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
定价:48.00元
作者: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14900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创办的学术文集辑刊,本书为第九辑,由潘殊闲主编。书稿收入论文三十余篇,涉及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岷江流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四川名人资源研究、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全国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
目录
·理论纵横·
蜀商出现时间与蜀商的历史贡献
考古证实颛顼为黄帝族移居西蜀
从考古文化遗存看古蜀文化的西向传播
佛教“八正道”的当代价值探析
民俗学的时代机遇与学术转型
·四川名人研究·
“铁面御史”赵扦的为官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赵扦与北宋的廉政文化探析
从黄、苏关系看黄庭坚对苏轼的敬慕之情——以两人诗歌往来为例
苏氏家庭教育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墨池琐录》朱照廉校订本勘误举证
李调元的学术与文艺思想渊源考论
一代名将岳钟琪的成都归隐生活
宋育仁先生《借筹记》的法文化解读
略论李安宅先生的学风及学术品格一一以氏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为例
·地方文化与文化中国·
试析宋人心目中大禹的崇高品德
元明时期“赵氏孤儿”故事戏曲文本创作时间考述
《庭训格言》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论方绩诗歌对杜诗的受容及其地域文化特征
民国新都县土地契约研究
论金庸小说对历史演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羌族实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方立法分析
明清“湖广填四川”与四川德阳方言的形成
和谐:侗族河歌的核心特质
简论于田妇女小帽和弧形布带胸饰女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
论侵华时期日本战争意识的日常化——基于四川省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的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内地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状况探究——以成都为例
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节选)
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明信片(节选)
·综述与序跋·
二十一世纪以来孔子的君子人格研究综述
古本《楚辞》篇次研究述略
老官山M1族属考察与红桥村遗址发掘汇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学术沙龙侧记
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永远的苏东坡——《寻访东坡踪迹》序
·开发与应用·
纳兰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产业平台开发探析
四川眉山宋代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重建成都锦江书院略论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皇木镇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口述历史·
四川老人口述革命经历(下)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这样一本汇集了多位研究者成果的辑刊,我最看重的是其学术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认为,地方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因此,我期待这本辑刊中的研究能够展现出对地方文化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潜在价值的挖掘。例如,一些关于地方性集体记忆的构建与重塑,或者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研究发现。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甚至带来学术争鸣的优秀论文,它们不一定都是主流的观点,但一定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独到的见解。对于我来说,阅读这类辑刊,就是参与一场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思想对话,从中汲取养分,拓展视野。
评分翻阅《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的初步印象,是它所传递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地方文化保护的深切关注。我一直认为,地方文化研究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能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忽视的声音重新带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我尤其期待辑刊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弱势文化群体、边缘地区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深入报道和分析。这些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社会发展中文化多样性缺失问题的一种提醒。我希望这本辑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地方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于我来说,每一篇优秀的辑刊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一个陌生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世界,并从中获得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地方文化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的出现,让我对当前中国地方文化研究的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文化符号快速流通的时代,地方文化的研究如何能保持其独特性和原创性。那些被收录在辑刊里的文章,是否能够呈现出研究者们对于地方文化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如何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来解读这些文化现象?例如,一些关于地方戏曲、民俗信仰或者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是否能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找到新的传播和延续方式?我希望这本辑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方文化如何应对现代性的冲击,以及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研究,比如一些关于地方文化IP开发、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辑刊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对于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思考,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评分拿到《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呈现出的学术气息,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我一直对那些埋藏在日常生活肌理之下的地方性知识和实践很感兴趣,它们往往不像宏大叙事那样声名远播,却承载着一个地域最深刻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读这类辑刊,我最期待的就是能看到一些视角独特的文章,它们能够跳出传统的、被反复讨论的话题,去发掘一些被忽视的角落,比如某个小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际传承中遇到的挑战,或者某种地方性节日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变化。我希望这本辑刊能够呈现一些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用具体的研究实例来支撑起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描绘。对我而言,地方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醒我们,在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依然存在着无数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形态,它们是我们理解人类多样性和自身文化根源的重要窗口。
评分我最近收到了一本《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从初读的感受来说,就已经被其厚重的内容和严谨的编排所吸引。从书的封面设计到内文的纸张触感,都透露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沉稳与考究,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份辑刊是否能如往期一样,在众多地方文化研究的成果中,提炼出那些真正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当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但如何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巧妙地融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希望这本辑刊能提供一些富有实践意义的案例和理论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实践地方文化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新的生长点,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对话与互动,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期待在这本辑刊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