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北京土话语法研究
定价:178.00元
作者:卢小群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20305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从古燕国起,开始了历经三千年的建城史和一千多年的建都史。11世纪以来的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依次在北京建都,这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把草原文化和狩猎文化带入中原,在与汉族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不断冲突后逐渐融合,形成北京多民族文化相互包容的重要特征。老北京三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的文明史,在这文明的传承中,建立了北京的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记载着这一文明历史的“活化石”——老北京土话就是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普通话作为一种强势语言的不断侵蚀和发展,老北京土话也和其他方言土语一样正在走向式微,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老北京土话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她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的任务。本书研究老北京土话的语法,是一本比较**的语言学著作。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105)。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在如今充斥着各种学术腔调和晦涩术语的书籍中,它显得如此独特和可贵。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幽默,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将老北京土话的语法体系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大量的实例,这些例子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对话,充满了京味儿,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有感触。例如,对“您”这个称谓的深入剖析,从尊称到泛指,再到一些特殊语境下的反用,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精妙之处。这种写法,不仅能够让读者轻松理解复杂的语法概念,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北京人的智慧和幽默。这本书让我觉得,语言研究不应该是冰冷的,它应该是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老北京的印象更加立体和生动了,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那些可爱的人们进行着生动的交流。
评分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我感到惊喜的一本书。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老北京土话的语法研究做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对某个语法点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时而又像一位风趣的段子手,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让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语境的重视,它不仅仅是孤立地分析词语和句子,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示出它们是如何在实际交流中发挥作用的。例如,书中对“得”、“能”、“可以”等表示许可或可能性的词语的辨析,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都让我大开眼界。这种研究方式,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运用,而老北京土话的语法,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力的最佳体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把我直接带回了那个充满京腔京韵的老北京。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总觉得它的灵魂深藏在那些细微末节的土话里,而这本书恰恰就抓住了这一点。作者仿佛一个耐心的老街坊,娓娓道来,用最地道的语言,最鲜活的例子,把那些曾经在胡同里、四合院里回荡的词句,那些祖辈们挂在嘴边的表达方式,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语法现象时,不生搬硬套枯燥的理论,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举出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场景,比如“这事儿可不带这么办的”这种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语用规则。读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那位慈祥的老太太,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我们讲道理,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是任何一本干巴巴的语法书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表达,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朴实无华的话语,竟然也如此博大精深,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语法书,更是一本关于北京文化、关于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太超出我的预料了,完全颠覆了我对“语法研究”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这类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阅读门槛很高。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老北京土话的语法魅力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他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词汇,而是用最朴素、最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语法现象一一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口语表达的分析,例如“甭”、“爱”、“可不”等词的用法,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老北京土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表达,背后都隐藏着如此丰富的语法规则。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漫步在北京的语言丛林中,让我领略到了土话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启发,它打破了我对语言的固有认知。我们常常觉得语法就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老北京土话的语法特点,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灵活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词汇和句型,而是挖掘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逻辑。比如,书中对“够呛”这个词的用法分析,从最初的表示“勉强”到后来引申出的“危险”、“困难”等意义,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演变过程,折射出的是北京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境遇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之前一直觉得,方言的语法研究离我生活太远,但这本书让我发现,这些看似“土”的语言,其实是最具生命力的、最能反映真实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就像一座宝藏,挖掘出来的每一颗珍珠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对语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情感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