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 | 作者 | 雷勇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440699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479000 | 页码 | 457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由陕西理工大学三国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该所一直把《三国演义》和三国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书收录由本校举办的有关三国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论文以及本校专家的研究成果,本辑包括三国史、三国时期的文学、三国与汉中、三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 关于“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的问题,由于历史久远,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然而,当今的专家学者似乎将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业经定论为湖北蒲圻赤壁,以致蒲圻在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易名为赤壁市。从此,人们便将蒲圻赤壁称作“武赤壁”,而将黄州赤壁称作“文赤壁”。真假周郎赤壁古战场之争,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期,便说法不一,于今这场论战并未因蒲圻易名为赤壁市而平息。本文将从另一个视角对蒲圻赤壁说进行深层剖析。 一、关于战争命名问题 赤壁一名,早出现在汉末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陈寿所撰《三国志》中。《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是界定赤壁之战古战场在江北的一条核心证据。根据《三国志》的描述,当时的情形是:刘军退守驻扎在黄州以东的江南樊口(今鄂州),周瑜所率孙军驻扎在樊口至西塞山一带,“初一交战,(曹)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这句话是说交战前周瑜率领的孙军驻扎在南岸,而不是说赤壁在南岸。作者虽未明说是黄州赤壁,但是,赤壁的指向在江北明矣。例如,《三国志辞典》:“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城。赤壁之战前,刘备进驻于此。”可见,史学界早已认同刘备在赤壁大战前驻扎在樊口的说法。按照《三国志》中的“赤壁”,毫无例外指的是夏口(今武昌)以东的江北赤壁,也即黄州赤壁。只是作者记述过于简略而已,方生出今天赤壁大战地名之争的事端来。而蒲圻赤壁一名则在《三国志》面世后数百年才出现。按照今人研究,“蒲圻赤壁”即“嘉鱼赤壁”,或说非也。主要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陵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武昌县(今江夏区)金口街之赤矶山)以及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嘉鱼赤壁)但是,持蒲圻赤壁说的这些证据,多自相矛盾,不足为据。 纵观全球,古今大小战争毫无例外均是以战争战场所在地命名的,即先有地名,后才有战争命名。例如,争夺世上漂亮的女人海伦(Helen)为起因的特洛伊战争中的“特洛伊”为特洛伊城。即便是同为三国时的官渡之战、樊城之战和彝陵之战,抑或是后来的淝水之战,无一不是以战争所在地的地名命名。而在孙、刘联军抗曹的“赤壁大战”以前,蒲圻和黄州是否有该地名的记载呢?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则谁是这场战争命名的古战场遗址,将迎刃而解。 《中国名胜词典》关于“赤壁”在蒲圻的解释说:“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此说近乎荒唐。这是一个基本、简单、朴素的常识性问题,论理说专家学者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试问,世上有用战争中出现的某种现象特征来命名一场战争的吗?显然有悖于常理,属于典型的穿凿附会。且蒲圻赤壁不赤,看上去是灰褐色石壁。而早在赤壁之战前,由汉代桑钦所著《水经》则记载有“江水左迳赤鼻(壁)山南”之语。这是一个记载赤壁之战战前与赤壁音近、音同的地名,这个赤鼻(壁)山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州的赤壁山。按照地质学家探测,黄州赤壁在地质学中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所谓丹霞地貌,即属于红层地貌,也就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形成这种地貌,一般要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丹霞地貌突出的特点就是“赤壁丹岩”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地貌形态,故地质学家将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岩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称之为丹霞地貌。而黄州赤壁便是属于这种丹岩赤壁。除黄州赤壁及其上游一线上百里沿江山脉属于丹霞地貌外,还有下游黄石的西塞山和蕲州的凤凰山、麒麟山。如此具有“赤壁丹岩”的地貌特征的黄州赤壁有,而蒲圻赤壁则没有。可是,有的专家学者为了证明蒲圻赤壁是真赤壁,将黄州赤壁山呈丹霞地貌的红色则说成是巧合。蒲圻赤壁在《水经注》一书里不仅没有记载过,连音近音同的地名也没有。既然蒲圻赤壁既不具备赤壁丹岩的地貌特征,汉魏以前又无音近音同的地理著作记载,那么何来赤壁一名呢?难道真的像是《中国名胜词典》解释的那样吗?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持蒲圻赤壁说的冯金平先生也曾坦言:“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往往以初战之地命名。”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RT}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西北大学出版社的出品,质量总是那么有保证。雷勇老师的研究,我一直都很推崇,他的文章总能让我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这次的“第二辑”,我尤其想看看他对三国时期一些“软文化”的挖掘。比如,当时的文学创作,诗歌、赋、散文等等,它们在当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三国时期的一些民间信仰和传说,这些东西往往比正史更能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有更立体、更人性的认识,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对书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关于三国时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探讨也充满期待,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时代文化基石的重要部分。它会让我在阅读历史时,感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RT}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我真的早就期待了!西北大学出版社这次的出品,光看这个封面和装帧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范儿。我一直对三国时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了好奇,不只是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是如何孕育、发展,又如何在后世留下深远影响的。雷勇老师的名字,在三国研究领域也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了,他的研究总是那么严谨又不失新意,让人读来既能获得扎实的知识,又能引发新的思考。这本书作为“第二辑”,想必是第一辑积累了相当好的口碑,才得以继续推出。我特别好奇,这一辑会聚焦哪些新的角度?是人物的日常生活,还是当时的社会习俗、哲学思想、艺术创作?亦或是对一些史料的重新解读?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但却对理解三国文化至关重要的小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服饰、饮食、娱乐方式,甚至是他们的婚丧嫁娶的习俗,这些看似微末的细节,往往最能折射出时代的原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窗户,让我能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三国文化的书籍,这本《{RT}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雷勇老师的名号,我已经久仰多时,知道他的研究是出了名的严谨和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三国时期的一些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当时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与周边国家有哪些文化上的往来?这些宏观的经济社会层面,往往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走向。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三国时期法制的演变,以及刑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它不只是讲故事,更是讲透彻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拿到这本书,《{RT}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心里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一直认为,对三国文化的深入研究,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作者雷勇,在学术界是有着很高声望的,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总是那么令人信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在这第二辑中,又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视角和发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道家在那个时代的演变和融合,又或者佛教是如何传入并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的。再者,我也对当时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非常感兴趣,它们是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又是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三国文化图景。它会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我最近正在翻阅这本《{RT}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作为一名业余的三国爱好者,我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独特的。雷勇老师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对三国文化的剖析,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腻。我尤其欣赏他对史料的运用,总是能从看似平凡的记载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每一章的论述都环环相扣,逻辑严谨,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之中。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文采飞扬的年代,与古人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的观点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打破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三国文化精髓的理解,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