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扬中作为一个岛园城市,有人居住只有千年,但由于其岛园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特殊性,民风民俗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梳理婚姻传统习俗中的积极部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纠正现代婚俗中的一些乱象,引导农村婚礼向文明婚礼、简约婚礼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刘俊,李跃林主编的《扬中婚俗》就是一本引导旧婚俗向新婚俗过渡的媒介。全书分四部分:靠前部分,婚俗议程;第二部分,婚俗故事;第三部分,婚俗歌谣;第四部分,婚俗研究。这本名为《扬中婚俗》的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的,当时我对这个主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觉得书名挺有意思,就带了回去。初读之下,我有些被书中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仿佛带着读者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那些婚礼的每一个环节。书中对那些传统仪式和风俗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对一种生活哲学的深度挖掘。比如,它详细阐述了“三书六礼”在扬中的具体实践,以及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情世故方面的笔触,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情感的起伏跌宕,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地的婚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地域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保留了多少值得珍视的传统,又在无意中失去了多少深刻的文化内涵。
评分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地方历史的好奇心,希望能了解一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过去是如何对待“成家”这件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温柔的“时间胶囊”。它没有一味地歌颂过去,也没有过度地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怀旧的笔触,记录了那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快速淡去的仪式和物件。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婚俗用品的材质、制作工艺的描述,简直是精细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这让我不禁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简约的今天,我们是否为了方便,而牺牲了某种对“仪式感”的虔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祖辈在价值观上的微妙分野,它不是强制你去认同,而是让你在阅读中自己去体会和权衡。对于关心文化传承的普通读者来说,它带来的触动是深远的。
评分我抱着一种比较学术的态度来审视这本《扬中婚俗》,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社会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的范例。不得不说,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一些不易得见的早期文献,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非常扎实。它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从婚前准备、正式婚礼到婚后家族融合等几个维度展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社会阶层差异对婚俗影响的分析上,我觉得略显保守,似乎对精英阶层的描述更为详尽,而对普通百姓的日常婚俗细节着墨稍少。不过总体而言,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地方性婚俗变迁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框架,其详实的细节和严谨的考据,是值得称赞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非常朴素,但内容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情感”在婚俗中的地位的探讨。很多关于婚俗的书籍往往聚焦于繁琐的流程,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流程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对新娘出嫁前夜的心理描写,那种夹杂着对娘家不舍和对未来家庭憧憬的复杂情绪,被作者捕捉得非常精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甚至眼眶微湿。这种对个体情感深度挖掘的做法,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民俗志范畴,具有了更强烈的文学色彩。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婚姻的核心——爱与承诺——始终未曾改变,只是表达的方式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不断地塑造和重塑。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原本是有些犯嘀咕的,担心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地方志”式的读物。谁知道,一旦翻开,就被里面鲜活的故事给“拽”进去了。作者的文笔,怎么说呢,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但又不失亲切。读起来不像在“看书”,更像是在听一位慈祥的长辈,慢悠悠地跟你聊起他们那个年代的婚事。那些关于嫁妆的讲究、迎亲路上的喧闹、以及婆媳之间初次交锋的那些小细节,都写得特别生动有趣。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那种热烈又带着点紧张的氛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对扬中地理不熟悉的人,也能通过作者的生动描摹感受到那里的风土人情。它成功地将冰冷的“习俗”转化为了有血有肉的“生活”,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