結構形成的各種過程。首先是水分和養分的可獲得性,它們如何限製物種的生長和分布,以及它們在不同土壤類型和地形上的空間變異。其次,我們將分析光照梯度在森林冠層下的作用,以及不同物種在利用光資源方麵的競爭策略。 在物種相互作用方麵,本章將深入研究植物之間的競爭(資源競爭、空間競爭)、捕食(如食草動物)、共生(如菌根共生)、以及寄生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塑造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相對豐度。我們還將關注森林乾擾(如火災、風倒、病蟲害)在群落結構和物種組成上的作用。例如,分析不同乾擾的頻率、強度和尺度如何影響優勢物種的更替,以及如何促進或抑製某些物種的更新。 演替動態是本章的重點。我們將研究北方森林從早期建群種到後期頂極群落的演替過程。通過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森林進行對比研究,分析物種組成、生物量、物種豐富度以及生態係統功能(如初級生産力、分解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我們將重點關注以下幾類演替: 1.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分析裸露地錶(如火燒跡地、新形成的沙丘)上植物群落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以及先鋒物種(如白樺、草本植物)如何為後續物種的定居創造條件。 2.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研究廢棄農田、采伐跡地或自然乾擾後的森林恢復過程,分析不同物種在入侵、建立、競爭和取代等階段的響應。 3. 長期演替與氣候變化: 探討在自然尺度上,氣候變化(如溫度升高、降水變化)如何驅動森林群落的長期演替,例如針葉林嚮闊葉林轉變的可能性,或不同樹種分布範圍的遷移。 此外,我們還將研究人類活動(如森林管理、植被恢復措施)對群落演替過程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乾預措施來引導或加速有利的演替進程。本書將結閤長期監測數據、遙感影像分析以及模型模擬,為理解北方森林群落的動態變化提供深入的見解。 第五章:北方森林植物的適應性與生態係統功能 本章將把研究視角從植物個體和群落擴展到生態係統層麵,重點探討北方森林植物的適應性如何影響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我們將分析不同植物物種的適應性特徵(如耐旱性、耐寒性、養分高效利用能力、固氮能力)如何共同作用,影響生態係統的初級生産力、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 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論述: 1. 初級生産力與生物量: 研究不同森林類型和植物組成下的冠層覆蓋度、葉麵積指數(LAI)以及淨初級生産力(NPP)。分析植物的生長策略(快速生長 vs. 慢速生長,高葉片氮含量 vs. 低葉片氮含量)如何影響NPP的水平。探討植物的適應性(如耐寒、耐旱)如何影響其在北方嚴酷氣候下的生産力潛力。 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碳循環: 分析北方森林作為重要的碳匯,其固碳潛力受植物光閤作用速率、生物量積纍以及有機物分解速率的影響。研究植物的化學計量學特徵(如C:N:P比)如何影響凋落物分解速率和養分釋放,從而影響碳的儲存和釋放。探討氣候變化(如升溫導緻永久凍土融化)對碳循環的潛在影響。 氮循環: 分析不同植物的氮素獲取策略(如固氮菌共生、高效吸收),以及它們的氮素利用效率如何影響土壤氮素的有效性。研究不同物種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含氮量如何影響土壤氮素的礦化和淋溶。 水分循環: 探討植物的蒸騰作用如何影響區域水文過程。分析不同植物的根係深度和分布如何影響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它們在乾旱期的抗旱能力。研究森林冠層截留和土壤滲透性如何影響地錶徑流和地下水補給。 3. 生態係統穩定性與恢復力: 對環境波動的響應: 分析植物群落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功能多樣性)如何增強生態係統對環境波動的抵禦能力。例如,當一種植物因乾旱而受損時,其他耐旱物種可能能夠維持生産力。 對乾擾的恢復能力: 研究不同森林類型和植物組成的森林在遭受火災、病蟲害等乾擾後的恢復速度和路徑。分析植物的繁殖能力、種子庫、以及根係再生能力如何影響恢復過程。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探討北方森林植物在提供淨化空氣、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的作用。分析不同植物的適應性特徵如何影響這些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發揮。 4. 氣候變化下的適應性與功能轉變: 預測在氣候變暖、降水格局改變等情景下,北方森林植物的適應性將如何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生態係統的功能。例如,分析喜冷物種的退縮和南方物種的北移對森林結構和碳匯功能的影響。 本書將通過整閤 field observation、實驗室分析(如葉片生理測定、土壤養分分析)和生態係統模型模擬,深入揭示北方森林植物的適應性與其生態係統功能之間的復雜聯係。研究成果將為製定更有效的森林管理策略,以增強北方森林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供科學支持。 結論與展望 《中國北方森林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性研究》通過對北方森林生態係統進行多層麵的深入剖析,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研究成果。本書不僅梳理瞭該區域森林植物多樣性的現狀、驅動因素及其動態變化,更重點解析瞭關鍵植物類群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適應機製,以及這些適應性如何深刻影響著森林生態係統的結構、功能與穩定性。 本書的研究成果強調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因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是維持生態係統穩定性和抵禦環境變化的基礎。同時,深入理解植物的適應性特徵,對於預測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至關重要。例如,識彆並保護那些具有強大抗逆性的物種和基因資源,將有助於構建更具韌性的北方森林生態係統。 展望未來,本書的研究為進一步探索北方森林生態係統提供瞭多條路徑。首先,可以加強對植物遺傳多樣性和分子機製的研究,以更深入地理解其適應性進化的根源。其次,需要進一步開展長期生態監測,特彆是利用現代遙感技術和大數據分析,以更有效地追蹤森林動態和評估管理措施的效果。此外,跨學科的閤作,如將生態學、遺傳學、土壤學、氣候學等領域的研究相結閤,將有助於構建更精密的生態係統模型,從而更準確地預測未來情景下的森林響應。 最終,本書的研究成果期望能為中國北方森林的可持續管理和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支撐。通過科學的認識和有效的行動,我們能夠更好地守護這片寶貴的森林資源,使其繼續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並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植物的生長和演變過程非常著迷,而這本書則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物種識彆,而是深入到瞭植物的“內部運作”。那些詳細的解剖圖,不僅僅是“樣子貨”,它們清晰地揭示瞭植物如何進行光閤作用、如何吸收水分和養分、如何在內部進行物質運輸,甚至是它們如何繁衍後代。比如,關於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結構,我一直以為隻是一個簡單的“小包”,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它的復雜構造和彈射機製,簡直就像一個精密的微型機械。還有關於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通過解剖圖展示瞭胚芽、胚根的生長路徑,以及它們如何剋服土壤的阻力,一步步嚮著陽光生長。這種從微觀結構窺探生命活動的視角,讓我對植物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敬畏。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植物的“解剖學百科全書”,隻不過它關注的是生命體本身的構造和功能,而不是人體。

評分

這本書,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看看就好”的心態入手的。畢竟,在東北這個廣袤的土地上,植物種類繁多,想要一一瞭解,感覺工程量實在太大瞭。但當我翻開它,被那些精細的解剖圖所吸引時,我的想法就徹底改變瞭。那些放大數倍、細緻入微的植物結構圖,真的是令人驚嘆。我之前隻知道鬆樹長什麼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鬆針橫切麵的細胞排列,看到瞭樹皮下輸導組織的復雜網絡,看到瞭每一片葉子的脈絡是如何延伸,甚至到花瓣、果實的微觀形態,都一一呈現。我尤其喜歡關於樺樹的部分,那些不同種類的樺樹,從樹皮的顔色、紋理到葉片的形狀、邊緣,都有著微妙的差彆,而解剖圖更是將這些差異清晰地展現齣來。我甚至開始嘗試著去野外辨認,雖然還不能完全做到,但這本書無疑給瞭我極大的信心和樂趣。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自然界微觀世界的探索之門,讓我看到瞭一個之前從未留意過的、充滿奧秘的世界。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被它的“圖譜”二字所吸引。我一直覺得,一張精美的插圖,比長篇大論的文字更容易讓人理解。而這本書,真的將“圖”的作用發揮到瞭極緻。那些手繪的、掃描的、或是經過精細處理的解剖圖,真的是每一張都像藝術品。它不僅僅是展示植物的形態,更是在展示植物的“靈魂”。比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常見植物的種子解剖圖,那些微小的胚,包裹著生命的希望,在圖上被放大,展現齣奇妙的結構。還有關於植物花器官的解剖圖,那些精巧的雄蕊、雌蕊、花瓣,無不展現著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創造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植物的“內在美”,這種美,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讓我放下瞭對文字的依賴,而是通過視覺去感知和學習,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對植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它們的外錶,而是看到瞭它們內部的生命律動。

評分

對於一個對園藝和植物種植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如獲至寶。我之前嘗試過自己在傢種植一些北方植物,但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植物根係不發達,為什麼葉片容易發黃,為什麼開花不旺盛。這本書裏的解剖圖,讓我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的內部結構入手,去理解它們的需求。例如,通過根係解剖圖,我能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植物根係的生長模式,是深紮型還是淺盤型,這直接關係到我澆水和施肥的方式。看到莖部維管束的結構,我能理解為什麼某些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纔能進行高效的光閤作用,以及為什麼某些病蟲害會影響它們的生長。即使是一些關於植物組織細胞的細緻描述,也讓我對它們的生長周期和生理活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識彆,更是關於“理解”植物,讓我能夠更科學、更有效地去打理它們。

評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準備去東北山區進行一次小型的徒步旅行,當時的心情可以說是非常期待。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的旅程提前鋪墊瞭一層厚厚的知識。我在旅途中,每當看到一株陌生的植物,我都會下意識地去迴想書中的描繪。那些形態各異的葉片、樹皮的質感、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花,這本書裏的圖譜都給瞭我一個參照。我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開始嘗試去觀察和辨認。雖然很多時候我無法完全確定,但書中的解剖圖給瞭我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角度。比如,我看到一棵高大的針葉樹,書裏的解剖圖讓我看到瞭它的針葉是怎樣的結構,這對於我在炎熱的夏季如何保持水分,以及在寒冷的鼕季如何抵禦嚴寒,都有一定的啓示。這種將書本知識與實際觀察相結閤的體驗,讓我的旅行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也讓我對東北的森林生態係統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